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Jane在矽谷/投資人眼中的矽谷變數:誰在阻礙下一個獨角獸誕生?

Jane在矽谷/投資人眼中的矽谷變數:誰在阻礙下一個獨角獸誕生?

大量的數據控制在Facebook、Google等科技巨頭手中,很多初創公司獲取數據的成本很高,數據壟斷正在延緩創新。

《財經》特派矽谷記者 劉泓君|文  宋瑋|編輯

從共享經濟到虛擬現實,從人工智慧到區塊鏈,趨勢與風口的切換速度越來越快。潮流與風口的變化、科技巨頭的擴張策略、資本的變數,矽谷正在發生很多微妙的變化。

我來矽谷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這裡科技生態與國內有哪些不一樣,矽谷公司們都在想些什麼。Fusion Fund管理合伙人張璐,將盤點矽谷近些年的矽谷投資趨勢與創業生態。從這些生態中,可以看到一個真正的矽谷。

29歲的張璐的成長軌跡,也是矽谷生態的一個縮影。畢業於矽谷創新的搖籃——斯坦福大學材料學專業,並在大學期間創建自己的一家醫療設備公司,專註糖尿病無損檢測,兩年以後公司被成功收購。之後她加入矽谷一家十億美元的基金做投資合伙人。2015年她創建了自己的基金Fusion Fund,專註於矽谷科技與醫療行業的早期投資。

初來矽谷時,不停有人推薦,想要最快速了解矽谷在發生什麼,你應該與張璐聊聊。張璐也是極少數被美國主流社會認可的華人女性,曾在28歲就評選為福布斯美國「30 Under 30」的投資行業年度主題人物,是首次獲此殊榮的華人,同一年她又和奧巴馬女兒一同入選美國T&C 50位影響力女性,前不久張璐被矽谷商業周刊評選為2018矽谷影響力女性。

分享一件打動我的小事,她有一個「Yes Day」理論:如果有一天無論打電話或者發郵件,得到的答覆都是yes,那天就是Yes Day。「這種時刻在一周中只要有一天就可以了」。我仍能想像她在與矽谷這樣強手如林的環境中,與矽谷很多知名的VC競爭時,不怕被拒絕,不停嘗試的堅韌。她新基金的迅速崛起,某種程度上,也受益於中國在這輪科技浪潮的影響力變大,即使是矽谷,也無法忽視中國力量。


矽谷巨頭正在阻礙創新?

互聯網公司與傳統企業相比,意識到時代是在不停地更迭,公司終究會被替代,巨頭在用自己資本積累拖延可能會被淘汰掉的時間線

《財經》:國內創業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BAT站隊的問題,在矽谷生態中,因為美國也有五大巨頭,矽谷這種大公司會有橫向的擴張趨勢嗎?它的策略對早期創業生態有影響嗎?

張璐:一定是有影響的,中美區別是,美國很多企業想要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別人做了的話就跟別人合作,他是我的供應商。中國企業更傾向於要建生態,自己可以做的都來自己做。

《財經》:他們很認可第一個做這件事情的人?

張璐:矽谷做企業的理念是我就做別人做不了我能做的東西,英特爾從來不會說自己出個筆記本電腦,蘋果也不會說自己要去做個晶元。

我只做別人做不了的,別人做的好的我就跟他們合作,這是美國做企業的理念。一來公司有《反壟斷法》,二來因為專利、技術版權保護,公司橫向發展也要考慮成本,畢竟有一定的限制在那裡。

現在五大科技公司已經不再滿足於只是技術產業了,想做終端產品,比較明顯的就是Amazon收購Whole Foods。西雅圖Amazon和Microsoft是相對和矽谷企業不一樣文化的企業,它可能更傾向於要把整個生態鏈自己搭起來的過程,所以這也是現在的新變化。

矽谷公司創新速度比較快,大公司也意識到最好的做法是等這些公司做起來後然後再進行技術收購,畢竟公司規模越大,內部創新推動就越不容易。Facebook如果不收購Instagram的話,Instagram現在就會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會是Snapchat。但他花那麼大的成本把Instagram收購進來就讓Instagram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去運作,去對抗Snapchat,他現在就是市場上的領導者。

這就是現在新型公司的創新方法,再過兩年你會發現公司最賺錢的部門都不是最早的業務或者產品的部門了,你說它變了嗎?好像變了,Facebook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社交平台公司,他開始有很多媒體平台的屬性,谷歌也不是單純的以搜索引擎為主的公司,它還叫這個名字,但公司內核其實已經變了,它在用自己資本的積累看怎麼樣可以拖延自己可能會被淘汰掉的時間線,進行自我轉型,自我創新。

這對科技生態有好處,不好的是就更不容易再出現一個那麼大體量的公司了,但對創新性企業來講他們也有非常好的退出渠道。這些新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比傳統企業的優點,就在於意識到時代是在不停地更迭,公司終究會被替代,所以需要自我變革,我把自己給替代了,這是很多科技公司學會的新做法和玩法。

《財經》:為什麼矽谷很久沒有出現像Facebook級、Uber級別的大的獨角獸了?

張璐:未來會出現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數據壟斷,這個層面上會不會出台一些監管再去控制一些大公司很關鍵。現在大家看到的數據壟斷是Google、Facebook,很多企業端的數據在微軟手裡,因為很多公司用的郵件都是微軟的;Google 、Facebook是拿到很多消費者數據的。

更可怕的數據壟斷是醫療生理信息數據壟斷,所有的醫療生理信息都在醫療公司手裡,他們會漸漸收取每個人的數據,為個人提供更好的服務,比如精準醫療,比如個性化製藥,這確實對患者很方便,但同時更多的醫療生理數據又流向了這些大公司手中。大型醫療公司將來想對這個人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你要再多想一步,比如說個性化的生化武器,所有的東西只針對這個人。這是更可怕的數據壟斷,只是平時日常我們不會考慮到,這東西需不需要被限制?當然需要被限制,這些信息和數據是最需要被反壟斷的。

現在要進入數據時代,大量的數據是控制在大企業手裡的,很多公司獲取數據的成本很高,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矽谷六年創投趨勢變化

好的投資在早期階段一定是少數人的選擇,當大眾都說好的時候說明這個市場已經飽和了

《財經》:這些年你做投資感受到的矽谷趨勢變化,以及變化對早期投資的影響?

張璐:我是從2012年開始做一直到現在,矽谷創新周期和創新主題變化很快,變化的過程也是有周期性規律的,主要分幾塊:第一塊,基礎技術創新;第二塊,技術應用創新;第三塊,商業模式創新。

2012-2013最火的是共享經濟,Uber是當時最火熱的公司之一,商業模式創新那時在矽谷也非常火。到2014年出現過剩現象,新公司出現之後瞬間發現雷同的企業,這個時候給我的信號就是市場已經飽和了。

下一步創新是基礎技術創新。這是我為什麼在2015年初的時候開始做自己的基金,並重點專註科技和醫療,那時候的整個大環境還是在投商業模式創新,共享經濟、O2O等。

2016年很多基金開始轉向投技術創新。無人機、VR/AR都在火,但下去的也比較快,起來的是以低成本感測器為驅動的信息入口和軟體層面人工智慧為驅動的數據時代的到來。

2016年底到2017年初很多人開始做技術應用了。2016年講的AI是基礎的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到2017年的時候講AI的應用,2017年底AI應用越來越趨向於2B端,所以這就是從基礎技術創新到技術應用的過程,現在還在技術應用的階段。

創新周期技術被市場接受是有過程的,剛開始一定是工業界先使用,因為他們對成本敏感但也沒有那麼敏感,而且技術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快速地發揮作用。比如和英特爾合作馬上可以應用到英特爾的整個廠房,像計算機視覺在醫療影像的應用,馬上可以獲得的是成千上萬的影像資料,所以它的應用場景、商業機會、市場潛力都大得多,這也是大家現在看到比較火熱的時候。

2016年的時候重點布局技術應用,我們在醫療的布局開始的很早,2017年前在矽谷很少有基金投醫療的,我們之所以很早布局也是因為看到新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區塊鏈在醫療領域都是很好的應用,也是現有行業和新興技術應用結合的好的典範,醫療是在2017年底2018年初的時候才在矽谷整體大火起來。

作為早期投資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到趨勢的規律,每一輪創新的時候會有很多好的方向和噪音,對每一位投資人來講保持獨立思考、專註是非常關鍵的,而不是說每個熱點都去跟都去追。

周末我在MIT演講,台下觀眾有提問說你有沒有經歷過市場大家都說投什麼卻不是你投的方向?我說這是很多矽谷優質投資人一直在的事情,好的東西在早期階段一定是少數人的選擇。如果當大眾都說好的時候說明這個市場已經過飽和過熱了。作為投資人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同時看市場變化中不變的規律提前布局。

《財經》:你在2018年的關注重點是什麼?

張璐:整體大主題肯定還是科技和醫療,有四個方面:1.智能工業;2.網路技術;3.人工智慧;4.醫療健康。但是這四各方面是比較大的方向,每年具體的關注點也會隨著技術發展有一定的調整。

智能工業之前一直關注工業自動化、工業物聯網這個方向,現在多加了一層交通系統的智能化,它也是工業智能化的一種。而交通系統的智能化在接下來幾年會發展非常快速,因為我們在迎接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大家可能更多關注無人駕駛本身,但無人駕駛系統本身只是交通智能化很小的一塊兒,如果將來真的想實現路上車的無人駕駛,周邊交通的控制系統、地圖等各方面都需要有中央的控制,所以這也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


無人駕駛是贏家通吃的行業

美國各大車廠收購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中國的各大車廠還有可能做很多這方面的收購

《財經》:現在有很多基金在投高清地圖、車聯網,你覺得未來交通工業的智能化會分散到哪些方向?如果讓你想像五年以後大概會是什麼樣的格局?哪幾個垂直領域是有機會的?

張璐:3D精準地圖一定是很好方向。地圖也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將來不太可能允許多玩家進入,所以現在這麼多市場上的公司到底哪一個將來能夠成為贏家還是未知數。現在跟很多公司聊完以後會發現雷同性比較強,很多都是早期開始收數據,技術應用性差。

另一個方向是車聯網,車聯網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車和車的溝通,另一部分是車和人的溝通。車和車的溝通包括車和交通控制系統的溝通,現階段還不需要車和交通系統的溝通,因為現在還是屬於比較初級的無人駕駛的階段,主要是車和車之間進行調配。再過幾年路上只有車開車的時候,智慧交通系統的溝通就會非常重要。那時車上相關的車聯網技術以及交通系統的智能化都是非常巨大的市場。

《財經》:你為什麼不投無人駕駛公司?

張璐:它也是贏者通吃。無人駕駛系統公司不是單純的軟體公司,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無人駕駛就是單純做操作系統,但是車和手機不一樣,非常需要硬體和軟體的整合度,如果你想保證軟體工作的很好就要有配套的硬體,我們和寶馬、福特等車廠關係都很好,他們自己都在做自己的系統,他們的系統不一定比市面上的好,但是和他們的硬體整合性很好。

未來路面上不可能每個車有自己的系統,系統可能只有一種或兩種。手機有IOS和安卓一樣,那些小公司怎麼退出?當然有人說這些公司可以被車廠買了,至少我在美國看到的是各大車廠收購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中國的各大車廠還有可能做很多這方面的收購。


區塊鏈還不夠成熟

相當於互聯網出現一樣,突然間改變我們獲得信息的方式,這是它非常偉大的地方

《財經》:你的投資中非常有自己的思考,但在國內有一句很流行的話是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強調了跟著潮流走,跟住趨勢順勢而為的重要性。在這樣的過程中你有想過要不要做區塊鏈投資嗎?內部有討論過這個問題嗎?

張璐:趨勢和方向很重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時機,什麼時候進去。比如說2000年當時死了很多公司,但是也有很多偉大的公司從裡面起來,你是想在crash之前投還是想在crash之後投?

我比較喜歡區塊鏈在供應鏈、保險、醫療數據、版權專利這方面的應用。現在因為ICO的火熱把很多好資本、人才是往那個方向引的,反倒沒有很多創業者專註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區塊鏈技術還有很多瓶頸,底層也沒有完全成熟。正常來講應該被很快搭好的,但大家都在專註ICO了。有些時候你會看到大趨勢沒有問題,但選投哪個具體方向、時機是很重要的。

技術再好沒有明確的行業應用我們也不會投,在大的風潮下確實要順勢而為,勢頭很大,下面有很多好的東西也有噪音,怎麼樣區別是投資人自己的能力。

《財經》:區塊鏈行業未來會有什麼大機會產生嗎?

張璐:未來區塊鏈是非常光明的,發展成熟以後可以給行業帶來的很多變化甚至變革,但在變革之前自己本身需要成熟。

《財經》:你覺得變革的核心是什麼?

張璐:另外一種信息分享的方式,去中心化,包括在不同地方獲取信息的方式、對數據的保密等,在很多行業上會有很大的變革和應用。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講相當於互聯網出現一樣,突然間改變我們獲得信息的方式,或者人和人溝通交流的方式,這是它非常偉大的地方。

往期精華:

Jane在矽谷:Facebook市值蒸發500億美元,扎克伯格做錯了什麼?

首個華人學生體驗奇點大學:從拜科學教到人類永生——Jane在矽谷

Jane在矽谷:體驗亞馬遜無人店,中美無人零售差距有多遠?

Jane在矽谷:現在的區塊鏈,是萌芽時期的互聯網嗎?      

無人駕駛是噱頭嗎?盤點2年到50年的實現路徑——Jane在矽谷

看完CES這七大趨勢,我只能回家練葛優躺了——Jane在矽谷

對話比特幣佈道者:95%的ICO項目不會有回報——Jane在矽谷

3萬多孩子的命運因之改變,這是扎克伯格夢想中的學校——Jane在矽谷

冒險家馬斯克的真實與脆弱——Jane在矽谷

Jane在矽谷——比特幣上漲之謎與戰爭、政治動蕩、毒品交易

Jane在矽谷

那些看起來奇怪的人與思想,或許正在改變世界。

我是劉泓君(Jane),《財經》雜誌駐矽谷記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這片土地成為創新之源,我將記錄自己在這裡的所見所思,也傳遞那些聰明大腦的思維方式,還原一個新鮮、有趣、複雜的矽谷。

更新時間:周六/日(兩周一期)

更新地址:「財經雜誌」公眾號、「財經」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食葯監機構改革:大市場監管模式確立,未來重點是保障專業性——重磅
沈聯濤:全球經濟「範式戰爭」

TAG:財經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