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寒 傳水墨之靈氣 繪神州之壯美

李寒 傳水墨之靈氣 繪神州之壯美

編者按:當代山水畫家李寒先生70年代在北京工藝美術公司時是祁大壽先生入室弟子,期間刻苦研習古代繪畫,積澱了深厚的傳統功底。後在中國國家畫院和首都師範大學跟隨龍瑞先生和陳志良先生學習,漸得真諦,畫風日趨成熟,受到業界肯定和市場的追捧。至今,李寒先生仍堅守著藝術本質,在努力耕耘中錘鍊和追求著自己的精神和技術的不斷升華。

當代山水畫家李寒先生


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的國粹,有著不可動搖的根基。古人曾以「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來比喻傳統山水的筆墨發展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古人傳統筆墨的基礎上來不斷創作自己的筆墨語言。在這點上,先是傳承、臨摹古人及先輩們的筆墨技巧和境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著名畫家黃賓虹先生曾經說過:「我在學畫時,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畫,使學能追古;最後臨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所應注意者,臨摹之後,不能如蠶之吐絲成繭,束縛自身。」明代沈灝也有云:「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議。」在「神會」中師古,在「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中領會奇妙的技法,方能為己所用。通過臨摹,選用自己所需要的筆墨材料,把對傳統筆墨語言的神似與形實基礎夯實,然後運用自己對傳統繪畫的理解,構建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正如清代石濤所云:「借古以開今。」 李寒的筆墨語言也正是在秉承中國傳統繪畫筆墨的漸進中逐步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初看李寒的山水畫,無論在筆墨和氣勢上,總是能讓人眼前一亮,他筆下的山水寓意高遠,意境卻幽微深遂,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創作往往在大氣磅礴中領悟山水之美,又在由近及遠的細節中充分運用中國畫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方圓、橫豎、疏密、肥瘦以及用筆的中側、順逆、或色彩或水墨,把山之渾厚,樹木與溪水之靈秀充分表達出來。在點線結合,縱橫交錯中讓人觀之如飲涓涓泉水,酣暢淋漓之餘,又感受到古人傳統筆墨繪畫的風韻,令人目曠神怡,無盡遐想。

李寒的筆墨語言從意境上來看,其更注重開拓山水深幽處那種無限靈動之美,他的山水畫筆墨老練潑辣,有剛有柔、動靜得宜,許多線條和點的布局也極其講究,看似無跡可尋卻實則深思熟慮,在整體表達上,有的地方看似畫家寥寥數筆,卻又在細微之處的精雕細琢,使得畫作處處都顯出動靜結合之妙。正是因為兼具了磅薄之勢與幽微之秘的要領,才有了今之風格的充分表達。李寒山水畫從遠處觀看時,呈現出的是一派山巒疊嶂、水瀑激蕩、雲繞群山之勢,氣勢宏大,能令觀者心生豪邁之情,近觀時卻又疏淡幽雅,和諧寧靜之態,充滿了山川的靈氣之魂,令人頗有活脫脫的神會之意,這種和諧而統一,也正是畫家筆墨語言技法嫻熟和多年來對大自然深刻體悟的最好表現,也是畫家本人內心思想表達的一個真實再現;這是一種來自於用心和山川大地真切溝通的厚重情感,更是一種源自對古人傳統山水的表達上的繼承與發揚。

在運筆技巧上,李寒對心中的山水畫有著自己的獨特表現手法。既注重用筆技法上的自然而豪放,皴擦點染絕不刻意為之,又常常於不自覺間把技法與古今傳統筆墨有機的對接與轉化。把作品裡的銜接圓潤自然,筆法也隨心意運轉自如,筆意始終不斷,何處濃墨,何處重彩,何處留白,何處簡,何處繁,何處靜,何處動,似乎總能讓他捕捉到山水中那道獨特的角度與細節,那山的雄偉,樹的清奇,石的峻逸,山間雅居,林間清風,無不在一幅幅畫作中展露無遺。在筆墨表達下,自然萬物都在方寸之間圓潤自如,觀之若蘭香叩齒,令人不勝遐思,精雕細琢的細節加上匠心獨具的構圖,使山川幽美的韻律,觀之陶醉,如渴飲甘泉,忘卻了深居鬧市的煩悶,盡覽山河之美的寧靜與悠然。觀李寒的畫作,其構圖的廣袤浩氣與細微處的妙筆生花相得益彰,使整幅畫作變得更加富有靈動之氣,無疑讓人已經感受到其的筆墨精神。

李寒的山水畫突飛猛進已有漸趨天成之勢,彰顯出畫家成足於胸、筆意相融的深厚造詣。從幾年前,李寒先生多次參加國內大小畫展到如今仍堅守著藝術的本質,在努力耕耘中不斷的錘鍊和追求著自己的筆墨精神和傳統筆墨技術的不斷提升。現在其山水畫藝術造詣已得到業界的認可,藝術風格日益鮮明,我們期待著李寒孜孜不倦勇攀山水畫藝術高峰,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璀璨之路!

陳志良: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高文:中國法學會會員、新蜀頭條新聞總編。音樂人。創作了《文化警營放異彩》、《刑警之歌》《中國交警之歌》《無言的戰友》《強警戰歌》《公安人公安夢》《警院歲月》《長航戰警之歌》《皖江戰警之歌》等多首警營歌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蜀頭條 的精彩文章:

著名軍旅書法家張全會系列報道 「長卷」書法佳品靜待有緣人

TAG:新蜀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