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兒童炎症性腸病患者糞菌移植治療的結果和腸道微生物變化

兒童炎症性腸病患者糞菌移植治療的結果和腸道微生物變化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近年來,針對腸道疾病的糞菌移植(FMT)或菌群調節製劑治療,是研究非常火熱的領域。很多高質量的研究均提示,腸道菌群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發揮著重要作用。

腸道菌群可能是通過胃腸道發揮局部調節作用,也可能通過影響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發揮整體調節作用。

多項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多種疾病與腸道微生態失調存在相關性,於是研究人員開始關注,是否可以通過干預和改變腸道菌群,來探索疾病的發病機制,緩解或治癒患者的疾病。

糞菌移植(FMT)直接向患者消化道引入健康人的菌群,試圖「重置」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微生態。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是FMT治療難治性或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平均治癒率在87%-90%。

除了用於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之外,研究人員還嘗試使用FMT治療IBD。目前已公布了幾項FMT治療成人UC的RCT研究結果。雖然不同研究的「給菌途徑」(灌腸或鼻-十二指腸管)、次數和頻率不完全一致,但確實觀察到了UC患者在FMT治療後的緩解,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

因此,現有的證據表明,應謹慎樂觀地看待FMT作為IBD的治療選擇。

面臨的問題

關於FMT治療IBD,目前的一個問題在於不同研究的療效差異巨大。目前已發表的FMT治療UC的研究,患者應答率從0%-67%。不同研究應答率的巨大差異,可能是受樣本數大小、患者選擇標準、菌液輸送方法、細菌含量、治療頻率、間隔時間、糞菌供體、療效評估時間等方面的影響。

FMT治療IBD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目前缺乏可以預測臨床應答和緩解的標誌物。無論是FMT治療艱難梭菌感染(CDI)還是IBD,很多研究都發現FMT治療後腸道細菌多樣性增加的患者,往往表現出臨床應答和緩解,但目前在這一方面仍知之甚少。

艱難梭菌感染的臨床應答的評估相對簡單,而IBD的療效評估比較複雜,涉及很多因素,因此除了臨床應答和癥狀改善之外,評估患者長期的臨床獲益和黏膜癒合至關重要。

此外,有幾項FMT治療IBD的研究提示,兒童IBD患者FMT的治療效果優於成人。有研究者推測因為兒童患者的免疫系統和腸道菌群還在發育和建立過程中,因此IBD患兒FMT治療的結果可能比成年患者更好。這一推測有待進一步證實。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這項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前瞻性開放性研究,使用FMT作為藥物難治性兒童IBD患者的輔助治療。

研究納入21例藥物難治性兒童IBD患者,中位年齡12歲。通過十二指腸/空腸管和結腸鏡,從上、下消化道兩方面向患者腸道注入菌液。評估患者基線、FMT後的1周、1個月和6個月的臨床應答、不良事件、腸道微生物組成和生物標誌物。

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57%)的疾病得到短期改善,單次FMT治療後1個月的臨床應答率為57%,6個月為28%。2名CD患者在6個月達到臨床緩解。FMT引起的不良事件均為輕至中度,並且為自限性的。

與健康人相比,IBD患者在FMT治療前菌群多樣性下降,微生物成分明顯不同,腸桿菌、腸球菌、嗜血桿菌和梭形桿菌的比例較高。在FMT治療後30天,兒童IBD患者菌群多樣性增加。

對FMT治療有應答的患者,治療前糞便中梭形桿菌丰度相對更高,菌群多樣性更低,並且FMT治療後糞便微生物組成與健康糞菌供體相似度更高。但這些菌群的變化,無法維持超過6個月。

啟示和影響

這項研究顯示,對於兒童IBD患者,單次FMT是相對安全的,可以使兒童活動性IBD患者出現短期應答。對FMT有應答的患者,FMT治療前糞便內梭形桿菌含量更多,FMT後微生物變化更明顯。這些腸道菌群的微生物特徵,可能有助於預測FMT治療應答的結局。

通過對FMT治療前糞菌供體和受體糞便微生物的分析,之前的多項研究均發現,糞菌移植可以使供體的菌群定植在患者腸道內,並維持一段時間。這項研究進一步發現,經過上下消化道同時進行一次菌液輸送,菌群改變的維持時間較短,大多在1-5個月之間。

這說明單次FMT治療的臨床和微生物應答是短暫的,採用連續多次糞菌移植的操作具有潛在的優勢。

關於兒童IBD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組成,這項研究發現患者糞便標本中厭氧微生物菌群(如毛螺菌科家族)大大減少,提示這可能與腸道炎症有關。

之前的幾項研究顯示,梭桿菌微生物與許多不良健康結局存在相關性。對於FMT治療應答的患者,在治療前糞便中梭菌屬微生物的丰度較高。這提示未來有可能利用IBD患者糞便中梭菌屬微生物的丰度,來預測FMT治療的療效和預後。

儘管維持時間較短,但對單次FMT治療的應答IBD患者糞便菌群結構的變化更大。因此猜測部分IBD患者,可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調。而對於FMT治療有效的患者,可能微生態失調的情況更嚴重,但可以通過FMT糾正。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去驗證上述猜測。

轉自:IBD學術情報官

文獻來源: Inflamm Bowel Dis. 2018 Jan 18;24(2):410-421.

關注消化,攜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教你如何診斷不明原因肝病!
急性胰腺炎的CT分級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