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們的香味撐起了一個時代

她們的香味撐起了一個時代

前兩天我約了人去田子坊喝咖啡,交關辰光么到這個地方去了,上海弄堂的感覺也是讓人覺得非常熟悉。當然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啥呢?是我在田子坊的一條條弄堂里啊,發現老多小店裡頭賣得非常吃香的一樣東西,就是阿拉老底子,上到70歲,下到17歲的女同志們基本上人手一盒子的「美容神器」,雪花膏。對,就是雪花膏,田子坊條條弄堂里都有店家在賣印著旗袍美女圖案的雪花膏,東西是不是正宗的我不知道,但也難得這一份懷舊情懷。

那些年,上海話要形容一個人打扮得體、整潔乾淨,常常會用一句「山青水綠」的評語。雖然生活水平不高,物質匱乏,但是大多數上海女人都會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得有模有樣,這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當時提倡勤儉節約,崇尚的是自然美、本色美、勞動美。但講究生活的上海人,在簡陋的環境中還是讓上海這座城市處處瀰漫著淡淡的香味。

《無問西東》里王敏佳收到陳鵬的包裹,打開發現是一整盒的銀杏葉子,充滿了秋的燦爛與靜美。隨著一匣黃葉來的,還有幾個瓶瓶罐罐。原來那幾個瓶瓶罐罐,是雪花膏、蛤蜊油和揚州香粉,裝滿一個個小盒子,王敏佳每天小心翼翼地塗在皮膚上,雖然容貌不復青春美麗,但不得不承認,那一刻的她,素凈又美麗。鏡頭一瞥,照見了王敏佳床頭柜上的「寶貝」,雪花膏、蛤蜊油、萬紫千紅潤膚脂、謝馥春鴨蛋粉、節日香粉、上海百花爽身粉,件件都是當年風靡一時的護膚品。

那個時代,沒有「小棕瓶」、沒有「Lamer」、沒有「前男友面膜」,但那個時代的姑娘都一樣愛美!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城市的街頭到處都能看見雪花膏的廣告,曾經風靡一時的女人們爭著買的護膚品,在上個世紀,「雪花膏」幾乎有著和「雪花秀」一樣的重要定位和知名度。

雪花膏是一種以硬脂酸為主要成分的膏霜,由於塗在皮膚上即似雪花狀溶入皮膚中而消失,故稱為雪花膏。雪花膏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使皮膚與外界乾燥空氣隔離,能節製表皮水分的蒸發,保護皮膚不致乾燥,開裂或粗糙;而且只要有一個人塗著雪花膏,亭子間里閣樓上大家都聞得到,小朋友們都喊它「香香」。

若親戚朋友來家中吃飯,飯後要請客人用熱毛巾洗臉,還要準備好一罐友誼雪花膏供客人塗抹。當年雪花膏不僅百貨商店賣,連遍布上海煙紙店也有賣;不僅有賣整瓶整盒的,雪花膏曾經和酒、油一樣,也可以「打」上海話叫作「零拷」的,就像拿著瓶子去打醬油一樣。七八十年代的百貨櫃里,會擺放著2-3斤裝的大瓶雪花膏,誰家的雪花膏用完了,就帶著一個小空瓶、花上幾毛錢「零拷」雪花膏,先稱空瓶的重量,再用一根竹條從大瓶挖了雪花膏裝入小瓶,稱重結賬。

以前經濟和科技都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一到嚴冬,由於氣候乾燥、保暖措施簡陋,人們的手和臉頰等經常被凍到裂開,這時候人們就會在手上和臉上塗抹一些蛤蜊油來保護自己的皮膚。

現在的00後、10後肯定是沒見過這東西了吧?伊拉大概會說:「喲,這隻蛤蜊大的嘛!烤著吃還是酒蒸比較好?」小時候看到奶奶經常用,從中縫掰開一個個花紋不盡相同的蛤蜊,裡面盛滿了油潤的膏體,帶有一種奇異的香氣。那時候沒什麼護手霜的概念,每到秋冬季節,奶奶總拿這個抹手用。

其實蛤蜊油的主要成分是油類和蠟類,冬天對皮膚特別友好,哪裡乾裂塗哪裡,是足以媲美歐舒丹的神器。記憶里,它在寒風中自帶香氣,似乎能穿透一切凜冽寒風和乾燥。

以前,城市中的孩子有不少是通過蛤蜊油認識貝殼的,姑娘們衣兜里裝上蛤蜊油到學校上學,課間掏出來相互比較著,看看誰的蛤蜊殼更大、圖案條紋更漂亮。蛤蜊油代表著那個年代孩子們對美麗的追求,對幸福的滿足。

你有發現嗎,舊時雪花膏之類的香味,不像現在流行的各種花果木質,不斷排列組合的香調,讓人猜不透;他們而是一種比較純碎的,高識別率,文雅端莊的女人的氣息。如果硬要貼個標籤,也許會是:會過日子,善待自己,寧靜安穩。

那個時代的美妝品雖然可選擇的不多,但卻感覺每個都充滿了真心和誠意,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雖然現在的化妝品交交關關,各種功效說得天花亂墜,但是我心裏面最歡喜的那樣化妝品,還是小辰光姆媽拿面盆盛好熱氣騰騰的熱水,幫我揩好面孔,汰好手,從她溫暖的手上塗在我臉上的那香噴噴的一團雪花膏。儂講呢?

長按 給作者一份鼓勵吧

猜你丨感興趣

覽香文化

圖書丨講堂丨美食丨文化

諮詢微信:luckrongju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覽香 的精彩文章:

易醫同源之觀字斷壽
上海人排了十幾年的隊,只為吃那一口「甜」

TAG:覽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