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60天造個火箭給你玩玩,你想要不?

60天造個火箭給你玩玩,你想要不?

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3D列印新世界。

60天。

兩個月,你覺得什麼東西能60天造出來?

嗯,可以是一整套定製整體衣帽間,也可以是一座樓。但是生產一艘火箭,你覺得可能嗎?

這家總部位於洛杉磯的創業公司 Relativity Space 說,我能。

這家公司說,從火箭原材料生產到最終發射, 60 天可以完成。(當然,不包括設計環節。。)他們還想把火箭95%的零件都給3D列印了。

到底怎麼發生的?如果說,3D列印連火箭都能列印了,還能有啥不可能列印的嗎?他們怎麼做到的...

產品:先打個火箭引擎

「空間的未來需要更快,更便宜,更靈活的火箭生產和發射,而傳統方法根本無法實現。」

(Aeon 1引擎,圖片來自Relativity Space官網)

今年3月底,Relativity Space 公司在NASA密西西比州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進行了引擎的發射測試。這個被命名為「Aeon 1」 的引擎,就是3D列印出來的。

再來個近圖給你看看,看看有啥區別。

(圖片來自Relativity Space官網)

從表面上看,是不是很光滑?這是因為在3D列印過程中一次成型,表面減少了很多氣泡、雜質,所以看起來會有光滑的感覺。

從性能上看,這個引擎由甲烷和液態氧提供動力,產生超過 1.5 萬磅的推力,以毫秒為單位達到全推力。更關鍵的是,它少於100個零部件,要知道,正常的火箭引擎大概在1000多個零部件。就這一點,就大大節省了火箭的製造周期。

Relativity Space 的創始人Tim Ellis 說,生產過程通過定製的軟體,硬體和專有金屬合金相結合,將火箭零件數從10萬件減少到1000,這大大減少了火箭製造過程中數量級的人力和時間。

嗯,100000變成1000,裝配工程師都不知少多少啊……

為什麼可以減少這麼多零部件呢?

「一次成型」。得益於在計算機中先設計出模型,然後3D印表機會把材料層疊起來形成最終產品,不像過去火箭常規生產流程中,要有各種小型零件的打模,生產,然後組裝。

但減少零部件只是表面的優勢,更大的優勢還是提高火箭發射成功率。Fusion Fund 創始人和管理合伙人張璐告訴密探,3D 金屬列印的優點是,更高的集成度,緻密性更好。在很多航天器件上,傳統生產零件在組裝時可能會有摩擦,導致不契合的問題。哪怕一點稜角摩擦,都會出現緻密性問題,這樣會影響發射和回收。「當然,如果3D列印過程中有泡沫、雜質的話,晶體的緻密性同樣會受到影響。」

可能你會好奇,如果真要列印火箭,印表機在哪裡?

Relativity Space 公司專門設計了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屬3D印表機」的 Stargate 3D 印表機。這機器長什麼樣子呢?一個普通人站在旁邊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這台印表機有多大了。

(圖片來自Relativity Space官網)

Relativity Space 公司還表示,基於列印材料的強度和晶粒結構,用於發動機艙部件的金屬會比沒有使用3D列印的類似合金強20%,並具有更高的延展性。

按照 Relativity Space 的期待,這個引擎最終將搭載在公司命名為 Terran 的廉價火箭上,而 Terran 火箭 95%以上的主要元件都可以由3D列印完成。Terran 能夠將 1250 公斤的重物送入近地軌道,並在2021年嘗試商業發射。

最近,Relativity Space 剛完成了B輪3500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Playground Global,矽谷著名風投Social Capital,還有世界知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

行業:多家創業公司嘗試3D列印

列印火箭確實很酷,但並不是只有 Relativity Space 一家在嘗試用3D列印火箭。

2014年初,我們都熟知的鋼鐵俠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 SpaceX ,發射的 Falcon 9 裡面就有用3D列印出來的發動機艙,這也是3D列印部件首次用於航天器的關鍵區域。

有意思的是,Relativity Space 公司CEO Tim Ellis 之前就在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另一家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工作。在藍色起源擔任工程師時,Tim 就是負責公司內部的金屬3D列印。創始人Tim 認為,航空航天領域最前沿的兩家公司 Blue Origin 和 SpaceX 都沒有把這項技術做更進一步推廣,於是,自己才出來創立了 Relativity Space。

「讓火星上有 3D 列印的火箭」,從 Relativity Space 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公司的目標。

另一家紐西蘭商業化的航天公司 Rocket Lab,也在今年宣布用3D列印技術列印一款名為 Rutherford 的引擎,並計划到2018年底列印出100個引擎。

( Rutherford 引擎)

位於矽谷的創業公司 Bagaveev Corporation 在2015年就嘗試 3D 列印發動機,它能夠為3噸的火箭提供動力。這種火箭是設計攜帶10-12公斤地軌和太陽同步的納米衛星的。

誰能在這個行業勝出?在張璐看來,Relativity Space嘗試的是攜帶1250公斤的貨物送入軌道,這與SpaceX 重達6.4萬公斤的 Falcon 重量相比,數字並不是一個量級的,所以並不能說Relativity Space 和 SpaceX 公司是競爭對手。火箭發射行業有不同的發射維度,每個維度所需的技術也有差異。

確實如此,按照 Relativity Space 的設想,Terran 1的價格會低於火箭市場的中間價格1000萬美元。縱觀當前商用火箭市場,既有造價從200萬到500萬美元的輕型火箭,其中參與者就有上面提到的Rocket Lab;以及由SpaceX、Blue Origin 等希望建造的從6200萬到4億美元的重型火箭。Terran 恰好就切在了一個中間檔位,主要針對的就是將商業電信衛星發射到低軌道上。

可以說,3D列印加速在火箭發動機和助推器方面的突破,無論是商業公司,還是國家層面。

去年12月,NASA 對迄今為止最大的3D印刷火箭的發動機部件—— Pogo蓄電池組進行了測試,這款蓄電池起到了相當於減震器的作用。僅這一項,NASA 就能夠節省35%的成本和80%的製造時間。因此,美國國家宇航局希望未來包含越來越多的3D列印元件,但每個測試都基於以前的測試,確保安全性。我國工信部也希望推動增材製造(3D列印)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車、醫療、文化、教育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3D列印未來:在航空和醫療大量應用

說起3D列印,你會想到什麼好玩的產品?

手機殼?玩具?還是啥?

其實耐克已經列印鞋子了……誰上腳穿過說說感覺?

(Nike用3D列印的鞋子)

確實,不少人還停留在3D列印各種好玩產品初樣的階段。但從2015年3D列印風風火火的時候,到現在看似不溫不火,其實是3D列印產業經歷的摸索、成長期。

張璐告訴密探,3D 列印火起來的時候,更多是2C的列印,一些消費級的印表機確實適合一些創客(makers)進行產品初樣的製造。但是,這對3D列印整個行業來說,需求並不足夠。消費級的列印,可使用的材料有限,導致產品緻密性有限,最後成品偏差可能也會比較高,這對一些高端產品來說,無法達到工業標準要求。

但總體來說,工業界對3D列印的需求是在快速上升的。張璐認為,軍工航天航空和醫療,會是未來3D列印需求很大的兩個行業。

全球在線3D列印服務平台 Sculpteo 就在2017年《3D列印狀況》報告中指出,從創業公司到全球大型工業企業,當前主要利用3D列印的行業包括消費級產品(17%)、工業製品(17%)、高科技(13%),還有醫療健康(7%)。

比如,醫療器械一般都擁有很多小件的元件,很多是需要高度精確性的零件,但醫療行業是更為特殊材料的列印,並不像航天航空領域是金屬材料的3D列印了。

因此,這也對整個3D列印提出了要求:在硬體層面的,需要印表機越來越精細,比如列印頭的精細度要越來越高,否則就像消費級的產品一樣,無法達到工業對最終成品的要求。同時,張璐認為,這也對3D列印材料的多樣性提出了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完美的扎克伯格,倒霉的Facebook
為什麼加密貨幣能把錢從國庫轉移到你的口袋裡?二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