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戰無不勝的「上帝之鞭」為何兩征東瀛均折鞭慘敗?

歷史上戰無不勝的「上帝之鞭」為何兩征東瀛均折鞭慘敗?

原標題:歷史上戰無不勝的「上帝之鞭」為何兩征東瀛均折鞭慘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絕無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但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之一。


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長達4個世紀之久,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


而此時的日本正處於日本第一個將軍幕府政權統治下,即鎌倉時代。鎌倉幕府將天皇權力架空,是一個完全的武士政權。但是源氏在第三代將軍之後,家族的直系子弟全部死於暗殺,無人繼承。在這時北條家通過與源氏的婚姻關係,取得了「執權」的地位,「執權政治」在北條家進行延續。當時日本的政治格局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天皇之權在將軍家,將軍之權在北條(執權)家。」


為了實現這一征服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就派出高麗人趙彝作為使臣,代表蒙古前往日本送出招降書。由於日本方面無視了蒙古的使者,因此忽必烈第二年,又一次向日本派出正式的蒙古使臣,並且這一次使節規模更大,而且還有高麗使者的陪同,殊料當時的日本根本不知道蒙古帝國是何物,是以再次未予理會。


十三世紀是屬於蒙古人的,他們用戰無不勝的騎兵和弓箭,東征西討,開闢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東亞大陸上,南宋小朝廷苟延殘喘,高麗臣服在腳下,但忽必烈沒料到,小小的東瀛島國居然對自己不理不睬。


不過忽必烈自然不會就此安然受辱。在第二次使團回國後不久,忽必烈就立刻下令距離日本最近的高麗建造戰船,整軍備戰。當然,此時蒙古依然在進行著與南宋的戰爭,因此自然不是真的打算立刻與日本開戰。因此忽必烈不厭其煩的派出了第三次使臣,但是除了他們在對馬島抓到了兩個平民之外,這一次依舊無功而返。所謂「事不過三」,但是忽必烈還是第四次派出了使節前往日本,這一次不僅有蒙古國中書省和高麗國的文書,更是還有忽必烈本人的文書。那麼這一次結果如何呢?當時執政的北條時宗猶豫再三,最後決定拒絕了忽必烈對於日本向蒙古稱臣納貢的要求。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再次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即將出兵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這一要求,並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準備防禦。忽必烈聞此訊後,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絕的憤怒與恥辱,他不顧元與南宋激戰正酣,下令準備軍隊、船隻、糧餉,向日本發起戰爭攻勢。日本軍隊也在北條時宗的命令下嚴陣以待。



元朝第一次征日,於1274年,元出兵一萬五千人,在大將忻都和洪茶丘率領下,乘戰艦九百艘,從朝鮮半島合浦港出發,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不過在登陸九州之後的第一戰中,由於日軍已經提前集結人數上多於元軍的軍隊,加之博多一帶的地形並不利於元軍發揮,因此在苦戰一日無果後元軍只得撤回船上,第二日再另尋時機進攻。數日後,當元軍再一次整裝待發之後,此時日軍已經集結起了約十萬人的大軍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元軍依舊兵分兩路,並成功的通過迂迴的方式擊敗了日軍,並迫使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的情況下後撤。儘管日本人的武器無法與元朝人的長距離武器相匹敵,他們的指揮官也不如久經戰場考驗的元朝軍隊領袖那樣有經驗,但他們擅長於面對面的搏鬥,而戰鬥過程中突然降臨的暴風雨使元朝軍隊和船艦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害慘重,他們不得不無功撤退。元朝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的。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於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與他的祖父一樣,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懲罰日本國,他一方面招募軍隊、籌集資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貢,否則元軍將至。北條時宗再次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並積極策劃遠征高麗。忽必烈別無選擇,他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


忽必烈在高麗王國首都開京(今朝鮮開城)設征東行省(類似今天的戰區司令部),由蒙古大將阿刺罕擔任行省左丞相、漢人大將范文虎擔任行省右丞相,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突然逝世。忽必烈命副宰相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范文虎企圖由他來獨立完成這件英雄事業,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今長崎北)登陸。


此次征日元軍,共計發兵十餘萬人,戰艦四千四百艘,漫天遍海,旌旗蔽日。日本第一次面對如此強大之外敵入侵,全國震怖,自知不能抵抗,唯有奔走呼號,祈禱上蒼拯救。此時是陰曆七月,正逢西南太平洋上颱風季節(內陸人民不可能了解颱風所帶來的可怕破壞力,即令今日之二十萬噸巨艦,得到颱風消息,都要躲避)。當日本慌張失措、朝不保夕之際,颱風適時而至。八月一日,突然間海上風浪大作,暴雨傾盆,四千四百艘戰艦在怒風駭浪中,四處飄散,互相撞擊,幾乎全部沉沒,屍體漂滿海面,軍儲糧秣以及弓箭武器也全部喪失。這次颱風歷時四天,八月五日,風雨停住之後,范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紮在五龍山下的十餘萬人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則和一批高級將領,乘上殘餘的幾艘戰艦,悄然逃走。元朝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登陸五龍山的十餘萬人部隊發覺被他們的統帥遺棄時,相對大哭之餘,立即組織起來,推舉一位張百戶(營長階級)當統帥,伐木作舟,準備逃回。但時間已不許可,八月七日,日本反攻,結果是六七萬人被殺,未死的二三萬人,於八月九日被日軍驅到八角島,凡蒙古人、高麗人、中國北方人(漢人),全部處斬。只留下中國南方人(日本稱為「唐人」,可見當時日本人對大唐文明之尊崇)被充作奴隸。


元朝以前,中國其實為一完全陸上大國,其於海上無知,由此役可見一斑。忽必烈侵日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元軍對陣過程中,日軍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其為複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颱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登陸進攻。事實上元軍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元朝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遊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五千年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這兩位荒唐之帝堪稱中國婦女的災星,造就千年血淚史!

TAG:世界五千年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