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貿易戰是兩大經濟體的融資路演

貿易戰是兩大經濟體的融資路演

有關中美貿易爭端的文章看了很多,大多數是各種展示實力推演博弈的文章,感覺缺少了一些東西。上月26日首次看到《周其仁讀薩繆爾森:美國對華貿易戰的理論基礎》的文章後,我曾經提出本次中美貿易爭端實際上是兩大經濟體(上市公司)的融資路演,目標就是都想獲得成本相對較低的發展機會。如果,兩個超大經濟體互相不認為對方能給自己發展機會,那就看其他經濟體認可誰能夠給世界帶來更多機會。這就是路演,優秀的上市公司獲得成本低的發展機會,次一點的上市公司獲得成本略高的發展機會。既然是路演,就包括兩個方面:比實力和講故事。周其仁2006年的這篇舊作,介紹了薩翁關於經濟學中兩國貿易模型的思考,而我卻隱約看到了關於比較優勢的美國版路演故事。

一、莎翁怎麼看比較優勢?

1)要是兩個各(生)產兩種產品、生產率不同的經濟,彼此封閉,老死不相往來,結果如何?互相開放、自由貿易,又如何?結論當然就是著名的「比較優勢說」——兩個經濟體各自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自由貿易就可以提高兩國的福利水平,因為這樣的經濟總產出水平最高。

2)要是上述兩國的生產率發生了變化,自由貿易增進兩國總福利的推論,變還是不變?為此他區分了兩種情況:其一,一個國家在具備比較優勢的領域,大幅度提高了生產率;其二,一國在原本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領域,意外地提升了生產率。

3)(在原本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領域)有時一國生產率的提高只能對自己有利,卻永損他國的利益。比如:襯衣換飛機,襯衣是中國的比較優勢,飛機是美國的比較優勢。在第二種情況,倘若中國真的在飛機製造方面提高了生產率,那就可能「永久地損害了美國利益」。

4)薩翁得出推論:(1)世界總產出的潛力大大增加;(2)美國造飛機的比較優勢下降,直到中國造飛機的生產率升到這樣一個位置,以至於「兩國從事與不從事貿易的境況相同,彼此再也沒有任何從事進出口的優勢」;(3)因此,美國自願地退回到不貿易狀態,自己既生產飛機也生產襯衣,從而導致人均實際收入的下降——也就是「利益被永久地損害」。中國呢,當然也貿易不成。不過此時的中國已經提升了飛機生產率,可以關門享受實際人均收入的上升。

5)作者稱,讀者扳不倒薩翁的構想和推論,只好同意。

二、邏輯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薩翁的假設和推論是一種邏輯,對吧?這種邏輯與現實有距離,確定!

對於超大經濟體,顯然不是生產兩種產品,而是,數個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鏈生產。這樣,比較優勢的假設就不是在產品之間,而是,在經濟體的產業鏈組合方面。它們的產品通過高效率達到精細化,通過高彈性達到多種組合。你電腦晶元有優勢,可是,我網路發展有特色,我將來電腦直接存儲到雲端。為什麼我要與你比兩種單一產品的比較優勢?

為什麼中國生產飛機不能有比較優勢?難道先生產飛機就永遠有比較優勢,如果規律是這樣,怎麼理解中國在幾千年前就生產糧食,現在反而落後了?

經過邏輯推導,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選擇不貿易的狀態,更符合自身利益?這顯然是幽默嘛,歷史已經有多次反例:

中國清王朝,以及以前的王朝,面對外邦的物品,自認為沒有貿易的必要。顯然,當時的中國在大部分產品方面都有比較優勢,不貿易的結果最後被貿易打敗。

武術如果不交流,也會淪為近親繁殖被打敗。太極、詠春這些武術從來就有比較優勢,關起門了發展。後來,一個徐曉東就可以形成挑戰,難道不能說明問題?

戰國時期,齊國魯國顯然具有更多比較優勢嘛,人家孔聖人都誕生了,法制當然比其他國家好啊。秦國和楚國有什麼比較優勢呢?可是,這個不影響秦國憋大招啊。

那好,我們孤立它,不與它玩。努爾哈赤看了一個三國的反間計,就把大明給滅了。你怎麼保護知識產權嘛?根本就是你自己內部爛熟發展,僵化了。

也就是在同一時期,中國這邊學術正在爭論:邏輯或實踐,哪一個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簡單表達一下看法:有了人工智慧以後,我們知道人類的邏輯還很粗糙,就好比用手機聽音樂和用高保真音響聽音樂的效果,而真理是大自然的鳥叫。

三、怎麼用比較優勢解釋現在的經濟現象?

說明比較優勢的模型有一個叫勞動資本比。在所有要素中,技術可以通過交換獲得,資源可以通過交換獲得,顯然,一個產品的比較優勢看這個經濟體的人力充沛與資本充沛的關係。勞動資本比說明了一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以確定該經濟體是做勞動密集型的農業,還是消費品工業,或者,是高新技術的工業?以及它們基礎上的服務業?這裡忽略了超大規模經濟體和歷史文化的影響。

超大型的經濟體可以同時有幾種產品具有比較優勢,就好比全能運動員,他可能在某個幾個單項上都有好成績。

歷史文化也可能影響比較優勢,比如:如果有兩家人各有4個兒子,一個家庭「中央集權」,四個孩子按照不同方式培養,分別務農、經商、辦廠和讀書;另一個家庭全部四個孩子都經商,平均用資本和勞動。從兩個家庭來看,而不是從產品來看,他們的比較優勢又會怎麼樣呢?顯然,不一樣嘛。

薩翁最後是否得出應該自由貿易,還是貿易保護?文章沒有清晰的說明。但是,「要避免美國的利益長久被損害,根本出路就是不斷發展更多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和行業,同時加快調整越來越守不住的生產和服務」,卻只有通過自有貿易的方式,學習其他經濟體的優勢的地方。19世紀的美國標準誕生於(有技術的)人力不充沛,資源充沛的美國。而英國由於技術工人充沛,沒有建立這種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可拆卸重複使用的動力,當時的英國雖然也限制了技術工人和技術流動,那又怎麼樣呢?

顯然,中美一部分人認為貿易保護能夠避免比較優勢好的一方利益受損,這是錯的。這是兩個經濟體的「融資」路演,看誰能夠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的動力,故事靠自己講,是否投資看客戶的眼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庇古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TAG:庇古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