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見中藥材——香薷

常見中藥材——香薷

香薷

別名:香茸、香茹草、香柔、香茸、蜜蜂草

來源:香薷為中藥名,出《名醫別錄》。為唇形科植物香薷的乾燥地上部。

【功效與主治】

香薷具有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尿的功效,治暑濕感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胸痞腹痛,嘔吐泄瀉,水腫,小便不利,腳氣。

香薷治傷暑(暑天卧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乾嘔,四肢發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後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薑汁炒)代替。

香薷治水腫:用干香薷五十斤,銼入鍋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濃煎,濃到可以捏丸時,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藥量可以逐日加一點以小便能暢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爛,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朮末七兩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深師薷術丸」。

香薷治心煩脅痛:用香薷搗搗汁一、二升服。

香薷治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沖服一錢。

【相關藥方】

①治中暑煩渴:香薷60克。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水一盞,煎服七分,不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香薷散)

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痛,冷汗出,多渴:香薷60克,蓼子3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6克,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聖濟總錄》)

③治小兒白禿,發不生,汗出: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敷上。(《子母秘錄》)

④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千金要方》)

⑤治多發性癤腫,痱子:鮮香薷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皮膚瘙癢,陰部濕疹:鮮香薷全草適量。水煎外洗。(《浙江藥用植物志》)

【鑒別應用】

香薷與麻黃,皆能發汗利水。香薷辛溫,善能發汗解暑,兼有利水作用,頗似麻黃,因此有「夏月麻黃」之稱。然與麻黃不同之處,為香薷發越被遏之陽氣,發汗解暑,利脾而化濕;麻黃開宣肺氣,透發毛竅而發汗解表,其發汗力強,散寒力也較優,但無和中化濕作用,另外兼以宣肅肺氣、通調水道作用,具有止咳喘、利水之功效。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佑中醫 的精彩文章:

雙手常年「濕噠噠」,中醫分析手汗症的原因及日常預防
中醫藥裡面的「參」都大補嗎?不同參的功效及葯膳

TAG:福佑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