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國統一的兩大原因:一個使六國自嘆不如,一個使六國甘拜下風

秦國統一的兩大原因:一個使六國自嘆不如,一個使六國甘拜下風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後,開始是魏國一支獨大,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三代近百年霸業之後,在齊國和秦國為首的列國打擊之下霸業衰弱;然後是秦國,楚國,齊國三強鼎立,楚國自楚懷王和秦國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和召陵之戰三戰三敗後,在秦國齊國魏國韓國等打擊之下也迅速衰弱了下去;齊國自齊威王,齊宣王至齊閔王三代爭霸,卻因為吞併宋國引起五國伐齊差點亡國,雖然田單復國但實力早已不如昔日;剩下的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一下子躍居列國之上僅在秦國之下,卻在長平之戰中被白起坑殺40萬生力軍,自此也不復昔日輝煌。

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始終穩打穩紮,期間雖然也有波折,但笑到最後的始終還是秦國,到秦始皇的時候終於是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秦國成功的原因很多,歷來對此分析得也不少,今天只說兩點,一個是表面上的,這個使六國自嘆不如,另外一個是深層次的原因,這一點使六國甘拜下風。

先說一個表面上的原因。西漢賈誼《過秦論》中有這麼一句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意思是從秦孝公開始,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不包括秦始皇一共六代國君都是明君。其實如果從戰國開始算,應該把秦獻公也加上,秦獻公功勛雖然不如他兒子秦孝公,但是他的一些改革奠定了日後商鞅變法的基礎,而且秦獻公在第三次河西之戰中三次大敗魏國並俘虜了主將公孫痤(當然這和魏國當時重心和主力東移中原爭霸有關)。

秦國幾代都是明君,除了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短,功勛一般之外,其餘幾位都是明君,都算得上是一代雄主。反觀其他列國,韓國就一個韓昭侯,燕國就一個燕昭王拿得出手就不說了;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富不過三代「,比如齊國自齊威王開始,到齊宣王還好,到齊閔王的時候好大喜功被樂毅五國伐齊;楚國自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經楚宣王和楚威王,國力也是強盛一時,到楚懷王的時候也是迅速衰弱下去

魏國更不用說了,典型的一代不如一代,魏文侯多厲害,經魏武侯到魏惠王,戰略不明確,四處樹敵,被秦國收回河西之後迅速衰退;趙國也可惜,趙武靈王英明神武,可惜卻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瞻前顧後,被兒子困在沙丘宮活活餓死,自他以後除了趙孝成王還勉強可以,其他都是無能之輩。

再說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戰國七雄都有過變法或改革,但只有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最徹底,它是一場真正由上至下的打破舊制度,創立新制度的變革,特別是不論出身,只論軍功從根本上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其他各國變法很不徹底,大都流於形式;還有一點就是商鞅變法後形成的制度自秦孝公起歷代國君一直遵循,其他各國很多都是人亡政息,最典型的莫過於魏國的李俚變法和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最後一點就是商鞅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強力支持,甚至不惜以鐵血手腕鎮壓舊勢力,其他各國變法極大的受到舊貴族和舊勢力的阻擾,比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雖然使楚國強大一時,但是他侵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舊勢力對吳起的極大仇恨,在楚悼王剛死屍骨未寒的時候,舊貴族們就公然射殺了吳起。

秦國七代名君,六國自愧不如;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六國改革與之相比也是望塵不及,甘拜下風,有這兩大原因,笑到最後的是秦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呂布失敗的性格分析:兒女情長,心不夠狠;驕傲自滿還有點幼稚
劉備入主西川,為何把劉璋遷往荊州?原因其實很簡單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