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源自生命的真實」從原生藝術看藝術教育的本質

「源自生命的真實」從原生藝術看藝術教育的本質

「真實」重要麼?

在日益複雜的社會中,「真實」這個詞所指向的內容

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縹緲,且略顯奢侈。

人們在高頻度的社交中,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在交錯中不斷複製著一個又一個社交關係網中的「自己」

你還記得屬於自己的「真實」么?

你喜好的,你的世界,是怎樣的?

當被問到上邊的兩個問題時,大多數人都會遲疑,繼而陷入深思。

現實的社會,似乎已不再追求我們對真實自我的完善與呈現……

然而,在快要被我們遺忘的地方,在每個人內心的最深處,卻又是每一個只屬於我們自身的真實,在構建著所有的「自己」。

與社交語言不同,藝術的世界是只屬於畫者自身的。

在創作中,畫者都會試圖艱難地剝去在外生成的面具,而重回原本的自己。

也正是這種真實性,才會讓藝術深深敲擊隱匿在我們靈魂深處的真實自我。

藝術之所以高昂,它最重要的價值也在於此。

現在,在這個展覽上所呈現作品的畫者們

他們由於上天賦予的屏障,屏蔽了他們失去自我的機會

他們的畫語,只能描繪來自靈魂深處的真實

用那天然的,淳樸的,有一點點稚拙的筆法

為我們呈現出畫者們,璀璨且豐富的精神世界

請帶著靈魂深處真實的自己,來聆聽這些作品的話語。

——石原李華寫在展覽前言

小畫家陳嘉凱的表達生活關係和人的作品

2018年4月2日,是聯合國界定的第十一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北京天真者公益發展中心聯合斯瑪特教育集團、斯瑪特美術教育全國分中心、李可染畫院、中間美術館、蓬蒿劇場、尤力互動等藝術機構舉辦最大規模自閉症人群藝術展「天真者的藝術」。 由北京天真者公益發展中心、斯瑪特教育集團主辦,李可染畫院聯合主辦,斯瑪特兒童美術中心承辦的「天真者的藝術——源生」在主會場李可染畫院拉開帷幕。活動當天,現場聚集參觀者千餘人參觀展覽,開幕活動之後進行了關於原生藝術與藝術教育的深入研討。

研討會內容如下

【楊冬】:各位來賓大家好,接著下一個環節研討會。因為今天畫展的主題叫做源生,實際上解讀起來就是源自生命的真實,什麼叫生命的真實,這個跟藝術有什麼關係?今天的嘉賓都是重要人士,首先有石原李華女士,還有楊教授,還有張老師,這次的策展人,以及教育家武志,還有畫院的藝術研究者梁夕子女士,歡迎你。

【楊冬】:我先做個自我介紹,我叫楊冬,我不是學美術的,但是我是學音樂的,而且是學的是藝術教育,我對音樂藝術教育,我後來做了很長時間的主持播音。我對聲音藝術的這個研究和教育有一定的了解。那同時我身邊有自閉症孩子,她的媽媽是我的同學,就是剛才跟大家彈鋼琴的這位,小藝術家我們很熟悉的身邊的孩子,我了解他也是從他長大之後才了解,之前他媽媽一個人苦苦的掙扎,帶孩子到北京來做康復的治療,我是某一天從我的同學那兒聽到一句兩句,突然腦子裡有自閉症這個詞,等到打開他的世界才發現,原來實際一些人比我們這些所謂的社會正常讓要更接近藝術,更接近今天所說的主題叫生命的真實,所以我想就這個話題來展開繪畫,各位來賓也可以先生我們之間的對話,你想過什麼話題在最後的環節跟我們一起交流。那我們先由老師談吧。剛才談到了德國這塊,我想您就這一塊再說幾句好嗎?

【楊起】:今天非常的幸運來參與這個畫展,我覺得源生這個詞是從源自生命的真實,所以源生髮的情感、源生髮的創造力都要從這些小孩身上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所能夠發現的。在我教學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專業,我雖然教的是自由藝術,但是我們有這個專業,我們的專業就是培養教這些各種各樣的孩子,讓他們通過藝術來幫助他們,通過藝術啟發他們,通過藝術發現他們的能動性,能夠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從來沒有把他們看的比較特殊,我們沒有把他看的特殊的原因只是他們需要更多的引導和幫助,讓他們把作為一個人的能力在藝術上調動起來,所以我們在德國有專業,在慕尼黑也有專業,我可能教兩到三次培訓老師的工作,張先生剛才說了中國正在建立這樣的中心,我想這要和西歐國家和美國在心理上和藝術上比較好的研究機構合作起來,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在這兒所體會到、看到的、接觸到的就是我們全世界正在做的一些重要的事情之一,謝謝大家!

【楊冬】:謝謝楊老師,我覺得這個信息非常重要。因為真的是從我自己來說,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但是在這個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一直是受阻的,這個東西你學完了以後只能是自己高興,可是要做職業工作掙不了錢,沒法養活自己。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那麼藝術真的是這麼不堪嗎?藝術真的是沒有任何實際的好處嗎?我想這個話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不是只是嘉賓才思考過的。那麼藝術到底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跟我們一個人的成長有什麼更有價值的地方?我想請李華來談談,她自己作為一個對兒童特殊美術的教育者和開創者,她應該有很多體會,那麼多年堅持下來我看她沒有負益,不考慮今天要掙錢吃飯明天什麼,但是她還有這樣的困難,還是希望有社會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但是她堅持下來的動力在哪裡?她這裡面有哪些個秘密讓她覺得她無法自制,而且看到孩子就是會看到落淚。這份工作給你帶來的好處在哪裡?

【石原李華】:我有點想接您剛才的話題就是說藝術對我們來說真的那麼不堪嗎?因為我想很多人都面臨這個問題,我認識很多後來就不愛畫畫了的人,他們都說因為小的時候畫了一張畫,家長或者老師就說你畫的那什麼呀,你會畫畫嗎?根本就不能畫畫,然後他們就不畫了。或者說有一些喜歡的人在求學的路上就會遇到一個很現實的話題,其實我自身也遇到過,就是你要學畫畫只能終身要飯了,未來拿什麼吃飯,那麼多人想當藝術家,寥寥幾個才能成為藝術家。

中國是一個很現實的國家,非常現實。所以大家可能更多的在關注著馬上迅速的,可視化的一些技能,可以轉換的收穫,並且是可視的收穫。然後大家都非常追求這種收穫。我在這裡為什麼想接這個話題呢?就是我想提醒大家的一個,稍微有點苛刻的話題,其實物化的一個追求,實際上是人還在一個貧窮線上的時候會發生的事情,當我們衣食不能解決溫飽,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解決安全感,就會最在乎賺錢,或者這個技能到底能夠被社會認可多少,帶給外界和自身之間的置換率有多高,因為我們必須務必得到這個置換,沒有這個置換就活不下去了。

反過來講知所以大家有這樣的需求,是說現在雖然大家穿的、用的很好了,但是內在可能大家還是有點不夠富裕,當人們富裕了之後會追求內在的擴充,關於自身的,關於外界的。藝術是一個非常好的媒介,讓我們尋找自己的內在,然後去感受這個世界,那麼你們說可能很多人覺得我很貧窮,但是我覺得我很富裕,現在有多少個人可以認認真真的做自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個很奢侈。

【楊冬】:這個話題我能知道你的核心思想就是說我們做藝術或者是從事藝術活動,或者是熱愛藝術,實際上就是熱愛一個人的心靈。因為你鑒賞一個作品或者聆聽一部作品實際就是在聆聽一顆心靈,所以藝術是一個媒介,我們通過這個迴轉看到心靈內在的聲音,你的想法。通過這個我們再去生活,所以實際藝術不是不堪的,藝術是非常有價值的。

【石原李華】:我是想說,如果沒有多少心思轉向藝術的世界,它恰恰是一個人內在價值的體現,而且人們在這裡能夠收穫的東西其實遠遠要比最後物化的社會頭銜或者說賺錢的這種置換要多很多,其實生存的問題是用物化的東西置換來的,但是生活是用美的感受來填充的。

【楊冬】:對,這個點很贊同,就這個話題張老師有沒有想接著說的?

【張和勇】:我曾經深入的想過人類為什麼要產生藝術?是因為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後會面對很多不解的東西,所以在早期的人類文化中創造的更多的是神話,因為人們想為什麼世界上出現自然的變化,為什麼不出現災難。那麼在探知世界的過程中人類出現多種多樣的文化形式,那麼藝術是其中的一種,那麼這種藝術不管是繪畫、雕塑或者是其他的方式,它是探知我們未知世界的手段,反過來給我們人類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是減少生命的痛苦和恐懼,讓我們的精神得以釋放。那麼我想接著這個問題延伸一點說我們「中國物化」的問題,可能這是從一個商品的角度。因為早在十多年前清華美院教授吳冠中先生說過一句話,新中國以後我們加大文盲所盲的力度,讓大部分人走出了文盲的困區,但是中國有了一大批美盲,這種對於審美的基本素養我們可能還缺少很多。甚至在經過高等教育培訓出來的一批人中間依然有低級的審美情趣,因為並不高。這個現象很普遍,甚至很嚴重。以至於嚴重到前不久有人發出聲音說我們的官員,又是有權利的官員為什麼審美素質這麼差,把計程車的顏色定位為雞屎的顏色,所以我們也開始「問」這個。我就覺得這也是有有情可原,因為這個時代我們重視了知識,我們重視了科技,我們在這種發展中國家還需要解決溫飽和基本生存,美的這種素養這一步沒跟上。

【楊冬】:這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我覺得可能基於藝術本身是要追求自由的,藝術本身應該是自由的,那麼實際上我們用各種工具表達自己內心聲音的時候實際上需要社會環境支持的是自由表達的狀態。那麼如果我們的環境沒有自由表達的這個基礎,那肯定審美是不自由的,所以我們期待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藝術作品的表達會更個性化一些,我畫一個顏色跟這個顏色搭配在一起,你不知道我表達的真實性。但是音樂不一樣,如果太過個人化可能主旋律會偏離。再接下來請問武志老師,您是做普通兒童的美術教育,您覺得普通兒童的美術教育和特殊兒童的美術教育有什麼不同和相同?

【武志】:其實我覺得美術教育它的核心就是讓一個孩子或者人和人能夠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和想法,這就是它的核心。那我們做美術教育對於普通孩子的教育是什麼呢?能夠讓陪伴的方式啟發、引導、幫助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那陪伴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和幫助,這樣讓孩子能夠把他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不是表達出老師的情感。但是我會發現,自閉症的孩子不需要老師去引導,不是說不需要老師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是他本來就會非常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不會虛偽的表達,所以我覺得其實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這些孩子們是更好去表達或者更好去進入表達自己藝術創作的狀態,反倒會比很多正常的孩子的表達更需要的是一個引導,或者讓他回歸到真實再去表達,而這些孩子不需要,這是最可貴的。

【楊冬】:普通孩子回到本原表達,這就說明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可能外界給了太多的框框條條約束他,解決真正回到藝術是需要脫到這身盔甲。

【武志】:對,我們幫他脫掉盔甲的時候,這些孩子保持著自我,他們真的是上帝派到人間的天使,非常美。

【楊冬】:我們從孤獨症孩子看到生命的本源。我們都是受益者。這裡面我們要說到,特殊的兒童藝術教育,還有普通的兒童藝術教育,我們專業的權威的教育都經歷過,我想請梁女士談談,一個成人的藝術家而且還是自己做研究的,這方面對傳統藝術的認知應更周全,您來談談中國的傳統藝術教育里對這種特殊的人群的兒童藝術教育這一塊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梁夕子】:看完這個展覽我心裡感覺到內疚又激動,激動的是發現這些孩子們比美術院校出來的學員更有創作熱情,更自由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遺憾的是我們的美術教育一直在各種的條條框框囚禁在裡面,我們講追本溯源,我們這個源頭就要回到早期遠古石窟壁畫、敦煌壁畫等等,我們在考察和研究這些早期繪畫的時候是最感人的繪畫形式,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天真者的表現形式上還是有一致性的,就像剛才張老師說的,我們的祖先他基本上是基於一種幻想,一種理想來表達自己的內心,這就是我們講的原始的藝術。他們用色都是非常大膽的,不拘泥於任何的形式,線條也是非常的有張力,轉到我們的這些寶貝們的作品裡,我就發現比如說現在這些作品,如果是以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來評論的話,我覺得它無論是從立意上、構圖上還是上色上都已經符合了每個規律,就是所謂的條條框框,就是說這些孩子在不經意就是在做我們一直致力於的事情。他們是直接的在表達,比如說這種藍,我們從色彩學上講有暖、有冷的,冷暖的亮裡面組成畫面的節奏感,然後在這個畫面裡面可以直接的感受到創作者的喜怒哀樂,真實的內心生活,還有他對我們的自然、宇宙,包括感知都體現在畫面里。

我記得最感動的是後面有一位小朋友畫的自畫像,我一來就覺得非常有張力,也是我很喜歡的,這是我的學員裡面沒有達到的這種。我深知覺得有一點像速寫,線條表達有張力,也是一條線條下來有虛實關係,甚至可以看到空間的表現,包括線條的穿插可能不經意間做著大師的運筆,我也是感動的,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回歸到才能找到真正的藝術,謝謝!

【楊冬】:好,謝謝,剛才我們談的都是自己對藝術的觀念,世界觀的問題,那麼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我們的藝術表達還是希望是自由的、本真的,是這樣的一種狀態,那麼有了這樣的一種世界觀之後如何藉助手上的工具去表達呢?怎麼把它變成可視的東西呢?那繪畫就是這樣,要用色彩和畫筆,各種各樣不同的材料,音樂要不同的器樂、音色,在這個轉換的過程當中可能就有難度了,如何實現它?那像孤獨症的孩子,他們會有那一些問題需要去面對?

【石原李華】:首先要面對的是他們雖然在不經意間遵循著藝術的這種條條框框,因為美本身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然而他的身邊缺乏了發現和認可美的能力和自由,所以如果說這個東西很美,但是因為他的身邊的老師、家長不容易發現,因為他並不是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規律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身邊的這種引導者也好或者觀察者或一同生活的人,他們比較教條就會發現不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要求他去改變,但是讓他改變的過程中,首先自閉症的孩子是不接受這種改變的,因為他內在並不認同。那麼這種改變就會變成一種對立,於是他就會開始想到放棄這件事情。

我們在現實的藝術教育中不管是說初期還是後期,最多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不光是家長其實還包括我們老師,到後面孩子自己的世界觀出現的時候我們也會面臨這個問題,到底怎樣教才能讓孩子們走的更遠。因為其實我們擺脫不了教條的形式,雖然你知道這個美,但是這個美的東西怎麼發展才會更美是我們糾結的話題,那在這裡最重要,最基礎的就是最開始的起點,你看到他開始很用心的畫很多你不認可的東西的時候,首先能否容忍他去自由的發揮,繼而有效的引導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楊冬】:接納的問題,毫不評判的接納。

【石原李華】:對,尤其我們選畫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喜歡的東西家長會批量的扔掉,家長說為什麼?藝術太難理解了!家長不理解這其中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家長想要扔掉的畫都是孩子想畫的東西。他成千上百畫的東西恰恰是他最喜歡的,也就最用情,最有感染力,而他不斷的重複就會有技法產生,一條直線畫十萬遍也會技藝精湛。所以恰恰這些作品是最有感染力和技法呈現的作品,只不過他的題材是我們不喜聞樂見或者不太習慣的東西。那麼首先我們是不是能稍微把自己「刻板」的審美放下,單純的面向美本身?這是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者都在面臨的問題,當然家長是第一層面臨的,其次可能是教育相關人士。

【楊冬】:比如說我在教孩子的發音,教他彈琴的時候可能有這樣的情況,你說你的固定的模式裡面告訴他這樣做是美的,你用了你美的概念,孩子不喜歡,那你剛才這麼一說我想我需要反省的就是作為旁邊的陪護者,那麼啟發這個工作你能不能做,你是不是適合做啟發他,那我覺得作為家長來說是慎重的,如果不行乾脆就像我朋友一樣,我不懂,你高興就好了,可能這樣反而就有價值是嗎?

【石原李華】:我想這是家長最直白的困擾,就是當你自己覺得也不知道方向感在哪裡的時候,你作為陪伴者的校色就很重要,但是不能是木納的陪伴者,你要真正和他投入其中,一定要記住:他的情感能夠起來,他真正投入在裡面,他用心的程度意味著作品的優秀的程度,那麼你不能知道藝術的發展方向,但是你最少能知道他怎樣會快樂,他怎樣在這裡有所成就感,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楊冬】:我覺得這涉及到教育心理學的問題。

【武志】:其實我覺得從引導者角度來想,比如說教孩子們畫畫的時候父母期望的是他腦子裡想看到的畫,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來講是抱有沒有目的的結果,沒有結果之後你要用什麼樣的態度欣賞孩子,每個孩子從出生到他成長,都是靠著生命成長自身的力量來發展的,而不是說用人為的力量干預的。所以說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成長,每一個生命其實都是平等的,而且都被我們很好的欣賞和不要抱有太多的目的性。

【楊冬】:因為我比較激動,你談的話題跟我關注的很接近,就是在0到10歲的孩子音樂教育中我們也談到啟蒙教育裡面最重要的觀念就是說啟蒙者首先要善於去欣賞你所陪護的這個人,你欣賞他的每一下對你的觀點來說是尷尬的瞬間,你覺得尷尬但是對他來說是最有成就,因為他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我,所以我覺得咱們做啟蒙或者是陪護的話,要學會欣賞。其實欣賞藝術就是欣賞一個人的靈魂,這一瞬間什麼樣就欣賞他,而不是說希望他這一瞬間向你想像的那樣。

【武志】:我們是來謙卑下來欣賞生命的自我成長。

【張和勇】:我覺得可能有一個誤區就是我們一直談藝術,首先在自閉症人群的參與繪畫活動中我們作為管理者,包括像李華這樣的專家,包括家長,那麼我們第一件事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和衡量他們的行為。你要學會觀察,如果說就這個繪畫的行為來講,我都建議第一是從心理層面或者是心理康復學、心理成長學的角度參與藝術活動的一切行為,用這種心理行為學去觀察他。其次再去回到藝術的標準,不要過早的講用藝術的標準,因為這裡邊孩子參與這種過程中你會看到他的內心是極其豐富的,這種豐富我們自己可能是達不到的,就是童薪予的這一批作品叫我畫我畫不過他,因為我的內心沒有他豐富,其他像童薪予坐在我這兒說話他說不過我。再一個從他成長的過程中,這一群人群中你會發現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都相對遲緩,但是你要觀察到他的視覺把握能力超強,甚至強過我們所謂的健全人。

因為我跟他媽媽聊了兩句她告訴我一個真理,童薪予的父母都不會畫畫,我說你們簡直了不起,我說是不是學習班老師指導的?但是這個孩子不接受你的指導,我自由我在,所以繪畫是一個完全是內心自我表達的方式,從這些作品中難道你看不出他的內心是豐富嗎?你看不出他對大海這一個題材的觀察比我們要細膩嗎?這是他和社會對接的通道,所以從心理學和康復學關注他,其次是繪畫,繪畫是一種手段。

【楊冬】:這個讓我感受到如果說你去觀察一個人他的藝術活動,那這個實際上你就等同於觀察這個人的喜怒哀樂,在認同和接納這一切的過程當中你要看到的東西,成品不是單一的,一定是豐富的,我們不能指望看到的作品是陽光燦爛,這個人永遠在笑才是生活和真實,這個很有意思,現在我想請家長提問問題,因為時間比較緊張。Ω

【童薪予家長】:我在他的繪畫過程中我覺得別人指導讓他跟別人學好像是一個能夠有進步,但是他不根別人學,他就是我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而且畫的非常快。他可以說幾分鐘就畫出來這一幅畫。因為我對他也不是很了解,他交流上有障礙,所以我也問問李華老師,以後讓他自由的發揮是不是很好?他有的時候狀態或者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很流暢,有時候也許他就不想畫的時候就不一定能夠出來再想要的那種效果了。

【石原李華】:還是那個話題,其實咱們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大家有幾個固有觀念,繪畫的時間長就足夠的用心,表達的才足夠的豐富,以至於說不管他的畫面畫出來是否已經呈現出來足夠的豐富,但僅僅因為他是幾分鐘畫的,就認定是瞎畫的。實際上我們可以有另外一個維度去思考,比如說是因為他足夠有感受力,所以才能不糾結的,非常迅速的把自己想說的就呈現在上面,因為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就是其實他們的表達每一幅作品都是非常完整的,這種完整是你刻意而為之時非常困難的精細。正是因為他有足夠多的感受,才會馬上畫出來那麼快,那麼在這裡面其實家長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是自己的一個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看童薪予媽媽其實她也很糾結的,咱們今年的畫作她送來的時候說有很多不太想賣掉,因為什麼呢?這說明什麼呀?說明她內心的認同感,可是由於孩子只畫了五分鐘,她就覺得時間太短了就又不足夠好了。

【梁夕子】:我就回答一下媽媽的問題,其實這個藝術本身是沒有美醜的,所謂的藝術就是自由的表達自己,它也沒有好壞,我們其實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而言,您如果覺得寶寶的東西是最美的就是最美的,不需要糾結,就讓他自由的表達自己,這是我們繪畫工作者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我也在觀察你的寶寶,我覺得他非常快樂,而且他非常溫柔,您可能經常制止他,他也會收斂,但是一會兒覺得聲音大的時候就會過來摸摸媽媽的臉,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讓我們溫柔的對待,謝謝!

【武志】:其實我也覺得孩子這種真誠不會因為他不高興就不表達或者說沉默,他會表達出來,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己所有的情感表達出來是最快樂和幸福的,所以我真的很羨慕,他可能很大膽的把自己的一切都表達出來,我覺得藝術也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藝術本身它就是讓人能夠真實表達自己,覺得可能應該用更多的欣賞眼光關注他們。

【嘉賓】:老師好,因為我今天是跟朋友一起來的,但是我也很感動,我是搞戲劇的,我中央戲劇的博士,現在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幹事,我也接觸了很多畫家,搞戲劇、電影的,我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我,因為我也在做一些教育工作,跟戲劇、表演相關的東西,就是當然不一定是中國的問題,可能是全世界的問題,就是標準化的問題,我們一標準化給人感覺是家長也變得很功利,就是把孩子送到這兒來必須給一個成果,在中央美院好幾前人坐在操場上都畫這個東西,我今天感動的是孩子們腦子裡沒有標準化的東西,所以藝術培養到底怎麼辦?好像不標準化又不太好管,包括現在我在外面有一些家長也是把孩子送到你這兒幾個月之內要排齣戲來,我說它是一個美育整體的問題,想問問老師們有沒有什麼樣的想法,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美。

【張和勇】:感謝你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我要詳細闡述的話估計能到晚上六點,我簡單說一下我的感受。首先我們有一個現象就是所謂的標準,是我們成人或者是健全人形成的一個標準,但是如果說制定這個標準那就有點過於機械化,我不知道教育和文化機構是不是有這樣的標準?應該是沒有的,包括藝術研究院我也很熟悉,它不應該有的,但是標準是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標準,所謂的標準是什麼呢?實際是一種模式,我們可以去傳承或者借鑒一種藝術的規律,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去年年底的時候在上海策展了一個中國跟荷蘭的源生藝術展,那個展覽開幕在上午,開幕式以後我下午去了上海藝術中心,展了一個上海市少年兒童繪畫展,結果這兩個展上午看一個下午看一個,那個展我覺得我的心被捆綁了,就是完全是少年宮或者是學校的老師用刻板的模式引導孩子們的畫畫,畫東方明珠等等,這些東西我不反對,但是這些東西看不到孩子內心的真實,看不到他自由的發揮,看到的是家長的說教,所以我覺得這個標準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掌握的,我建議掌握規模而不要掌握模式,因為這個規模用各種知識和信息完善、豐富它的規律,所以我只能簡單的做一個比喻,謝謝!

【武志】:再有一點小小的補充,剛才這位先生說到了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因為我在做藝術教育,而且我們希望在課堂當中深挖出來的結果,而不是一個標準的模式。實際上我覺得可能理解的就是有很多時候會把培訓當做教育,其實培訓是可以標準化的,可以有一個模式,出一個標準的結果,而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人的內心要有影響他靈魂的東西,可能老師要有一個標準,而不是給孩子一個標準,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事情,謝謝。

【楊冬】:謝謝,兩位老師的回答非常精彩,一個是要掌握規律,作為一個藝術施教的人要掌握規律,引導的是走向規律的探索。我們沒有說現在看到的規律就是已經固定的,不可變的,藝術探索本身它的價值就在於無限性,就是你對這個不可知的世界的探索,其實人類的藝術活動首先是對自己的探索,比如我喜歡舞蹈、我喜歡繪畫、我喜歡聲音,我覺得追本溯源個人理解這個源就是看到生命的本真在哪裡,藝術活動最終回答的是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要去向何方。但是具體到生活當中我們就是要藉助各種工具再去探索這個問題,那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再讓梁老師說一下。

【梁夕子】:我想給這位同學提一個建議,就是因為我是做的美術教育,當然藝術研究院也是很多教授都在那邊,我們美術教育就應該是要學習它的美術觀、規律,但是不要模式化,我們更多的是教學生學習到規律之後怎麼突破自己,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如果你想突破那麼你就去讀書吧,只有讀書才能夠解惑,這也是怎麼樣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自己的一條藝術之路。

【楊冬】:謝謝梁老師,最後給的是我們一條正確之路就是要讀書,我覺得這個非常有價值。

【石原李華】:我最後再講一點,最終還是回到大家都太想過早的有一個結果這個話題,過早的談論藝術,確實藝術的最終是談論哲學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一開始接觸藝術還沒有感受到,就要開始探討藝術的最終呢?這就好像一個小朋友生下來就思考怎麼樣老去這種感覺。在藝術之前的是生活,先要有生活,生活的過程中有藝術的內容,這些藝術的內容會慢慢變成可提取的素材,你才可以探索藝術這個話題,探索了很久很久以後,才可以開始談論一下說藝術該不該有結果,我最後想給大家的一個建議就是說,真的不要有太多的束縛,也不要想的太複雜,回到生活本身,去感受每一天的喜怒哀樂,不需要為了什麼而做什麼,就是去體會你現在擁有的東西,然後尊重這些東西的表達。

【楊冬】:好,您說的源自生命的真實就是本真,就是靈魂的部分,我們要通過各種活動甚至是說通過藝術活動去找到本真的狀態,把這個本真的狀態落到實處,回到生活,那麼怎麼回到生活?還是在生活當中腳踏實地,從事藝術活動。

【石原李華】:不必要非得去做一個看起來藝術的活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可以理解為是藝術活動。

【楊冬】:沒錯,就是我們的生活當中有藝術存在。

【石原李華】:但是最重要的一個點是用心,不用心的每一個活動都不會成為你的成長,或者說不用心你也沒有在生活。

【楊冬】:好,我理解這個用心的概念就是建立一點點生活的真實,虛化一點欣賞,給一點距離,就像看畫不能看的很近,如果遠一點就能看的真切。那麼我們今天的這個源自生命的真實的研討會就可以畫一個句號了,那我們就研討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聆聽,謝謝各位老師。

嘉賓介紹

張和勇

現任中國殘疾人雜誌社副總編輯;兼任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華夏書畫院副院長等職。藝術創作涉及中國畫、油畫、書法和攝影,多次在韓國、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舉辦繪畫、書法、攝影作品展;先後策劃組織了"中國百名青年攝影家聚焦黃河入海口""中、韓建交10周年美術作品展""走近孔子大型圖片展""全國殘疾人書法繪畫大賽""中、韓、日殘疾人美術交流展""中、美繪畫交流展""人道溫暖我們"系列藝術展等活動。2007年至2008年擔任北京殘奧會火炬接力活動項目策劃人和運行官。

石原李華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任北京天真者公益發展中心公益機構執行主席、天真者JP理事、副會長;日本繪畫療愈師,心理康復指導師資格認證.。從事孤獨症兒童及家長的心理干預十餘年,提出社會人文介入的理念及方式方法,主導策劃,開發了一系列自閉症療育課程,成立北京天真者公益發展中心,是中國第一個針對自閉症群體的專業藝術機構。自2008年第一屆展覽即參與籌備「愛在藍天下」自閉症兒童畫展,從2011年第四屆起,成為該展覽的主要策展人之一,舉辦「無語言的交流」全球自閉症藝術巡迴展。曾在義大利和日本講授「不通過媒介語言教授日語的形象教育法」課程.

武志

斯瑪特教育集團創始人、斯瑪特美術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刊學術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重點課題組子課題組長。多次受邀參加央視、北京衛視少兒節目。

楊起

1982年獲得安徽師範大學學士學位,1985-87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師範大學藝術系講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與紐約市立大學展覽助理。1987年10月赴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院長Roloff Momin特邀藝術家項目。德國波鴻藝術學院自由繪畫教授、藝術哲學博士、李可染畫院研究員

梁夕子

李可染畫院藝術研究中心主管;北京大學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蔣采蘋先生助教,一直從事傳統壁畫、工筆重彩畫的研究

不當你的世界只作你的肩膀

天真者

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真者 的精彩文章:

TAG:天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