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三國演義》里「銅雀台鎖二喬」典故的來由

《三國演義》里「銅雀台鎖二喬」典故的來由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可見謝靈運極是服膺曹植,這也是「才高八斗」成語的來歷。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銅雀台建成,曹操召集文武在台前舉行比武大會,又讓自己的兒子登台作賦。才高八斗的曹植下筆成章,寫了一篇經典辭賦叫《銅雀台賦》。

(銅雀台圖)

《銅雀台賦》後來很有名,有名的原因之一就是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寫了這樣一個情節:諸葛亮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改成「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巧妙的改變了文中「二喬」的原意,以此將周瑜激怒,堅定他抗曹作戰的決心。在原文中,二橋指從銅雀台出發連接金虎台和玉龍台的兩座橋。而三國時期,東吳喬國老有兩女均為絕色,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二人合稱「二喬」。諸葛亮巧妙地運用了橋與喬的諧音,激怒了孫權與周瑜。實際情況呢,赤壁之戰發生那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這一年,銅雀台還沒有建成,怎麼可能有《銅雀台賦》呢?

(傳說能七步寫詩的曹植)

但同樣有這個誤會的還有一位名人,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他曾經在赤壁古戰場寫過一首詩,詩名就是《赤壁》,原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意很淺顯: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又磨又洗之後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火燒赤壁圖)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世人稱為「小杜」,以區別於杜甫的「大杜」或「老杜」。他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區別於李白與杜甫的「大李杜」。《赤壁》是杜牧的名篇。

這首詩是杜牧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即小喬的丈夫),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因此由周瑜聯想到小喬,「二喬」。

赤壁這樣的古戰場,為文人雅士反覆吟詠,李白、杜甫都曾在這裡寫詩,蘇東坡寫過詞,寫過著名的前後《赤壁賦》,杜牧這一首詩算是赤壁文化中的經典。

(詩意圖)

詩人在江邊發現了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面對經過歲月淘洗的一件舊兵器,詩人感慨萬千,由此引發聯想。在赤壁之戰中,吳軍統帥周瑜要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魏軍,能用火攻並取得大的成功的原因是決戰之時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三國演義》里是由諸葛亮在祭風台上借來的),既然風是重要關鍵,因此詩人從風入手寫戰爭,東風使戰爭結果改變了,改變的結果也不直寫,而寫兩個女子,如果東吳軍敗,兩個美麗的女子「二喬」就要被擄走,成為曹氏的玩物了。詩人的視角很獨特,切入點也極別緻,也正因此,「反彈琵琶」的手法一路寫來,這首詩似乎有了故事感。

(杜牧的書法《張好好詩》)

杜牧是個大才子,除了詩歌,還雅好書法,杜牧在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註於治亂與軍事,因此素有軍事才能,但卻在京城做一個俸祿不能養活家人的文官,這裡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顯然也有懷才不遇的感慨,帝王不給詩人展示軍事才能的機會,因此也有牢騷的成分在內。

我們可以這樣想,是杜牧的這首詩,間接地誘發羅貫中對於赤壁之戰諸葛亮故事的編排,「二喬鎖銅雀」的典故最早的起點該是杜牧,儘管杜牧假設的銅雀台鎖二喬在曹操戰勝後是有可能發生的,顯然,像曹操這樣的大軍事家,曹植這樣的大文學家該是不會動鎖「二喬」這樣下作的念頭吧,但這個假設,可能引發了羅貫中小說的構思。

(【唐詩閑讀】之36,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詩佛」王維的這首詩,為什麼我們只喜歡他的前半首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