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後張天一新動作:伏牛堂更名為霸蠻,公司估值5億元

90後張天一新動作:伏牛堂更名為霸蠻,公司估值5億元

文/冀玉潔 億歐專欄作者

近日,原伏牛堂牛肉粉對外宣布品牌升級,品牌由「伏牛堂」更名為「霸蠻」。同時,霸蠻牛肉粉宣布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公司估值5億元。此輪融資由森馬投資領投,原A輪、A+輪投資方分享投資繼續追加投資。霸蠻對億歐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於核心產品的供應鏈升級和線下門店規模的擴大。

據了解,霸蠻牛肉粉由90後北大法學碩士張天一創立於2014年,自成立以來,品牌聚焦經營牛肉粉這一傳統美食,依託線下實體連鎖門店和近百萬的用戶社群,搭建了互聯網電商+實體門店一體化經營模式。2016年,霸蠻推出速煮系列牛肉粉的研發與生產,帶動其食品零售業務的快速發展。

目前霸蠻速煮系列牛肉粉在天貓、京東、下廚房、盒馬鮮生、全家便利店、華聯BHG、華潤OLE等主要線上線下平台都進行了布局和銷售。更重要的是,霸蠻牛肉粉依託品牌的社群運營能力,在微信小程序和微信自有商城上也獲得了爆髮式的銷售增長。

如今,創始人張天一宣布霸蠻公司已整體全面盈利,其中電商業務(含外送)銷售額佔比將近80%,霸蠻成立四年來銷售超過1000萬份牛肉粉,實現了從餐飲連鎖品牌向「零售+」餐飲品牌的突破和轉型。

更名「霸蠻」背後是對消費升級的深層次思考

就在伏牛堂更名的前幾天,西少爺大張旗鼓的推出了全球品牌「Bingz」,並準備以聯營模式啟動海外擴張。再往前看,2017年12月27日,黃太吉新產品「斗店」上線,實地拍攝全球優選店鋪,並提供整體設計方案,對接優質乙方。

不難發現,曾經引領潮流的餐飲網紅品牌們都將目光放在海外。在此之前,從2017年6月開始,和合谷、局氣、慶豐包子鋪,蘭州拉麵、黃燜雞、大董等相繼出海。可以說,2017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被提上議程,中國餐飲企業迎來了第三次出海潮。

前兩次出海潮分別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全聚德為代表;2006年左右,以小肥羊等火鍋品牌為代表。而除了政策原因,第三次出海潮背後還有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原因。

伴隨著中國80、90後一代的崛起,他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帶來了新的創業機會。很多人認為這就是消費升級,但張天一認為這樣看消費升級,格局太小。在他看來,消費升級應該放在世界範圍內去思考。

消費升級,品牌崛起的背後是國家的強大。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回頭看二戰之後的美國,政治經濟實力非常強大,但面對歐洲卻沒有任何的文化自信,因此為了找到文化自信,亟需能夠對外輸出的符號。飲食上的麥當勞,娛樂上的好萊塢順勢而出。如今的中國就如同二戰後的美國。未來20年,如何成為可以幫助國家去詮釋自我的符號,這才是消費升級中品牌的最大機會。那究竟什麼樣的品牌有機會成為國家文化輸出的餐飲符號呢?

品牌是有三個層次的,第一層就是產品,第二層是場景和情緒,第三層是符號。以星巴克為例,它的品牌第一層的產品是咖啡;品牌第二層的場景和情緒是第三空間;品牌第三層的符號則是遍布全世界的小綠人。

一家品牌要成為國家文化輸出的餐飲符號,一定要能夠代表一個崛起的國家想要表達的情緒,就像「金拱門」代表的效率安全,也是美國人的價值觀一樣。在張天一看來,相比於中性的「伏牛堂」,「霸蠻」蘊含的這種死磕、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可能就是中國這一代年輕人想向世界詮釋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霸蠻這個品牌,我覺得未來應該把它做成一個符號,它不應該僅僅只是一碗牛肉粉。」

實現「所見即所得」,霸蠻的零售化之路

因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零售化也將成為餐飲業下一步發展的重大機遇。但目前餐飲零售化還在探索中,並沒有成熟的運作模式。

餐飲門店的服務屬性重,體驗比較好,但觸達性弱;外送,去了一半的服務,多了一半的產品;外賣幾乎沒有服務,但還是有觸達半徑局限;電商渠道,完全做產品化之後,服務基本沒有,體驗性差,但產品的增速和增量很快。張天一看來,比較好的餐飲零售化的邏輯,實際上是要調整好自己的業務形態中的服務和產品的佔比,並且明確哪些業務是用來提供服務的,哪些業務是用來提供產品的,提供產品的部分要做增量和銷售增長,服務部分得起到導流的作用。而霸蠻過去幾年就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在發展。

張天一對億歐表示,一開始,霸蠻給自己的定位就不是一個餐飲企業,而是一家賣牛肉粉的企業。既然是賣牛肉粉的品牌,就應該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把牛肉粉送到用戶手上。門店只是伏牛堂給用戶提供牛肉粉的其中一個工具和渠道,要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伏牛堂就必須進行全渠道的布局。

因此2015年在伏牛堂已經進行社群運營篩選出了一批目標用戶後;2016年,伏牛堂完成了電商渠道的布局;2017年,張天一又帶領團隊將牛肉粉進一步產品化,使其成為體驗感比便利性更強的速食,並於下半年完成一線城市和沿海城市的線下商超及便利店的布局。用張天一的話來說,伏牛堂一直在力爭實現「所見即所得,把牛肉粉能做出來的各種形態的產品都做出來,讓消費者在任何一個時間維度和距離上,都可以吃到我們的產品。他們可以到門店吃,可以點外賣,還可以去便利店吃,在電商渠道上也可以吃到。」

為什麼說餐飲行業整體向好?

2017年我國餐飲收入396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7%。中烹協會長姜俊賢認為中國的餐飲業處在健康可持續常態發展中,預計在十三五末,餐飲行業收入將超過五萬億元。但另一方面,餐飲行業與同為萬億元的其他行業相比,標準化水平、組織化程度、經營管理水平仍然差距較大。

在張天一看來,過去餐飲行業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餐飲行業的增長只是線性增長而非指數級增長,因此在資本看來未來想像力不大。餐飲行業一家店收入是多少,一百家店收入就是1x100=100,不像互聯網行業今天一百個用戶,明天就可能是一萬個用戶;

線性增長還不可測,擴張風險極大。開一家店特火,但從第一家店到第一百家店中間有無數個坑在等著餐飲人,線性增長也不一定可測,中間還有很多斷點。

餐飲行業還沒有規模效應。SKU極其複雜,供應鏈沒整合起來,就沒有規模效應。比如說北京開一百個伏牛堂,深圳開一百個伏牛堂,可能這兩個一百個伏牛堂之間沒有什麼必然關係,只是共用一個品牌而已。

中國餐飲業的現狀與麥當勞誕生前的美國如出一轍。當時的美國也是小單店居多,大連鎖其實也沒有標準化體系。但以麥當勞崛起為例,全美餐飲行業在此後的20年內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革。

1955年麥當勞成立後,供應鏈冷鏈配送技術的出現解決了標準化的問題;二戰後,全美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升,整個餐飲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得到顯著提高;美國的戰後一代成長主力消費人群,並催生出了新的市場;1965年麥當勞上市,對資本證明了餐企的價值。

供應鏈要素、人力資源供給、消費者要素,資本要素,全球化的國家實力要素,這五個麥當勞當年崛起的全部因素,當今的中國餐飲業全具備。當今的中國不僅有80、90後全新消費市場;近幾年,餐飲行業也逐漸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在過去幾年,餐飲行業發生的VC投資據不完全統計應該300億元以上,已經高於所有上市的餐飲企業的市值;而隨著產業鏈分工越來越細,優秀的餐飲供應商不斷出現;此外,越來越多高素質的人才也開始進入餐飲行業。

回頭看1955年的麥當勞,你很難預測在20年後,它會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餐飲巨頭。就如站在2018年,你無法想像未來20年中國餐飲行業的模樣,也許真的會誕生如麥當勞般的世界級餐飲巨頭?

文章版權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電子簽約雲平台「上上籤」完成B輪融資,區塊鏈技術已落地應用
工信部籌建區塊鏈技術標準委員會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