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真正地生活,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學會真正地生活,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由《愛.治療.奇蹟》一書所想到的

格蘭傑.韋斯伯格博士是許多整體醫療中心的創建者。他認為,約有1/2到3/4病人的病因都歸結於精神問題,而不是由體質下降而引起的。身體的癥狀常常只是通往自我發現與精神變化這一進程的「入場券」。「精神意識、無條件的愛、能看到痛苦與問題是使我們成長和改變方向的機會。」

——溫心心理

「他人的愛永遠是一種支持因素。為別人而活無非是一種「鬼把戲」,正像外科手術或化學療法只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樣,這種權宜之計能贏得時間,直到人們能夠學會如何真正地生活為止」。

整體醫學認為,身體是一個微妙精密的統一體,身心靈之間互相影響。在處置得當的情況下,身體有強大的自愈力。癌症治療中的手術和化療,是對身體的一種破壞和傷害。但得了癌症,或者其它嚴重的內科疾病,不手術行嗎?手術和化療的意義到底何在?長期以來,這樣的一個困惑,在看到以上這段話後,豁然而解。

1.

疾病像一塊大石頭,壓在每一個家人的心頭,但每一個人都迴避著,諱莫如深。這樣大家內心都背負著深重的痛苦和孤獨。《愛.治療.奇蹟》一書中談到,與病勢垂危的人相處的唯一基本要求就是具備誠實與樂觀的態度。病人需要人們幫助他們看到希望,得到歡樂。但是,有時也需要病人婉轉地提醒自己的朋友及所愛之人,不管情況如何都始終裝出樂觀的態度是有害的。這種盲目的樂觀態度來自那些健康的人所懷著的恐懼:生怕疾病會帶來殘疾或死亡。病人總是有足夠的敏感,貝漢.洛曼在31歲時死於癌症,在她留下的小冊子《精神在翱翔》中,有這樣一段話:「儘管我周圍的每個人總是千方百計地表現得既輕鬆又樂觀,然而,這一切卻在我身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我知道,他們只是在我身旁的時候才表現得如此樂觀。這一突如其來的處境變化使我意識到我將不久於人世」。

我在台州醫院放療科帶領心理沙龍時,病人們談論疾病,尋求致病原因及病中內心的感受等。結束時,大家往往有這樣的反饋,在家人和以往生活中,對疾病都是持迴避的態度。這樣同病相憐的人們在一起說說話後,內心會輕鬆得多。

《非暴力溝通》一書有一案例:一位護士幫助一位沉默的身患絕症的老先生和他的太太進行溝通,說出彼此的感受。案例結尾是這樣的:

護士:(她知道臨死的病人常常因為惦記親人而放心不下。有時,病人需要他的親人告訴他,他們準備好了面對他的死亡——這樣,他才可放心地離去。)「你是否想知道你太太現在的心情?」

這時,他太太加入了談話。當著護士的面,他們開始親切地交談。……隨著對話的深入,她意識到,在這人生的艱難時刻,她極為渴望加強與先生的聯繫。

作為親人,與重症病人談論疾病和死亡,是多麼的艱難。但疾病與死亡,又是他/她們內心最最關心的部分。如果能進行推心置腹的溝通,我想,對雙方都是一種療愈。縱然死亡,能夠安然地死去,是一種救贖,也是一種療愈。

2.

格蘭傑.韋斯伯格博士是許多整體醫療中心的創建者。他認為,約有1/2到3/4病人的病因都歸結於精神問題,而不是由體質下降而引起的。身體的癥狀常常只是通往自我發現與精神變化這一進程的「入場券」。「精神意識、無條件的愛、能看到痛苦與問題是使我們成長和改變方向的機會。」如果一個人在生病之前便踏上了精神之路,那他患病或發生不幸的可能性會少得多。

說到家人的情感支持,《愛.治療.奇蹟》一書言:「如果病人所愛之人繼續生活在舊的模式里,這個人是極難發生任何變化的。」家庭氛圍和互動模式,深深地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關係在互動中產生,如果家人也能夠作出一些精神上的提升和行為上的調整,對病人的康復也會大有裨益。

西蒙頓夫婦提出了有利於病人恢復的一些行為,其中提到:

1) 鼓勵病人積極活動並為自己做事。

2) 不要過多地糾纏於困難問題,否則只會看到疾病的徵象。

3) 鼓勵病人參加一些與疾病無關的活動。

也是在放療科做心理沙龍,一次參加者中有一位見習護士,談到自己的困惑時,她提出了,父母強烈希望她能回老家工作,而她心有不願,所以很糾結。那些身患癌症的病人,如長兄,如阿姨,如爺爺,慈愛地幫她分析,為她反饋,給她建議。彼時感覺整個場輕清而溫暖。顯然,那種忘了自己的病人身份,熱心助人的狀態,會讓人更輕鬆,也更利於恢復健康。

3.

在個體諮詢和生活中,也會看到精神狀態和心境對身體疾病和療愈的影響。ABC三位女士,長期生活在很不如意的婚姻中,五十歲左右,A和B患上了同一種被西醫判為無法治癒的免疫系統疾病,各自踏上了漫漫的精神和身體的療愈之旅。此病藥物毒性大且西醫認為必須連續服藥才能控制病情,但A女士目前已停葯並情況良好,B女士也以最低的劑量控制住了病情。C的孩子剛剛大學畢業,自己已切除了子宮,又面臨著另一個器官的切除手術。她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尋求諮詢,卻不知道這同一個原因幻化著,不僅影響著孩子的心理,也悄悄地損壞著自己的身體。關於潛意識及內在心理對身體的影響,心理學家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中,有著精彩的描述。

正向的例子是,D女士因為生命早期受到的虐待和恐懼,給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諸多壓抑和困惑。在漸漸解開心結後,她變得陽光,生活和人際關係都有了較大的改善,身體健康也大有改觀。她開心地說,大家都說她像變了一個人。現在她可以帶著不滿一周的寶寶去爬山,這在過去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end—

溫心心理近期課程

也許你還喜歡

關於我們

溫心心理是一家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服務項目包括團體諮詢,個體諮詢和企業員工心理援助。擅長於個人成長、壓力管理、失眠、抑鬱症、婚姻情感,親子溝通,青少年心理諮詢等。

地址:臨海市西洋小區2-2幢二單元101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心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溫心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