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對傳統孝文化不感冒

為什麼我對傳統孝文化不感冒

在現實中,「原教旨主義孝道」正大行其道。

為了提倡孝心,今人不得不一再從已經逝去的時代的雜物堆中尋找養料,用玫瑰色的筆觸去勾勒出所謂的優秀的傳統文化。

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埋兒奉母」這樣駭人聽聞的東西印出來,當作公共宣傳,雖然是作為二十四孝圖組合中的一塊,但是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堂而皇之地冒出來「教化」群眾,終究還是扎眼。

不同的時代,對孝自然有不同的定義,實在沒有必要厚古薄今。要知道,孝道也好,感恩也罷,都是道德的一部分,而道德是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

「人心不古」的「古」很多時候並不美好,「棄老」「溺嬰」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重口味的事時有發生。

事實上,考古過程中,我國已發現了為數不少的「寄死窯」、「棄老洞」,它們不被史書記錄,但卻構成了真實殘忍的底色。

如果不遺棄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那一家人可能都沒法養活。

湖北鄖縣發現的「寄死窯」

在基本生存都無法保障的前提下,道德本就是一種奢侈品。

老幼作為弱勢群體,既不能直接提供較大的生產力也無力對抗成為犧牲品的命運。人們對待這兩者的態度,恰恰反應的是一個時代的物質基礎,社會生產力越高,則老幼得到的待遇越好,這是一種有選擇前提下的道德。

可能有人會反駁說,老人並不是沒用的啊,他們所具備的生產經驗一直是農業社會重要的傳承資料,熟人社會裡的人際交往也要靠老人來教導。

當然是事實,但不也正說明溫情脈脈的「敬老傳統」背後,其實具有極強的功利性。

老人是靠經驗的積累來提供價值,以擺脫被後代拋棄的命運。

因此,今天的道德狀況,應該並且也只會比古代更好。

當下遺棄或者不肯贍養老人之類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但在古代,這樣的悲劇只會更多。對於大多數古人來講,「老有所養」其實是一種理想圖景,缺什麼越宣傳什麼,在饑饉、戰亂多發的年代,貧家少孝子、久病床前無孝子才是最真實的情況。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你能讀出背後的辛酸和悲慟嗎?

現代社會,並不需要靠訴諸傳統、靠神化某些典故,來營造所謂的尊老氛圍。

公共福利的完善,對個體價值的尊重,這些都是生活在小農社會的古人靠空想難以觸及的層面。

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時,古人不是把理想寄托在抽象的天、神身上,就是去美化上古的堯舜時代,借神秘主義來建構話語體系,這並非智慧不夠,而是時代土壤的不成熟制約了思維。

今天的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應該用理性的、結構性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和道德,而非單純的好or壞、糟粕or精華,自覺地祛魅,才是真正的唯物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冒 的精彩文章:

不打針,不吃藥,1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就能緩解感冒!
剛懷上二胎 感冒了怎麼辦?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