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一張白紙」的心態,去尋找一杯好茶

用「一張白紙」的心態,去尋找一杯好茶

我第一次喝茶,大概是八九歲的時候,用的是陶瓷的杯子,喝的是猴王牌的茉莉花茶。長輩喝茶沒那麼講究,燒上一壺開水再抓上一把茶葉,那個茶的香氣至今是童年裡最深刻的記憶。

後來年紀漸長,喝茶這件事便被放在了一旁。不是不愛喝茶,而是不會喝茶了。因為總覺得自己對茶「一無所知」,也掌握不了那些繁瑣的禮儀規則,腦中空空就好像一張白紙。如此這般,又怎麼能喝好茶呢?不過前幾天看到的一篇用戶投稿讓我明白,當好一張白紙,也許才是喝到一杯好茶的關鍵所在。有感於此,遂將此文與諸君共享。

小學二年級時,某一天上學前,我跟我媽說:「給我裝點兒茶葉。」這件事讓我媽一想起來就樂,但其實我跟茶的淵源雖深,卻並未有什麼值得一書的下文。

對於茶,我一直是很膚淺地愛著,只覺得單單一個「茶」字,就有萬重氣象——可雅可俗,可陽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茶,是文化,也是日常,可「賭書消得潑茶香」,也可「前門情思大碗茶」。

氣象歸氣象,我是個隨性之人,所以喝茶便也隨意。從小跟爸媽喝的是二老最喜歡的茉莉花茶,所以至今一聞到茉莉花茶的香氣,就立刻有一種夢回童年的親切感。生活中飲茶沒有那麼多儀式感,雖然有時也會小小地欣賞一下茶具或比較一下口感,但太過刻意地追求形式並非我所喜歡。於是後來那些鋪天蓋地的所謂茶藝、茶道,反而令我覺得與茶疏遠,頗有些形式大於內容的表演痕迹,不論是演給別人,還是演給自己。當喝茶成了一件很講究面子的事,它的里子似乎也不那麼純粹了。

什麼是喝茶的真精神?蔡瀾說:「舒服就是。」簡單即是道,道法自然。弄那麼多繁文縟節,並不見得是回歸傳統,古時的文人茶和潮州的功夫茶也不過是想把茶泡出它最好的風味來罷了。當喝茶成為一種接近於炫耀的行為,我只是默默地、偶爾地喝我的茶,同時也在尋找著能讓我更接近茶的方式。

直到遇見音頻課「杯中山海經」,還有可愛的「姝瀅茶室」微信群,覺得個中理念甚合我心。姝瀅的朋友說:「她就是想讓茶從浮在天上的文字形容中踏踏實實地落在土地里。」真好,就喜歡這樣接地氣的茶人。而獲得「清晰的樂趣」,也瞬間打動了我。有時隨性也源於認知和行動上的惰性,但「自由從不源於無知。」是啊,要想與茶之間達到一種更自由、更親密的接近,不能拿無知當盾牌,而應該去求知、去學習。

作為一枚喝茶小白,進入「姝瀅茶室」的聊天群,真是一點兒也不自卑。因為姝瀅說她很敬重一張白紙一樣的飲者,那我就不妨先「好好地當一張白紙」。姝瀅在群里分享的茶知識很多、很豐富,而且人也更本色、更活潑。如果說音頻課是聽知識,那聊天群則是長見識。而姝瀅的真性情也從不藏著掖著,「我要做的是不兼顧,儘可能每階段做到自己最大努力,其他來去自由。」好個不兼顧,那就和茶一起,回歸本質。

回歸茶的本質,不是刻意去還原古代。茶也隨著時代在演進,過於崇古往往伴隨著倒退。愛,不能盲目,茶也一樣。比如明前茶,若盲目追尋採摘時間,反而不能很好地表達風土。茶,採摘過度,春天的內涵就會少。

姝瀅說:「你對這個世界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茶。」於是大家不僅談茶,還談酒,談書,但是,不談人。有一類喝茶的人喜歡視覺和人,那就很難關注茶本身。「欺騙我們的不是我們的感官,是我們的判斷(歌德)。」我想,這也是姝瀅說的「好好地當一張白紙」的意思了。

不管是自己,還是飲茶,都保持本真,「一甌相映兩無塵」。當某一天自己懂得如何更好地沖泡一杯茶,並懂得了茶的表達時,我也會獲得更為清晰的樂趣吧。

—— 夢小游

小游的這篇文章是寫給姝瀅的茶課「杯中《山海經》」的,而小游在文中提到的「清晰的樂趣」正是劉姝瀅和她的茶課想要帶給所有愛茶之人的。在姝瀅看來,喝茶原本就應該是一件簡簡單單很純粹的事情,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卻需要做很多的功課。茶並不像咖啡與酒有著完整的系統幫助初飲者進行糾偏,因此就更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套系統來讓更多的人能夠好好地喝一杯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加入到這一行列。於是在課程之外,又有了一個便於大家交流的線上微信群。下面來看看大家平時都在討論些什麼吧。

以上就是「姝瀅茶室」里話題討論的日常,當然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跟茶有關的內容,你還會看到許多跟咖啡,跟酒,跟茶點,跟氣味有關的討論。在這些討論中也可以獲得更多跟茶的歷史、地理、人文有關的知識,從而產生新的碰撞。所以,不必在意自己是否已經儲備了足夠的茶葉知識,也不必為自己對茶「一無所知」而自卑,更不必為了那些自己無論如何都掌握不了的禮儀規則而放棄了喝茶。保持自己,保持本真,以一張白紙的心態去面對喝茶這件事,慢慢地去形成自己的判斷力,辨別力;慢慢了解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泡出一杯好喝的茶;慢慢學會如何去描述一杯茶的味道。時間久了,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找到了關於飲茶的那份「清晰的樂趣」。

姝瀅的「杯中山海經」已在中讀 App 上線,恰逢清明時節,正是飲茶之時,而姝瀅的茶課也即將進入對綠茶的講述。如果你是像小游一樣的愛茶之人,那麼,在等待一杯新綠的同時,來聽聽姝瀅是如何講茶的吧。或許她的講述於你心有戚戚,又或許她的理念與你並不相同,至於究竟是哪一種,還得聽了才知道。

【訂閱「杯中山海經」你將獲得】

1. 34 堂綠茶課+ 35 堂烏龍茶課+ 35 堂紅茶課

應季進行——在春天結束的時候,烏龍茶進入後期製作,這時候茶課就烏龍茶的歷史進行梳理。當十月烏龍茶的精製結束,冬天也隨之而來,隆冬飲紅茶聽紅茶的來由迎接新年。五十二周茶課,伴你走過四季;

2. 系統知識+化繁為簡

打破迷思——從茶類源頭開始梳理,每種茶用兩本經典的茶書為基礎系統解讀,打破六大茶類迷思;

3. 與可愛耿直的主講人劉姝瀅進行親密互動

有問必答——對茶小白和茶老炮一視同仁。

【適宜人群】

1. 愛茶的人、愛喝茶的人;

2. 渴望系統地、全方位地了解茶與茶文化的人;

3. 熱愛生活的人、為生活所苦急需療愈的人;

4. 恐懼業界內外油膩話術、謠言與迷思的人;

5. 想要聽到幸福的人。

「杯中山海經」主講人:劉姝瀅

《三聯生活周刊》茶專欄作者,客居武夷山十餘年,武夷岩茶產區分級推動者,策劃及組織茶與葡萄酒、咖啡、陶瓷等生活方式傳播與教育活動。通過與各領域生活方式倡導者、味覺關注者的互動探索中國茶味覺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中讀"現已全面上線,請在各大應用商店下載

點此→下載中讀寫讀感

溫馨提示:

中讀 App 已升級至5.5.3版本

請各位用戶及時更新

關注中讀微信號lifeweekerclu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收藏版!倫敦的下午茶餐廳大集合
香港食神當顧問!台北吃得到龍茶味點道地港點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