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在今天讀《道門十規》

在今天讀《道門十規》

至道原來不易傳,空微究理了塵緣。

山頭水降黃芽長,地下當升白雪填。

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風細細卷青煙。

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虛無太極圈。

--《五篇靈文》

《道門十規》,收於《正統道藏》正一部。明張宇初天師撰。張宇初天師(?—1410),字子璇,別號耆山。父為第四十二代天師。幼而聰穎持重,嗣教為第四十三代天師。洪武十三年(1280)授大真人,誥曰:「前真人既往,爾當世嗣。特遣使詣府,命爾為『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領道教事。"恩齎如故。同年二月待召入朝,賜勉修節以格神明,話封哲山母包氏為"清靜沖素妙善玄君」。次年(1381),建齋設醛於紫金山和神樂觀。庚午年(1390)宇初人巍,奏准降敷重建龍虎山大上清宮,對上清宮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並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旨諭禁道士私出符錄,賜給龍虎山正一玄壇印,以俾關防符錄,鎮護名山。建文時,曾一度受貶,遂於黃箬峰下(今江西龍虎山東南)構峴泉精舍居之。

張宇初天師潛心於文章,自言志於文20餘年,博通諸子之學。他認為文之正氣,乃三光五嶽之靈,"發而為文,文所以載道也,文著而後道明。"張宇初天師才華橫溢,著作甚豐。主張以虛靜為本,以文明道,志在窮性命之源,溯道之本。他不但是天師世家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明清時期道教史上出類撥萃的人物。著有《峴泉集》12卷(《漢天師世家》載為20卷,《四庫合書》靈不4卷)、《道門十規》和《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4卷等。而《道門十規》則成了天師道乃至於正一派一部重要的關於清規戒律和指引後世道門子弟修行的經典。

張宇初天師撰寫這本《道門十規》的目的是針對當時道教弊端,適應明王朝檢束道教之舉,制訂了十項規章,以加強對道教之管理。《道門十規》對於道教之淵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發展過程中之種種問題和今後應當遵守之原則,均有簡明概括之敘述,為明初道教規制之一,是整頓道教的綱領性文獻。

《道門十規》首先申明道教肇始於太上授道德五千言於關令尹喜,後世道派意出,非究源以求流,必忘本以逐末。其所列十規如下:

01

《道教源流》

簡述道教之宗源,、流派及發展歷史。要求根據經書,探索源流,務進退於正,勿為邪說淫辭所蠱惑。強調琥無清靜為立教之本,性命神氣為內修之要。

02

《道門經錄》

內述道門必修之經錄,讀經之要求和對待經文之態度。要求育經時持敬存誠,句字真正。明確規定經文應以三洞諸品經典為主,錄以太上諸品經錄為主。

03

《坐圜守靜》

述性命之學為入道之本,指出修炬的主要丹經,勸人修鍊內丹,下功苦行。作者指出:「近世以禪為性宗,道為命宗,全真為性命雙修,正一則惟飛科教。孰知學道之本,非性命二者而何?雖科教之設,亦惟性命之學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濟幽度顯,非明性命脈根基,曷得功行全備?」體現了明初正一道與全真道在修鍊理論方面之合流。

04

《齋法行持》

要求齋法行持之時,盛服清心,先煉己後度亡,內鍊形神,齋醮應依等級而行。

05

《道法傳緒》

述清微、神霄二道派之傳緒,要求行持之士以戒之士以戒行為先,參究為務,不務虛名,不索酒食,主張致虛守靜為行持正法,並斥圓光、附體、降將、扶鸞、照水諸術為邪說。提倡以利濟存心,以丹砂葯術兼濟,不得妄受資財,不得濫授道派。

06

《住持領袖》

述宮觀之住持領袖應當德高望重,學問明博,為叢林之師表,並述管理叢林這紀綱。

07

《雲水參訪》

述出家之人應以清靜為本,離情割愛,舍妄歸真,究明心地,修養性天。

08

《立觀度人》

述度人入道必應先擇名器之家,不得濫收,並且要向朝廷申請度牒。要求被度道士努力學經修道,並以修誦經誥定為常規。

09

《金谷田糧》

述租課金谷、簿書庫堂由都監、上座監臨掌管,以下者止依臘敘長幼輪管。要求大公無私,不得虧瞞入己,違者處罰,甚則更替。

10

《宮觀修葺》

要求修葺宮觀,肅清壇宇,使神明有所依棲,四眾亦獲安逸。

《道門十規》之實質,可謂推廣全真教旨及宗風於道教諸派。張宇初天師既隨劉淵然學全真之法,於是乃對全真、正一之合流有所倡導。《道門十規》的制訂及共反映的思想,明清以來,對道教影響甚深。對於當代道教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今天學習張宇初的《道門十規》時要記住。一個學道的人,如果「非究源以求流」,就會「必忘本以逐末」。意思是,一個學道的人首先接觸到的是道教的「流」,開始學道時學的是道教的「末」。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知道自己的度師是誰,只是知道經懺怎麼拜,如果我們不清楚道教的「源」,那麼必然會忘記道教的根本,就會使自己的眼光只看到自己的派別,只局限在自己學習的道法而不追求道教的根本。這樣,就會失去道教存在的根本意義,忘記道教之所以能在今天中國立足的根本。張宇初說:「凡習吾道者,必根據經書,探索源流,務歸於正,勿為邪說淫辭之所汩(gu,音古,不是汨,水流的聲音)遂乃遞相鼓惑,深失祖風」.

在現實社會中,新技術急劇更新、信息量猛增、競爭加劇的同時,人類的慾望也在不斷地膨脹,在物質的誘惑中產生種種追求,而每一個追求的背後都隱藏著慾望,而過多的慾望正是人類種種痛苦的根源,導致一味被外境迷惑而失去了本質。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慾望是很危險的,要盡量地減少心中的慾望,而在減少慾望的同時,也提升了心靈的恬靜,使精神如野馬般自由馳騁。

(編輯整理甘棠,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道教葯食養生文化
初入道門 道教的禁忌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