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寧收購迪亞中國業務,小店經濟來襲

蘇寧收購迪亞中國業務,小店經濟來襲

迪亞天天進入中國十多年,發展不算順利。

近期,迪亞天天公告稱,就出售迪亞中國100%股權事項與蘇寧簽訂了協議。從迪亞天天的角度而言,出售業務其實是早晚的事,迪亞天天在歐洲市場主要依靠自有品牌商品「打天下」,這類商品的比例可超過50%,然而在中國市場,其自有品牌商品僅10%不到,加上之後的擴張速度不快、成本難控等原因導致迪亞天天中國業務幾經調整均未達預期。

雖然迪亞天天因為自身原因沒有經營好折扣店,但這並不意味著迪亞天天的門店就沒有商業價值,同時也不妨礙其他具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資本手段將其收入囊中來擴大線下版圖。

蘇寧一直非常重視小店業態的發展。由於迪亞天天進入中國市場較早,佔據了不少優質的社區商業位置,而社區商業正是如今實體零售中最有潛力的細分市場之一。

在新零售時代,具有一定實力的電商或實體店商都非常看重「流量經濟」——實體店需要電商平台和渠道協同,而電商需要實打實且相對低成本的實體店獲客導流。蘇寧的思路就是如此,其在去年底宣布重啟「線下大開發戰略」,規劃3年內要開設5000家互聯網店。

小店要跟蘇寧易購打通,1公里內用戶由小店提供服務,1公里外用戶由蘇寧易購提供服務。今後,蘇寧小店要設計成「社區+快消+生鮮+App快配服務」一體化,而收購迪亞中國業務後,可以估測到未來迪亞天天或翻牌為蘇寧小店,助力蘇寧線下一體項目化發展。

除了「流量經濟」的考量,廣泛布局於社區甚至三四線鄉鎮的小店還具有觸達零售終端的優勢,這相當於為電商和店商都撒開了物流配送到點的一張大網。這一點京東也看到了,其計劃就是要收編三四線城市的小店來達成百萬家便利店的目標,雖然百萬家這個數字在筆者看來有些誇張,但是京東對於實體小店的訴求可見一斑。

近期,沃爾瑪在深圳開出首家智能門店「惠選」超市,一改以往沃爾瑪的大店作風,「惠選」超市營業面積約1200平方米,相當於大賣場的十分之一。這樣的中小型門店更能突出關鍵熱銷的SKU單品,也能更好地觸達消費者,比如「惠選」與京東合作在售商品8000多種,其中7000多種商品同步上線京東到家,2公里內最快29分鐘送達。鑒於沃爾瑪和騰訊的合作,在門店內還提供微信小程序「掃瑪購」快速收銀,而「掃瑪購」、自助收銀機和京東到家訂單的總量占該店首日交易量的50%以上,這就是一個互相協同導流並且將貨品送到門的物流平台和體系。

相比動輒1萬多平方米的大賣場等業態,小店更能靈活化選址和節省成本。比沃爾瑪等更早意識到「小店經濟」商業價值的是家樂福。家樂福索性直接在辦公樓和社區嘗試便利店業態easy,這可以讓家樂福更靈活化進入各個商圈角落,也規避大店帶來的選址難、成本高等問題。而麥德龍數月前也在上海開出了一家中小型精品超市,同樣是選擇熱門單品並且結合在線購物模式。

《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接近10萬家,銷售達1300億。過去7年時間裡,中國便利店行業銷售額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且從2011年起,就超越了百貨和超市等其他零售業態的增速。

這組數據表明實體店具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小店業態更具有選址靈活、控制成本、接近消費者、結合物流配送與O2O合作等優勢。蘇寧收購迪亞中國業務只是市場的一個縮影,未來相信會有更多類似的併購、合作與涉足小店業態的案例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銀行業需要面對的網路支付三大趨勢
海爾、美的等大玩家欲通吃新製造產業鏈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