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智慧:如何面對人生種種不如意?

《論語》智慧:如何面對人生種種不如意?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首先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要有服務社會的本領和特長,還要學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因為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狀態,總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各種不如意之事發生。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不如意呢?孔子告訴我們要學謙謙君子,「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自己要求的多一點嚴一點,對別人少一點求全責備,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長久堅持下去,與人交往時就會遠離埋怨和困惑,而多些樂觀豁達,在自己周圍達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在社會上也就可以做到遊刃有餘了。

謹言慎言

民間有俗語曰「飯可以多吃,話不可以亂講。」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可能不說話,但何時該說,何時不該說,或者該說多說少,看似簡單實則是個大問題,一定要經過大腦認真思考。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告訴我們,不說則已,一說就要能說到點子上,而且說出的話一定要有根據,不可以憑空捏造,更不可以說大話空話。

常言道覆水難收,而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一樣很難收回。一旦大言不慚地隨意說話,說出了卻做不到,或者遭遇事實「證偽」,那自己在別人面前不光丟臉,久之還會「失信」,那樣別人就再不相信你,不會和你來往了。

孔融十歲時候隨父親到了洛陽,他曾獨自一人去拜訪當時的朝廷名士李膺。孔融對李家門衛說我們兩家是世交,李膺接待後就疑惑地問是什麼親戚。孔融從容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眾賓客都對孔融的話感到驚奇,對他的少年睿智感到嘆服。

太中大夫陳韙隨後到了李膺家,其他人把孔融的言行告訴他之後,陳韙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當時在場的孔融介面道:「我想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陳韙為自己的說話隨意付出了代價,孔融的話讓他很尷尬,甚至無話可回,導致在李膺眾賓客家人前面出了丑。

正確對待過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過錯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採取正確的態度面對過錯。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犯了過錯而不改,那就是真的過失了。有了過錯要勇於糾正,如果堅持錯誤不知悔改,那就是錯上加錯,到最後造成無可挽回的過錯了。

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大家都看得見,一旦糾正了大家都仰慕他。承認錯誤需要勇氣,而改正錯誤則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君子做人襟懷坦蕩,有了錯誤敢於直面,勇於糾錯,「浪子回頭金不換」,改過自新後照樣可以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尊重。

但小人就不一樣了。愛慕虛榮的小人總是不願承認自己的過錯,甚至刻意去隱瞞掩飾,生怕被別人發現,一旦被發現也拒不承認是自己的過錯,或者向別人身上推責任,文過飾非是小人的最愛。

但問題是,文過飾非只可以掩藏一時難以長久,時間久了漏了陷必將遭到周圍人的不屑和唾棄。所以《論語》教導我們不要去學這種文過飾非的小人,而應聞過以喜,像顏回那樣做到吃一塹長一智,知錯就改,「不遷怒,不貳過。」如此則離君子不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自以為是令人褊狹 不恥下問內心充足
以寬容之心,容他人之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