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川史記20名進士 鞠杲開首科 林召棠粵西唯一狀元

吳川史記20名進士 鞠杲開首科 林召棠粵西唯一狀元

宋代3名進士分別是:鞠杲、陳惟中、吳頤。明代7名進士分別是:林昶、顧禎、鄭鎔、李濬、蕭惟昌、林廷瓛、吳鼎泰。清代1狀元6文1武3恩賜進士分別是:易中、林圍階、陳聖宗、林召棠(狀元)、林聯桂、黃樹賓、陳蘭彬、麥國樹恩賜翰林、莫如蘭恩賜翰林、李遇昌恩賜翰林。

鞠杲(生卒年月不詳),北宋吳川人,熙寧鄉舉,元祐進士,他是吳川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河南鞠詠之後,故居在原吳川縣北十一都溫口村(現吳川市黃坡鎮穩村也叫彎村)。村內有北宋進士鞠杲古墓。

陳惟中,,宋高州吳川人,字子敬。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乙卯科進士,任文昌縣。端宗景炎中轉餉艘至井隩,元將劉深縱火焚艦,惟中與司戶何時被創力戰,值天反風,餉艘乘上流,亦縱火,元兵始退。

吳頤,吳川吳陽鎮上郭村人,咸淳元年(1265年)甲子科進士,由於他在淮陰奉旨率軍抗擊元軍,大獲全勝,宋帝趙禥在慶功宴上賜其父子「帝賜肉」,以示皇恩浩蕩。但此乃皇上賞賜的美食,沒有皇上的恩准,不能私自與別人分享。為使好友們能品嘗到「帝賜肉」的美味,吳頤在「帝賜肉」里加進家鄉帶來腌肉、芝麻等餡料,再用家鄉糯米粉皮包裹成一個大餅,抹上油,在火上烤炙,此大餅出爐時色澤金黃,香氣撲面,吃起來香甜可口。因吳頤是老廣,故稱為「粵餅」,宰相陳宜中又把「粵餅」改稱「月餅」。宋景炎元年,吳頤致仕回鄉,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廣邀鄉鄰親友一塊食餅賞月慶團圓,還將月餅贈送各親友和鄉鄰,以表達團圓和祝福之意。此後,吳川月餅的美味傳開了,為滿足民眾的需求,吳川舊縣城吳陽街的糕餅作坊,紛紛效法吳頤製作吳川月餅出售。

林昶,樟鋪村樟木人,明洪武年間三甲進士,光祿寺署正。

顧禎,平城人,洪武年間三甲進士,光祿寺良醞署正。

鄭鎔,黃坡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進士,曾任泉州推官,欽取山西道監察卸史。

李濬,正統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進士。

蕭惟昌,字有慶,號璞庵,希聖公長子,出生於大明永樂五年,歲次丁亥年(即公元1407年),籍貫吳川市振文鎮竹橋村人,大寨蕭氏繁衍下的各支派,都俗稱「蕭大人」,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進士,錦衣衛籍戶部主事。

服役於衛戍營,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隨英宗皇帝征伐蒙古瓦刺部南侵、攻陷大同,後因英宗首領也先受賄,致使英宗被劫,史稱「土木之變」,這時年輕的惟昌公,親臨目睹朝政腐敗,宦官王振弄權,網羅姦邪、陷害忠良,決心務必修改朝政,另整朝綱。

林廷瓛,霞街(下街)人,弘治三年(1490年)庚辰科進士,永嘉縣知縣,蘇州府建寧府同知。

吳鼎泰(1588—1644)號陽衢,謐文敬,明朝進士及名宦,與經鼎元同舉鄉賢。明萬曆(公元1588年)農曆正月廿一日生於吳川吳陽上郭村,公之父紹鄒系明經進士,授感恩教諭,博學多聞,其持已以德,訓子義方。公少靈敏,才思穎異,六歲隨父讀書,恪遵父訓,勤奮好學,十歲能經史,能詩文,垂髻試高等,食廩餼。明萬曆(公元1610年)廿二歲中己酉科舉人,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三甲進士,曾任江陰、東明、龍泉知縣,癸酉闈同考官,升兩淮轉運使,崇祀鄉賢名宦。長子士望清癸卯科舉人,次子士袞清拔貢,同一家第,有父子、兄弟,叔侄科甲仕宦著稱,南方馳譽。公元1628年初任江陰六陰載,本以德化民,以法治民。其時將明末,地方動亂,豪紳士惡專橫,加以水旱頻仍,田荒歲歉,民不堪其苦。公蒞任伊始,整頓縣政,革除宿弊,另訂新規(定條鞭),革官戶,嚴寄庄,移倉於青場,省遞運之費,發放倉儲,解囊捐俸,救濟備荒,親赴村下戶,訪苦問窮,發衣補食,安撫百姓,領導眾庶開渠劈垠,溝通水利,杜絕旱浸,保護種收,並由沙田充出餉項,供農民備耕,以蘇民困,使民安居樂業。公之治理民事,不畏權紳,不受利賄,擔任案牘之煩,一絲不苟。觀其民情結案集一書:如該縣有權紳縱子殺害百姓,埋屍滅跡案,有豪紳偽造契據,霸佔民田屋地案,有抗當贖案,有把頭糾集拳術歹徒,搶賣霸買,作姦犯科案,有流氓盜賊,強姦搶劫案,公均深入查究征處,剪除奸凶,作惡者法辦,受冤者昭雪,使內外法治,縣政承平。至公調任時,該縣庶民懷公之德,沿途陳設清水明鏡,以表廉明,攀轅流涕,送別依依,後則申請上事其功,奉旨欽嘉我宦,江陰庶民在公生前建遺愛祠以崇祀名宦。公癸酉分任南闈(南京)考官,選拔科舉,綱羅名士,大倡義舉,籌設書院,安置斯文,廣培後學,有因貧而廢讀者,則籌捐以補助之,便辛勤學子,皆滋澠注,培養成風,僅綴數言,以表寸衷。是吳錫庚一生的寫照。卒於公元1644年,享年五十六歲。

易中,上杭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武進士,駐京提塘官。

林闈階,是吳川縣霞街人,後前往黃坡馬蹄山。其生卒年月不詳。林小時聰敏,鄉試第一,後升諸生、食廩。清朝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舉人,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三甲進士。丙戌(1766年)入京謀職,丁亥(1767年)出任山西靈石縣知縣。在任五十四天,即被解職。在《靈石解組記》一文中,林闈階道出了丟職的原因:是因為不會搜索民財,供奉過往官員,而開罪權貴。「靈石當衢,供賬繁擾,往往征貸民間,余甚憫焉。冀以養廉之餘,置官物以省假……」當時山西有陋俗,新縣官上任,可向百姓收賀官錢,肥已,亦能巴結上司。林闈階大膽破了此例,沒錢孝敬州、府大員,上峰自是不喜。林闈階出任前,以醫道作為謀生的條件,或是坐館授業,靠束翛為活。由於他出身貧苦,所以同情人民。在靈石為縣令時,林闈階也樂為人民做點好事。當時那裡土地荒涼、民情繁雜,奸賭盜賊之徒,晝夜出沒無常。他除惡扶良、教化民眾。自己不生事以擾民,不怠事以疲民。在任時間雖短,與民感情日增。當他去職時,靈石父老很是不平,奔走呼號,欲向上級為他申述挽留。據《林闈階家傳》載,他固辭不使之行,說:「窮達有命,非人之所能為也。官何足惜,故鄉亦可懷。惟是天南地北,將成遠別。」臨別心傷,歸時寄語:「願士民 和睦鄉鄰,孝悌友愛,則雖相隔萬里,亦猶吾之在靈石矣。」離靈石時,林闈階又作《菩提寺留別父老詩》:「滯雨連宵凄復凄,夜深無語對菩提。慈悲熟濟群生苦,定慧吾慚四大迷。山疊奇峰圍廓險,水蒸靈石觸雲低。歸心也共鐘聲斷,淚帶秋風落葉啼。」林闈階回鄉後,仍以授業、醫藥為生。他學文廣博,以文章指畫後進,故士子樂於入門。他精通脈理,為民除疾,著有《藥性賦》一書。

陳聖宗,芷寮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三甲進士,惠州教授。

林召棠狀元

林召棠,字芾南,中國自隋朝開科舉考試1300多年以來,粵西地區唯一的一名狀元。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生於吳川縣吳陽鄉霞街村。

他十八歲中童子試(即秀才),被當時的學使姚文田譽為「海濱俊才」。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狀元,林召棠參加殿試,道光帝閱卷後十分欣賞,用硃砂筆批下:「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欽點林召棠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本來,翰林院是國家「儲才」之地,掌編修國史、草擬典禮文件,以及陪侍太子讀書等事,清代大臣多從此出身。而林召棠又才華出眾,按理說是該受到朝庭重用的。但是林召棠在京僅數年即赴西北任一屆陝甘正主考,以後就投閑置散,在肇慶端溪書院任主講達十五年之久。59歲時他辭官歸里,終老林泉,享年八十七歲。林召棠之所以不得到朝廷重用,據說這是由於他剛直不阿,得罪權臣穆彰阿。穆彰阿是道光皇帝的寵臣,擔任軍機大臣歷時二十多年,是一個對外投降列強,對內欺壓百姓的大權奸,但林召棠偏不買他的帳。一次,穆彰阿在京慶壽,大小官員紛紛向他送厚禮,林召棠卻僅僅送上象徵性的「菲儀」一具。林召棠任陝甘主考時,「穆黨」拉攏他,以圖考場午弊,也被他拒絕。據傳,當穆彰阿一度被「小貶」到陝甘地區時,林召棠曾給他以冷遇,而穆彰阿後又東山再起。因此,林召棠官場失意便不足為奇了。

林召棠能高中狀元,除了個人的天賦和努力外,還與他的幾位恩師的悉心栽培分不開的。過去,我曾想,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呢?考多少時間呢?這次,通過聽解說,又查閱了有關資料,對這些問題總算是基本弄清楚了。如林召棠當年參加考試的順天貢院(省試的地方),內有數千間號房(試室),單人單間,每個試室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沒有門,內砌小磚牆,上有木板兩塊,可以移動。白天將木板分開,一上一下,上桌下凳,晚上,將上層木板移下,合在一起便成睡床。

參試期間,寫文章、吃飯、睡覺都是靠這兩塊木板,條件真可謂艱苦。好在考試時間是秋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考生是試前一天進入貢院,經過搜查、找座號、領試卷,便依試作答,後一天交卷離場。考試正式時間為一天。那時,鄉試的發榜日在九月初的寅日或辰日,寅屬虎,辰屬龍,故稱「龍虎榜」。

鄉試中了舉人,不等於就能赴京參加全國會試。還要經過「磨勘」和「複試」

合格後才取得會試資格。「磨勘」,即由朝廷派出官員,抽查原來的試卷,看硃、墨、卷內容是否相符,有無作假抄襲,核對準確。「複試」,是由省里的大員複試,作文寫詩,各答一則。過了這兩關才有會試資格,由省布政司發給咨文,向禮部投遞。同時,還可領取上京考試的路費白銀二十兩,還發給用黃布書寫的「禮部會試」的標誌,沿途給予方便和保護。所以,那時能上京會試,已是很光榮的事情了。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又一次參加禮部會試,為鄉試後的第二年的癸末年,是為會試的正科。時為三月,分三場,每場三日,也是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前一日點名進場,後日交卷放出。考試規則和樣式和鄉試大致一樣。因放榜時正逢杏花開放,故稱「杏榜」。會試中式稱「貢士」(習慣稱進士)。林召棠這年中了進士,後又要經過「磨勘」和「複試」合格後,才能參加殿試。

林聯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綴新村(今日廣東省吳川市塘土叕鎮頭屋村)人,生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博學能文,才思敏捷,對客成詩。嘉慶六年(1801年)拔貢,九年(1804年)中舉,以後長寓京師,廣泛交遊,與黃玉衡、黃培芳,張維屏、譚敬昭、吳梯、黃釗等台稱"粵東七子",日常吟詩自樂,道光八年(1828年)53歲中進士,任湖南綏寧知縣。任上虎奚書院經費不足,修庫甚薄,捐出自己薪傣,添置田租20石,並多方設法為書院充實基金,拓建院廊兩所,親為肄業學生講課。綏寧縣誌已90年來修,聯桂即組織人力,主持續修,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歷任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最後調任邵陽,死在任上,終年62歲。林聯桂生平著作很多,有《見星廬詩稿》正續共22集。《見星廬古文》3集,《姘體文》2集、《文話》,《賦話》、《詩話》,《館閣詩活》、《作吏韻話》。《講學偶話》、《續清秘述聞》、《日下推星錄》等。尤其工詩,清代名詩人及詩論家趙翼評他的詩說「其所為詩,雕勉萬品,牢籠眾態,格律不一,雄騁莫當」(趙翼《見星廬詩集序》。張繼屏在《見星廬詩集序》中,也為他詩作了很高評價。特別是他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深切關心人民群眾疾苦,對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貪婪無厭,更作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光緒十年(1884年)七月,士干(後輩)將其遺著呈送國史館保存。

黃樹賓,寄籍大興,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交城知縣。

陳蘭彬率領首批留學生3赴美

陳蘭彬(1816~1895)晚清大臣、學者,首任中國駐美公使。字荔秋,漢族,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黃坡村人。咸豐元年(1853年)進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留學監督身份、率領第一批留學生30人赴美。光緒四年(1878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後奉調回國,歷任兵部、禮部侍郎及會試閱卷大臣等職。晚年歸里,先後主編《高州府志》、《吳川縣誌》、著有《使美白詠調》、《重次千文》、《毛詩札記》、《治河芻言》等書。 陳蘭彬,22歲以優行貢京師,咸豐元年(1851年)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以二甲七 名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事。咸豐十年(1860年),因母病告假返鄉,在同州主講高文書院。並倡議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之間曾入曾國藩幕。

同治二年(1863),陳蘭彬丁憂期滿,回京受命清理積案,昭雪不少冤案。後又因黃河泛濫成災,奉命大名府賑濟,營救大批災民。並親自到黃河兩岸考察,研究治河要訣,寫成《治河芻言》8卷,提出根治黃河的積極主張。後任江南製造局上海廣方言館總辦。

同治九年(1870年),在曾國藩的推薦下,以太常寺正卿銜被任命為留美學生委員,會同副委員容閎制定了《挑選幼童前赴泰西肄業章程》十二條。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始陸續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學習,是年八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人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不少學生勤奮學習,幾年後就讀完小學、中學而入大學。鍛煉成才的有詹天佑、伍廷芳、唐紹儀、梁敦彥等人,如詹天佑學成歸來後,對我國鐵路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陳蘭彬在美期間,被委古巴專使,往古巴調查了解古巴華僑受奴役、迫害、買賣、鞭笞、生活無著等情況,向清政府提出詳細調查報告。次年與古巴殖民者西班牙當局交涉談判,結果簽訂了改善華工待遇的《古巴華工條款》,解決華工不少痛苦、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問題。光緒四年(1878〕,陳蘭彬以宗人府丞銜被正式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在任期間,繼續深入了解僑工情況,關懷僑胞工作生活,多次向僑居國交涉、抗議,以保證華僑利益,深受華僑愛戴。光緒七年(1881)奉詔回國。期間受到吳嘉善的影響,轉而反對繼續進行幼童留學計劃,最終導致留學計劃夭折。 回國後,陳蘭彬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大臣,最終以禮部左侍郎職致仕。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吳川縣誌》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誌》10卷;還著有《毛詩札記》、《使美記略》、《使美百詠》、《治河芻言》、《泛搓詩草》、《重次千字文》等詩文集。

清光緒二十年(1895)十二月十四日,陳蘭彬在家逝世,終年79歲,謚文毅。陳蘭彬墓位於化州市笪橋鎮柑村水碓洞村瓦面嶺,始建於清光緒乙未年(1895年),坐東北向西南。四周立界碑,佔地500平方米。陳蘭彬墓長14.20米,瓏環直徑50米,灰砂結構。整體建築保存較好。

麥國樹(1699-1766),字柱臣,號拙軒,吳川塘尾麥屋人,生平好古敏術,潛修經典,博學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舉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恩賜翰林,翰林院供職; 「欽點太史公麥國樹任東宮教授,特敕東訓」 , 為十五皇子顒琰(嘉慶)老師。後乾隆恩准衣錦還鄉,命高州府撥銀建造大宗祠,御賜「耆年宿學」匾額。此匾現存麥氏大宗祠。

乾隆皇帝認為麥國樹「才華蓋世,經典淵博,堪稱學海,不愧文章之魁首」,於是特賜麥國樹為「翰林院檢討」。乾隆年間的金漆招牌,乾隆御筆之寶六龍匾。太師王忠賢贈「斗南魁士」牌匾,駙馬陳德懷贈「南海名宗」牌匾,巡撫庄友恭贈「箕裘世纘」牌匾,太傅王安國贈「孝友端方」牌匾。

莫如蘭,生於1802年,莫村,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恩賜翰林。莫村現是在湛江市坡頭區龍頭鎮西南部,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東靠泉井鄉,西與赤坎、調順隔海相望,南隔坡頭鎮麻丁村。該村人口近達10000人,耕地面積3000多畝,林地2600畝,海水養殖面積近3000畝。清末常常受到土匪、海盜進村搶劫,甚至放火燒屋,村民深受其害。莫如蘭先後在莫村和吳川黃坡等地執教,為人師表,悉心傳授知識,口碑很好。莫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朝永樂年,自建成後一直屹立於莫村的中心位置,內陳設歷代先人功勛文獻、皇帝冊封的來往公函、詩詞歌賦等,正大門懸掛的書有「莫氏大宗」四字的牌匾為吳川第一狀元林召堂遺墨。莫氏宗祠彙集莫村祖先之智慧,有著七百年的歷史,惜毀於文革期間。

李遇昌,大人塘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恩賜翰林院檢討。

明清時期廣東省依據文教經濟繁榮程度設有十大州府:上六府:廣州府,.肇慶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今廣西北部灣三市+廣東廉江),瓊州府(今海南省)。另增設有三州:羅定州、嘉應州、連州。高州府是「下四府」和「一州」之首,即今海南省、廣西北部灣三市和粵西中心城市湛江都非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和教育中心,高州府自古以來便是繁榮強盛之地,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底蘊頗為深厚,高州、茂名、化州、吳川之科舉成就皆是下四府中的佼佼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蔡徐坤在《偶像練習生》中的表現值不值得你瘋狂打call呢!
一家沒有門頭招牌的「網紅」蛋糕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