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樂,吟詩,賞花——好一場詩與樂的對話

聽樂,吟詩,賞花——好一場詩與樂的對話

本文字數:2300字

閱讀時間:12分鐘

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當時間的腳步再度行至四月,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也如約而來。《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固由此得名。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萌生、綠意盎然,也由此形成了從古至今祭掃故人、踏青插柳的傳統習俗。

今天,劇小院與大家分享幾首中外名曲,願大家在首首經典的旋律中,感悟這清明時節的詩意與樂思。

古曲 《酒狂》

酒狂

 中國民族音樂大師

龔一 

00:00/04:08

從北宋詩人王禹偁筆下「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的喟嘆中,不難看出飲酒之於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性,傳統古琴名曲《酒狂》絕對是這一題材的代表。

相傳魏晉時期,名士阮籍遁跡山林,「托興於酒」,狂歌縱情,時常彈奏琴曲以聊發憤懣,舒緩內心的惆悵情緒。《酒狂》最早傳譜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現今演奏的曲調系根據此譜重譯。素材精鍊、結構嚴謹,旋律先揚後抑,憂鬱的情調隱含其中,勾勒出醉意朦朧、放蕩不羈、煩亂不安的音樂形象,亦可看作是彈奏者醉酒狀態的真實寫照。

黃自 《春思曲》

春思曲

 教我如何不想他

廖昌永 

00:00/02:16

正如孟浩然筆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的千古佳句所表達的,清明時節的蒙蒙雨絲與淡淡晨霧總是能勾起人們內心中無比細膩與深摯的思緒。

《春思曲》是詞作家韋翰章與作曲家黃自創作於1932年的經典聲樂作品,內容為少女思念遠方情人,心中充滿惆悵和期盼,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歌曲。此曲為再現二部曲式,歌曲的前奏部分,鋼琴右手以連續不斷的三度音程同音反覆,帶出了左手的主旋律,構思巧妙新穎。「瀟瀟夜雨滴階前,寒衾孤枕未成眠,今朝攬鏡,應是梨渦淺,綠雲慵掠,懶貼花鈿……」,在這優美典雅、古韻襲人的歌詞中,一個孤寂傷感的女性形象生動浮現。

賀綠汀 《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

 Dragon Songs

郎朗 

00:00/02:47

如果說只能推選一首鐫刻在國人記憶中關於清明的詩詞,那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應該是當之無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寥寥數字便將一幅質樸的畫面勾勒出來,而其後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是為靜態的畫面注入了故事性,在一問一答間將這平凡的瞬間定格為永恆。

作曲家賀綠汀創作於1934年的《牧童短笛》同樣是中國鋼琴音樂中的不朽經典。該曲被音樂界普遍認為是第一首具有鮮明、成熟的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刻畫了完全不同於西方風格的中國田園音畫,將西方的復調寫法和中國的民族風格相結合,節奏歡快、旋律清新。音樂響起,一個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便躍然紙上。

鮑元愷 《炎黃風情》選曲「楊柳青」

楊柳青

 雲嶺素描

鮑元愷 

00:00/01:27

在關於清明節的眾多傳統習俗中,「插柳」一直有著一席之地。儘管對於這一習俗的由來,人們一直有著從效仿晉文公悼介子推之故到紀念神農氏以求豐收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如何在萬物復甦的春季插一支吐露新芽的楊柳,總是一種與大自然的和諧對話。

中國當代作曲家鮑元愷創作於1990年的管弦樂組曲《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是一部植根於廣袤民族文化的音樂精品,民族特色鮮明,情感飽滿真摯。作品選取了中國六個省份的民歌作為代表進行交響音樂化的整理改編,揚州民歌《楊柳青》便收錄在「江南雨絲」一輯中,以弦樂撥奏表達出靈動歡愉的音樂情緒。

羅德里格 吉他協奏曲《阿蘭胡埃斯》第二樂章

II. Adagio

Sguin 

Milo? Karadagli?;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Yannick Nzet

00:00/10:52

西班牙作曲家羅德里格完成於1939年的吉他協奏曲《阿蘭胡埃斯》可謂是吉他音樂創作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頗具開創性地將吉他與大編製的管弦樂隊進行融合,對於樂器技巧的挖掘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被視作吉他演奏者的試金石。

《阿蘭胡埃斯》的第二樂章是全曲最為著名的樂段,在抒情且傷感的慢板旋律中,吉他與多件管樂樂器進行對話,在主題重複中不斷加花,並保持著民間音樂中難得的「即興感」。管弦樂團在樂章中後段對主題進行了磅礴而濃郁地再現,催人淚下。正如作曲家本人對於樂曲的解說:「那是關於時間流逝的一種感覺,在充滿著綠樹、鳥叫、蟲鳴的阿蘭胡埃斯花園之中……」。

馬斯奈 《沉思》

Tha?s: Meditation

Sophie Mutter;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James Levine 

Anne

00:00/06:39

《沉思》是法國作曲家儒勒·馬斯奈創作於1894年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的間奏曲,因此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歌劇《泰伊思》描繪的是年輕的修道士努力感化世俗女子泰伊思擺脫紅塵困擾,卻又在這一過程中墜入愛河的故事,2018年2月,國家大劇院力邀歌劇大師多明戈等藝術家加盟,為中國的觀眾首次完整呈現了這部作品。

這段《沉思》除了作為幕間過渡的功能性音樂之外,還表達了泰伊思厭倦世俗,猶豫並憧憬美好生活的心態。樂曲採用簡單的三段曲式,中段表現了劇中人物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極富戲劇性,首尾則是寧靜舒緩的優美旋律,帶給人無限遐思,是小提琴音樂中的保留曲目。

拉威爾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La grande battle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Seiji Ozawa;Charles Kavaloski 

00:00/06:15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創作於1899年的鋼琴獨奏作品,後由作曲家本人將其配器、改編為管弦樂版本。「悼念公主」的標題並無具體所指,而是因作曲家受到一幅展覽中的公主肖像油畫啟發而命名。帕凡舞曲,又名「孔雀舞」,風格通常舒緩而穩健。拉威爾的這部傑作,以圓號獨奏的形式奏出平緩動人的主題旋律,經過木管聲部的變調重複,由弦樂聲部弱奏再現時充滿了脈脈溫情,樂曲在略帶憂傷的氣氛逐漸消失,充分展示了拉威爾作為世所公認的「配器大師」的深湛功力。

肖邦 《降D大調第前奏曲「雨滴」》

No. 15 in D-Flat Major "Raindrop"

 Chopin: Préludes & Sonata No. 2

Martha Argerich 

00:00/04:51

「鋼琴詩人」肖邦創作於1836至1839年間的作品第28號《24首前奏曲》確實是鋼琴文獻中獨具個性的瑰寶,與巴赫在《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中所作的一樣,肖邦同樣將這套組曲覆蓋了24個大小調式,在短至半分鐘、長亦不超5分鐘的精鍊篇幅中匯入了斑斕的樂思。

在這一組作品中,創作於1838年的《降D大調第十五號前奏曲》最具大眾熟知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詩意的名字——「雨滴」。儘管這個名字與並不崇尚標題音樂風潮的肖邦很可能沒有直接關係,但那貫穿全曲的左手固定音型,依然與這一標題完美契合。

本期內容|高建

頁面排版|高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大劇院 的精彩文章:

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劇場攜《穿越絲路》舞動神秘東方韻味

TAG:國家大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