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光華耀九州:高超東風「催異客」

光華耀九州:高超東風「催異客」

【文/觀察者網 席亞洲】

首先,更正一下昨天的疏忽——因為寫的倉促,犯了錯誤。把東-15A沒給算在第二代戰術地地導彈裡面,其實它是第二代戰術地地導彈的首發產品。東-15A,或者東-15甲,以及東-15B/C,都是我國的第二代戰術地地導彈。其共同特點是採用了衛星慣性聯合制導,具有很高的制導精度,射程600公里(東-15A)-800公里(東-15B)。

昨天一個疏忽,把東-15A開出「二」籍了……SORRY啊……

其次,關於彈道導彈分代,其實彈道導彈和飛機不一樣,沒有國際通行的分代標準。所以這裡所說的「第X代」,只是我國航天科技集團對自己產品的分代。如果和國際橫向對比的話,東風-15系列和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應該相似,但東-15A/B/C的尺寸要大於伊斯坎德爾。按照美俄的中導條約的話,東-15A/B/C可以算是中近程導彈了,這東西他們禁止發展,所以也就無從橫向比較了。但強行比較的話,大概和蘇聯原計劃在SS-23「蜘蛛」之後發展的新型導彈相似吧,當然,因為那玩意沒有造出實彈,就無從詳細比較了。

蘇聯的SS-23,放在我國的話可能相當於東風-15A吧,當然它的很多子系統已經過時了

還有,關於東風-16導彈到底是航天科工還是航天科技的問題……雖然該導彈系統研製確實是科工抓總,但實際上部分型號是兩家分工合作的,所以航天科工和科技都將這種導彈列為自己的產品。本文提到的總師在其中負責的方面包括「一平台多彈頭整合」,和科技負責的子型號研製工作。可以說在第三代中近程導彈上,沒有出現類似第一、第二代導彈的東-11和東-15兩個型號的原因,也就是這種合作關係。

「送人上天」和「送人上西天」之間的關係可不是舊日本陸海軍啊。這可能也就是為什麼在東-16研製期間,本文介紹的被提名人還能「抽空」研製好幾種其他導彈的原因。

這個樣子的東-16是「上西天」的

這個樣子的16,至少彈頭部分是「上天」開發的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本文介紹這位「光華獎」被提名人在東風-16導彈研製同期,「抽空」研製的另一種導彈,它可以算是外貿型第「3.5代」戰術地地導彈,而它同時也是驗證第四代導彈部分技術的實驗平台。

在評獎文件中,它被稱為「我國第一型全程大氣層內高超聲速飛行的近程地地戰術導彈武器系統」,其性能是:「全程大氣層內最大飛行速度達到7倍聲速」,「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成功進行了實彈飛行試驗。為國家重點工程某型空面導彈武器研製奠定了技術基礎。」

2009年試射成功,2010年就上珠海航展,M20就是這樣任性的導彈

從這個時間點和性能描述來看,我們可以推斷,這是航天科技集團在2010年珠海航展首次展示的M-20近程戰術導彈。

根據該型導彈在珠海航展以及其他國外展示中所公布的數據,其射程為280公里,戰鬥部480公斤,緊貼MTCR規定的上限。因此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短程導彈。

從其所採用的技術來看,制導方式為捷聯慣性和衛星組合制導,末段可以採用光學制導,與東風-15A/B/C相似。同時該導彈宣傳的賣點還包括,快速反應,發射準備時間小於10分鐘,一車兩發導彈發射間隔小於10秒鐘,圓概率誤差30米以下(實際在畫面中展示了用光學紅外末制導時可以具備米級的命中精度),具備高爆殺傷彈頭、高爆彈頭、集束破片彈頭、鑽地彈頭。

M20兩發齊射,幾乎同時落地,可以連續打擊同一目標

炸大橋,表現米級精度

反應時間比毛子的「伊斯坎德爾M」快,表明我們全系統更加先進

從外形來看,它的它的高超飛行方式東-15B相近,但因為射程較短,採用了全程大氣層內飛行的模式。

在關於東風-15B導彈的描述中,提到了「自衛式突防」技術,但這一技術沒有在M-20導彈的描述中被提及,是因為外貿裝備「閹割」部分功能嗎?

其實並不是,據此前在外貿展會上的說法,M-20導彈的彈道高度在50公里以下,也就是全程大氣層內飛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沒法採用氣球誘餌之類的「自衛式」突防技術了。

東風-15導彈具備自衛式突防,可能就是指發射出氣球誘餌,在雷達上看來很難區別

不過,這種壓低彈道(射程類似的「飛毛腿」導彈彈道高度為100多公里)技術,本身就是一種很強的突防技術,因為受到地球曲率和遠程預警雷達迴避地面回波影響的要求,通過壓低彈道,可以縮短敵方雷達探測距離,壓縮其探測時間。要是再加上有源干擾之類的突防技術,那就讓對手更難識別了。

從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壓低彈道技術,本身也是為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在大氣層內起滑而開發的一種相關技術。所以,M-20某種程度上,確實具有向四代地地導彈過渡的技術特徵。

此外,M-20導彈的鑽地彈頭外形比較類似東風-16,而不是東風-15C,也是屬於「整體式高當量鑽地彈」,這又是一個「3代」特徵。

M20鑽地彈日穿大樓

在申報文件中有一處對M-20的描述是:「國內第一型全程大氣層內波浪式高超聲速機動飛行、頭體不分離的地地戰術導彈」,這也符合2010年M-20導彈實彈打靶畫面中,整枚導彈擊中目標的畫面。

這也表明,M-20確實是一種為第四代導彈開路的導彈,所以說它是3.5代,也沒有問題……

可以說,為了符合MTCR條約,限制在了300公里以下,戰鬥部限制在了500公斤以下,因此整個導彈被做的非常小巧,用一輛4軸拖車可以帶兩發,以增強火力打擊效率。

M-20經常被人拿來和俄羅斯的9K720「伊斯坎德爾」相提並論。

這兩種導彈也確實有相似之處,例如,根據俄羅斯宣稱的數據,其自用型9M723「伊斯坎德爾-M」導彈的飛行速度為6馬赫,彈道高度50公里,而且該導彈也是用的雙錐體再入器外形,和M-20相似。制導方式方面,則是中段GPS+INS,末段光學制導,也和M-20基本相似——採用光學制導的型號末段精度達到5-7米,光靠GPS/INS則是30米左右。

總體看來,外貿型「伊斯坎德爾E」導彈和M20非常接近,而俄羅斯自用型「伊斯坎德爾M」的性能,M-20如果有一個自用型,也毫無疑問能夠達到同等水平。當然,M-20的一些技術,還是比「伊斯坎德爾」要先進,比如系統集成化程度更高,反應時間更短等。

白俄羅斯購買航天科技集團A-200火箭炮的時候,順便也買了M-20,這是真有錢……

M20導彈的波浪式飛行

當然,俄羅斯因為受到中導條約限制,不能開發東-16B類型的導彈,這是他們的問題了。

俄羅斯最近展示的空射「匕首」導彈,實際上是用類似空射「伊斯坎德爾」的導彈,來實現東風-21CD的性能,射程2000公里,高超飛行——我們前面說過,東風-15B這類導彈,你要較真的話,它也能算高超聲速滑翔導彈,所以毛子關於「匕首」屬於高超滑翔的說法,嚴格來說也不算錯。

那麼評獎文件中提到的,在M-20基礎上發展的「某型空面高超聲速導彈」又是什麼樣的呢?

毛子的米格-31發射的「匕首」基本就是空射版伊斯坎德爾,之所以要空射,是用來迴避「中導條約」的

既然這種導彈是以M-20為基礎開發,那麼可以推斷,因為可以從較高的高度發射,射程自然會大幅度提高——根據俄羅斯自用型伊斯坎德爾M的性能,我們可以推斷,M-20導彈如果不受MTCR限制,只可能比它更好。

如果這種導彈再加長,比如之前有大佬曾提到的「14米」長度的話——我們就有可能獲得一種射程超過美國「中遠程導彈靶彈」的東西,這是一種美國人使用C-17空中發射的一種靶彈,用類似短程導彈尺寸的導彈就能模擬中遠程導彈。

可以設想,以轟-6某改型戰略轟炸機為平台,高空發射的14米空射型彈道高超導彈(相當於細一圈,長一截的東風-21),完全可能具備800-1000公斤的戰鬥部,射程達到准洲際水平。當然,這要看中國的實際需要來決定。而有傳聞也曾提到,我國曾用轟-6K基礎上改進的試驗機,進行投擲東風-21配重模型彈的試驗,或許就是為這種導彈做準備。

美國用C-17發射的中遠程導彈靶彈

用轟-6K掛東風-21尺寸的導彈,理論計算下可以發現,能達到准洲際射程

局勢緊張的時候,有空中加油能力的轟-6某型飛機掛准洲際導彈升空盤旋,生存力,威懾力有多強,想像一下,是不是Hi了?

筆者以為,我國已經有了東風-26這種非常強大的中遠程導彈,似乎沒有必要再用戰略轟炸機來把短程導彈提高到中遠程導彈水平。相反,如果能通過轟炸機發射,讓中程導彈變成准洲際導彈,那就很有意思了。相當於一種能攜帶重型彈頭,且突防能力和精度大大提高的空射版「侏儒」。(陸基「侏儒」只能裝一個300公斤的彈頭)

這種導彈,如果真如我所推測的這樣,將會構成未來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又一個新支柱——也是空基戰略核武器的新方向,比美俄類似的同類武器都要先進。當然,這種導彈目前可能還處在研製階段,其試射也肯定是得等到轟-6某型載機完成試飛才能開始。

總之,未來大家看到這種導彈的話,不必奇怪……

下面就要說第四代中近程導彈了,好興奮。

我們在評獎文件中可以看到一項專利,助推滑翔導彈動力飛行段全程攻角規劃方法,描述是,解決了助推滑翔導彈助推段載荷、姿控、分離設計的難題。已在XX-XXB等型號研製中實施。

這個XX-XXB,很讓人疑惑。

如果是東風-26B,我們已經知道,東-26B使用的是我們再前面介紹的那位研製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被提名人負責的軸對稱氣動舵彈頭,而這種彈頭,在評獎文件中,並沒有被描述為「助推滑翔」——雖然它確實也運用了助推滑翔原理。

最近在國際上引起關注的中國高超聲速聯/排翼布局設計

這種設計理論上在升阻比方面具有很大優勢,而且不會造成更大的氣動熱負荷

所以也有可能這是說東風-17B,那就意味著第四代中近程地地導彈東風-17已經有了多個型號。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這裡說的就是前面進行螺旋式飛行試驗的洲際導彈高超滑翔器——那麼這可能就是東風-31B了。

為什麼叫東風-31AG,而不叫東風-31B呢?現在我們知道答案了

可能性太多,又沒有其他資料可以交叉比對,所以在這裡我們無法得出結論,只能等待以後是否有更多的相關信息了。

而在後面的著作和研究報告中提到,這位總師「總結了兩型助推滑翔導彈的工程研製經驗」。而且助推滑翔導彈採用了「多翼面複雜構型」,「高升阻比彈頭的多排翼布局方案」,「解決了助推級與滑翔飛行器的一體化設計難題」、「對飛行試驗的結果進行了分析,試驗取得成功」。

從「助推級與滑翔飛行器的一體化設計」一句,我們可以想到在前面基於東-31為基礎的試驗高超導彈上,也有關於導彈在高空點燃助推器水平起滑的描述,也就是說,滑翔器將帶著助推器進行高超聲速飛行。在之前被認為是表現WU-14飛行器的火箭軍視頻中,我們也看到了帶著助推器的高超飛行器的3D模型。

僅從這裡來看,列車長比較傾向於這裡描述的是東風-31B,就是我們上次說的「20倍聲速的民族尊嚴」。作為一個重大的科研項目,有多位子系統總師參與,當然也很常見。

這裡還有一個「多排翼舵」,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不久前曾在諸多媒體上引起轟動的「高超聲速聯排翼」設計方案,當然,這裡說的是「翼舵」,而不是「翼」,在媒體上介紹的高超聲速聯排翼方案的設計特點是利用雙翼設計,讓兩個翼面只產生一個激波,同時大大提高飛行器的升阻比特性。

多排翼舵可能會是類似這樣的布置方法,當然這只是個衝浪板的舵,不代表實物啊……

運用在舵面上的話,可能會類似於一些空空導彈和飛機上的,兩個尺寸相近的舵面前後布置,其原理可能和「聯排翼」設計方案相似,目的是提高舵面產生的控制力。

當然,這只是筆者粗淺的猜測,可能和實際相去甚遠,如果有懂這方面專業的大佬,還望指教。

不過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東風-17導彈的高超聲速滑翔器設計應該非常複雜,可能採用了突破常規的氣動外形。而其總體設計可能和XX-XXB(我覺得是東-31B的可能性較大)的布局相似。

從申報文件中,對「我國第一型實戰化助推滑翔戰術導彈武器系統」的描述是這樣說的:「2009 年她提出並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型面向實戰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 10 倍聲速的助推滑翔式機動飛行導彈武器系統,於 2014 年成功進行了全程飛行試驗,專家評價,「該項目技術複雜,…,取得了重大原創性理論與技術成果,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全程飛行試驗…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當然了,在洋大爺們想來,中國怎麼可能同時開發好幾種高超聲速滑翔導彈,所以WU-14啊,DF-ZF啊什麼的,肯定都都是一種玩意……呵呵呵呵呵,圖中的DF-17其實是美國的X-43A想像圖

那麼,關於東風-17的性能和研製進度,我們已經很清楚的看到了。2018年初美國《外交》雜誌所提到的,試射距離600公里(實際射程或許還會更遠一些,達到800甚至1000公里,這才符合「中近程」的描述),命中精度在「數米之內」的東風-17,看來是並沒有說錯。

按照這個性能水平,東風-17導彈可以取代現役東風-15和東風-11系列,對台灣、沖繩、韓國,乃至日本境內的目標進行威懾。

正如我們之前說過的,THAAD導彈目前並不具備對大氣層內的空氣動力學目標進行攔截的能力,射程太短,這就和「愛國者PAC3」打飛機不好使是一個道理。

所以美國目前是沒有能夠攔截東風-17導彈的攔截彈的。

而另一方面,東風-17導彈作為一種高超滑翔導彈,命中精度自然不會比其前輩東風-15B、東風-16B更低,基本能確保直接命中目標,而高超聲速滑翔帶來的巨大動能本身也能夠增加殺傷威力。

那啥,零壹的宋十七小姐姐不要打我,我知道這是你們的OS-X商業試驗火箭,但是東風-17的大致意思應該和這個有點像,上面有個整流罩,裡頭是一個滑翔器,下面則是固體火箭。當然了就算你打我我也說東風-17肯定比你這個廉價火箭高級多了……加油啊,零壹

甚至,其實昨天在寫東風-15B導彈光學偵察(順便再糾正一個問題,東風-15B的偵察彈從時間上看,應該是從該型導彈裝備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的時候,筆者就在想,這實際上相當於讓中國獲得了一種小型「曙光女神」或者SR-72偵察機,在危機時刻,一發東風-17掠過敏感目標,既能起到威懾作用,也能讓我們在對手意想不到的時候,看到更多「不該看到的東西」。如果中國是美國那種霸權主義國家,現在THAAD導彈陣地上空隔三差五就該有東-17飛過去了,反正如果真的要發展東風-17「超級偵察機」,不需要沉重的彈頭,就可以裝更多偵察設備,還可以帶一個小型的自爆裝置,確保敵人無法從海里撈到完整的彈頭,導致泄密。或者更保險的,直接一個轉彎,飛到三八線以北也不是不行……(朝鮮狂喜亂舞)

當然了這只是列車長跑出去的火車,各位別當真,不過真心覺得這個建議不錯,說不定這幾位總師比我們想到這個主意早多了……

好了,關於東-17,東-31B,以及M-20和在它基礎上發展的准洲際空射高超導彈的火車,就跑到這裡。

讓我們再次為這位女總師致敬,具體的動作包括:獻上我們的膝蓋,高呼66666,以及,老奶奶過馬路都不扶,就服您!

最後,關於保密問題,列車長要為自己辯護幾句。

首先,這幾列火車,雖然說也是絞盡腦汁,尋章摘句,但說到底是滿嘴跑火車,裡面有很多並沒有想明白的細節,事後想來其實應該是錯誤的,以至於每一期一開始要先勘誤……不過筆者並沒有把想到的全部錯誤都給勘誤過來——畢竟我也不想變成價值50萬的行走包裹。

不過總體來說,應該是沒有大錯,發表前部分內容我也請大佬斧正過。當然如果三哥看到了本文,照著我的理解去修改他們的布拉莫斯2導彈……那恐怕就難免各種布朗運動,或者直接炸煙花了……畢竟我就一個本科學行政管理的文科生而已,哪敢說是什麼學霸啊。

再有,這一番跑火車的動力,還是科協在網上已經放了幾個月都沒人在意,直到被某位擅長「猜火箭」的大佬注意到為止。其實說白了這是「公開裝B,最為致命」。

而且這裡面提到的多次試驗,其實都是在2014年廈門學術會議上早就提到過的,也可以看出,這就是我國故意要向強敵亮亮肌肉。誰讓我們好多次試驗美國人其實都沒看到呢?只好告訴他們了咯——當然,也可能是美軍看到了,但不好意思透露給報界。你想,2014年美國報道的我國第一次高超聲速試驗,現在我們就知道,其實就不是我國的第一次了;而東風-17的第一次全程飛行試驗,更是在美國人第一次報道這種導彈的4年前。而且他們一直堅持把所有東-31B,東-5帶高滑彈頭等的試驗統統叫做「WU-14」或「DF-ZF」……

如果美國報紙捅出來的,真就是美國國防部對中國高超聲速試驗情況的全部了解的話——那隻能說明一件事,這些高超聲速飛行器,確實是現有技術手段難以監視和觀察的,其突防效能就更是不用說了。甚至我可以想像,這裡面有些試驗是我國故意在美國衛星在咱們頭頂,處於最佳觀察位置的時候做的……就是為了讓他們看。

寫完這幾位高超聲速領域的泰山北斗的事迹,列車長自己也感到真的是暢快淋漓,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心頭。

最後,關於我國高超聲速導彈技術的未來,我們看到,申報材料里有這麼一段,是關於2016年這位研製了東-17的女總師的一次報告:「總結了促進戰術地地導彈技術發展和武器裝備能力提升的創新要素,提出了戰術導彈未來發展展望。」

當年,在共和國最危險的時候,是東風導彈為我們撐起第一面核盾牌

如今,「東風浩蕩,雷霆萬鈞」的高超聲速東風快遞,將繼續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利益準備著!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非常遺憾,我們還無法知道在這位大師睿智的目光中,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只能期待著,看到這個更加令人心潮澎湃的時刻,祖國萬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軍機再曝出零部件墜落事件 日本多方表達不滿
美官方:F-35隱身系統存在質量缺陷 可能降低生產速度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