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摩拜賣身,造車新勢力也該警醒了

摩拜賣身,造車新勢力也該警醒了

從過去到未來,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體面的道路,除非哪一天你成功實現可持續的穩定盈利。

記者|鄭文

4月4日,摩拜被美團全資收購,美團董事長王興將擔任摩拜單車新的董事長的消息席捲而來。在王興給公司內部的信中說道,摩拜的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王曉峰將繼續擔任CEO,胡瑋煒繼續擔任總裁。至此,紅極一時的共享單車頭號玩家摩拜就此被併入體系。

同一時間摩拜那不太好看的經營數據也被披露出來。業務數據披露,摩拜的債務合計超過10億美元,其中挪用用戶押金約60億人民幣,拖欠供應商欠款約10億人民幣。恍然間,不顧一切憑藉「補貼」搶佔市場的摩拜早已經「榨乾」。

資本時代: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這個是否要「賣身」的重大選擇中,管理團隊的CEO王曉峰的態度是堅持公司獨立發展,在決定投票的股東大會上,王曉峰說:「坦率說如果公司獨立發展有著非常大的機會,也有挑戰,但是我沒辦法……」

事實上,在出手之前仍然還有軟銀等投資人將橄欖枝伸向摩拜,但或許是管理團隊在無盡的消耗戰中看不到盈利希望,又或許是股東再也沒有耐性等待看到收益,最終做出了我們所看到的決定。

回望共享單車的開端,剛開始以摩拜、小黃車主打的環保生活方式,作為一種補充出行方式推出,小付一點費用騎車,大家倒也樂意接受,在高校里這樣的出行方式頗受追崇。直到在資本的「慫恿」下,一下湧入很多共享單車,不顧一切搶佔市場份額。

以摩拜、OFO為首的燒錢戰開始打響,快速佔領市場的快感充斥著管理團隊。在共享單車短短的發展過程中,用「補貼」來搶佔市場的策略佔了大部分歷程,所有的共享單車毫無例外都用了同樣的方式。共享單車企業通過不斷創造「偽消費需求」來刺激市場膨脹,很快他們就發現消費需求並沒有與車輛投入、資本投入成正相關,越來越高的空置率擺在眼前。

但在這場戰爭中,誰也無法抽身。隨著整個市場的模式進入「資本催生企業增多,市場單車投放增多,單個企業訂單減少」的死循環,在這場巨大的共享單車商業競爭漩渦中,沒有企業倖存。共享單車企業盈利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對於事件主角摩拜來說,如今陷入盈利困難的局面,離發展預期越來越偏離之後,股東的傾向自然是出手。資本足夠關心的就是快速盈利,至於摩拜的商業運行模式,或是可持續性發展,還是夢想,都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

就像胡瑋煒自己曾說過:「沒有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最後的成功原因完完全全只是因為資本。所以,資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後其實你都得還回去。」這應該是摩拜避無可避的結局。

如今,摩拜的結局已經塵埃落定。互聯網創業已經幾無例外均被納入阿里與騰訊兩大陣營麾下,成為更大棋盤中的一顆棋子。此勢均力敵的雙龍,都在相關領域不斷擴展自己的城牆。儘管王曉峰、胡瑋煒都保持了原來的職位,但恐怕他們心中已經在盤算離職事宜。

任何的商業活動都離不開資本的作用,但資本佔了主動之時,這個商業活動註定不能持久,很可能在資本的巨腕之下溺亡,這就是我們從摩拜身上清楚看到的教訓。當然,或許有很多創業者與胡瑋煒有著同樣深刻的感受。「如今創業的門檻變得很低,但同時戰略和執行門檻變得更高。」大四創業者祝某如此告訴記者。

在時代變遷下,過去以創業者為主導、資本輔以幫助的模式正在轉變,資本漸漸轉變為主導者,至少是互聯網創業領域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而汽車行業呢?我們可以從時代變遷中獲得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不能盈利一切都是扯淡

資本的逐利性是永恆不變的,它的逐利性也讓資本流入最有效率的領域,從而快速促進行業進步。而汽車行業又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在日益壯大的同時需要更多的資本流入,帶動行業更高速發展。多年前,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楊也曾呼籲過金融界的資本關注汽車行業。

自從,新造車勢力興起之後,資本的流入確實變得密集。目前為止,所有頻繁活躍在我們眼前的新造車勢力,似乎都在向外界宣稱我們有的是錢,在這個風口,我們有很大的成功幾率。有數據統計,目前蔚來、小鵬、拜騰、奇點、威馬、車和家等造車新勢力累計融資總額已經超過420億元。

然而創業者又容易在短暫的階段性成功面前,就忽視資本的短視性,恰恰汽車產業是一個投入-回報周期極其漫長的產業。在他們的暢想中有一個美麗的錯覺,在技術壁壘並不強大的新能源造車上似乎沒有錢不能解決的問題。而在傳統車企從業的人顯然冷靜得多。「資本只是一小環節,還有技術整合、上下游管控、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傳統車企多年的從業者對新造車勢力的擔憂溢於言表。

在這乍暖還寒的時候,我們或許也可以用冷靜的頭腦思考一下。在汽車行業,我們如今談得如火如荼的造車新勢力,將會有多少撐下來的可能性呢?近日來,一直被新造車勢力看作楷模的特斯拉,也在長期無法實現盈利的現實之下,陷入「結構性破產」。餅越畫越大的馬斯克也在儘力地實現對投資者的規模產量諾言,不惜睡在工廠。但這似乎也無濟於事,在資本回報與汽車生產周期的矛盾中,連這個「上天」的男人都無法調和。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朋友圈感嘆:造車的系統複雜性太高,Model 3的問題不會那麼快解決。我也在公司旁睡了大半個月,但是問題的解決還是要接受客觀規律,急也急不來。看看Model 3的各種問題,親歷了小鵬汽車的第一代,所有人都小看了汽車從無到有的困難。

不過,以目前較為快速的蔚來汽車為例,就是大膽派的典型,還沒有實現交付,目標似乎已經很遠大。從尋求自建工廠,到在全球13地設立研發、設計、生產和商務機構,再到建設大量換電站,面臨的都是巨大資金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同時也是摩拜單車的董事長、投資人。摩拜的整個曲折歷程李斌都是親眼見證者,過去的多輪融資基本由李斌主導,在摩拜賣給美團的決策中也投了同意票。不知道在蔚來的發展道路上,他是否能認清資本在造車道路中的巨大弊端。畢竟現在因餅攤太大而吃不了兜著走的案例已經有了。

曾經聽過一個投資人選擇項目有意思的判斷方式:「當我決定投資一個項目的時候,與項目創始人見面我一定會很在意其穿著,如果他非常在意自己的體面,那我可能會慎重考慮,如果他很屌絲那我可能在情感上就已經有所傾向了。」

或許這只是個玩笑話,但正如此投資人所考慮的,現在項目idea找資本很好找,團隊也很好找,如果有隨意揮霍資本的心態,那就很可能被資本綁架,並夭折於成功的路上。畢竟,從過去到未來,創業從來都不是一條體面的道路,除非哪一天你成功實現可持續的穩定盈利。

回看以魏建軍、李書福等為首的第一批創業的自主品牌,儘管有逆向研發的開端,但將艱苦奮鬥、實現可持續發展牢記心中的他們確實打拚出了更寬廣的未來,這些企業家往往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依舊能腳踏實地。

而在刀劍上舞蹈的造車新勢力需要時刻警醒不要被資本綁架,否則資本的倒逼將毫無人性。我們並不盲目樂觀地期待大部分的造車新勢力奮然崛起,但也心存希望有個別品牌擺脫資本牢籠的桎梏,成功培養出自我造血能力,逐漸成長為新造車勢力的一面旗幟。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汽車公社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想讓中國汽車從美國滾蛋?
這一次,為何如此禁慾?

TAG:汽車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