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節詩歌的欣賞及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係

清明節詩歌的欣賞及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係

有關寫清明節的詩歌很多,但還是應當首推唐代杜牧的《清明》這首千古絕唱。杜牧在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歷史上人們都認為清明是「鬼節」,還有一種說法是「鬼不走旱路」,意思是清明節這天多少要下雨,且古人常常把清明的雨叫做「波火雨」。詩人杜牧用了「紛紛」兩個字來形容他當天遇到的「波火雨」,倒是十分的別有匠心。因為「紛紛」經常是用來形容大雪的,但拿它來寫雨水,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在我們眼前的肯定是毛毛細雨,霧氣騰騰,好一副煙雲霧雨人在其中飄飄欲仙。下來說的是行人,而不是遊人。而「斷魂」的魂。也不是"靈魂"的魂,而是精神和情緒方面的感情,諸如相愛相思、暗仇深恨、滿腹心思的那種人的心裡感受。在這樣的「紛紛」細雨中一個行人當然會思緒萬千,欲飄欲斷。

這時候的行人最先想到的是哪裡有賣酒的酒家,去歇歇腳,避避雨,小飲三杯,暖暖身體,消消心頭的愁悶。這就要借問路邊少有的過路人。而恰巧有一個騎著牛的小牧童,就這麼隨手向還有一段路要走的遠處一指,這個「指」字簡直是神來之筆。讓我們順著牧童的手指向前看到了一處人家門口高懸酒店的招旗。不停地隨風舞動,歡迎客人的來到,也使「欲斷魂」的人看到了希望。詩歌寫到這裡,再多餘的一個字也沒有必要寫了,後面的情景我們便十分明了地想像出來。全詩也到了高潮頂點,也就此嘎然止筆。簡直是神來之筆。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還有我國古代的寒食節和清明節並不是一個節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寒食節後一道兩天才是清明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兩個節是各過各的,人們都是在寒食節才去上墓奠祭先人。到了近唐時期,人們認為這兩個節日相隔太近。乾脆就合二而一。放在一起過。統稱為清明,把寒食節給代替了。但也有的地方現在還叫寒食節。其實是已經模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年歲月 的精彩文章:

赴宴的苦與樂
火鍋為何會成為一種時髦的飲食現象被人們推崇呢?

TAG:千年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