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未都:這條金蠶,當年無人問津!

馬未都:這條金蠶,當年無人問津!

在中國,對於絲綢有一種別樣的情懷,因為絲綢不僅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也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代絲綢之路上,三大主打商品:絲綢、陶瓷、茶葉,其中絲綢為最,歷史最久,價格最貴,由絲綢榮膺絲綢之路擔當名至實歸。

古代,帝王用絲綢彰顯其權威,百官用絲綢標識其等級;

文人寫下詠嘆絲綢的詩詞,畫家在絲綢製成的絹帛上潑墨揮灑;

老百姓向各路蠶神祭祀,祈求蠶絲豐產,而朝廷則下達課勸蠶桑的政令,並以此來評價地方官的政績;

如此,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絲綢之路而聞名於世。

中國眾多遺留下來的器物,就見證了這段兩千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如去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被提及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

這條鎏金蠶發現於1984年,石泉縣農民譚福全在河中淘金時發現了這條鎏金蠶,同時還伴有少量漢代五銖錢。

漢代 銅鎏金蠶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蠶通長5.6厘米,首尾九個腹節,昂首吐絲或休眠狀,神形兼備,尺度如真。

商代 玉蠶 安陽殷墟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

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

小學課文《春蠶》插圖

此蠶出土,從物證角度證明了漢代絲綢業的發達與廣泛,因此,作為一級文物入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無獨有偶,馬未都也收藏有一條幾乎一模一樣的金蠶。

漢代 銅鎏金蠶 觀復博物館藏

但觀復博物館館藏的此蠶稍長一些,6.7厘米,亦九個腹節,可見漢代的流行及金屬工藝水準。

對於馬未都來說,雖間隔三十幾年,但當年這條蠶的收藏過程至今仍歷歷在目。

據馬未都回憶,大約也在1986或1987年,北京最初的古玩市場——鐘鼓樓市場,一位西北老鄉攜一條鎏金蠶求售,當時無人問津,沒人知其重要,老鄉連頓飯都沒能混上。

天時地利人和,老鄉走投無路之際遇上了馬未都,馬未都看後按捺住驚喜,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連同一件漢白玉蟬收入囊中。

其實,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

18~19世紀大量手工繪畫《桑蠶圖》觀復博物館藏

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

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中也記載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金蠶玉燕千餘雙」;

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漢代 銅鎏金蠶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而這些史傳筆記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麼樣子,一直到這些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半個蠶繭

這些金蠶的出土點明了絲綢之路證據的起源,也表明絲綢之路承接者除了智慧的國人,另一個源頭則是一隻只功不可沒、不可小覷的小小的蠶。

新石器時代 絲線浙江省湖州市錢山漾新石器遺址出土

但誰能料想,就是這樣小小的一條蠶,成就了偉大的絲綢之路,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那麼,這樣一條小小的蠶,如何衍生了悠久的中國桑蠶文化?又是如何由一隻小小的蠶而製作出歷史上那些華麗麗的服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探討:收藏古玩藝術品的盈利模式
馬未都:龍到底有幾爪?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