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皮膚病用藥規律

皮膚病用藥規律

皮膚病的種類雖多,但他們之間都存在著病因上的共性,所以在治療上就存在著用藥的規律,筆者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它們的病變基礎就是「風」風性善行數變,符合皮膚病此起彼伏的病理特性,而「風」在病因學上有內風外風之分,外風者感受外邪,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其它邪氣而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內風則有火熱化風,五臟與五志之極皆可化火生風,陰虛、血虛、可以虛風內生,而氣虛陽虛,則無力抗邪常可致虛邪賊風乘虛而入,所以在診治皮膚病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內外的因素而靈活用藥。

皮膚病用藥的基本規律如下:

風熱:浮萍、薄荷、防風、牛蒡子;

風寒:麻黃、桂枝、威靈仙、白芷;

濕分層次:

1.芳香化濕:藿香、佩蘭、砂仁、用於皮膚病初起,滲出液不多,癢感不重,小兒和老年人等。

2.辛溫散濕:蒼朮、海桐皮、赤石脂,適用於潛在性丘疹較多,劇癢難忍,病在肌腠者。

3.淡滲利濕:茯苓、澤瀉、滑石等,適用於濕邪下趨,病位在下陰部及下肢等處。

分臟用藥:

病在肝:合歡皮、百合、夜交藤、條達安神;

病在脾:山藥、玉竹、條參、玫瑰花等,扶理脾氣;

病在心:蓮子心、柏子仁、琥珀等,清心鎮靜;

病在肺:肺風:病變初期,僅見炎性丘疹、丘泡疹和皮膚油膩,責之肺經風熱,可選輕宣之品,如枇杷葉、桑白皮、黃芩、焦山梔等;

略久膿皰出現或較多,皮膚欣紅明顯,表明熱化為毒,當選清心之葯,如蓮子心、連翹、金銀花、凌霄花等;

若見結節、囊腫,乃至瘢痕重證,為毒熱與痰瘀互結,應加化瘀散結之品,如浙貝母、甲珠、皂剌等;

注意表裡用藥:如肺熱不論在哪一階段,均可加入通暢腸腑的藥物,如酒大黃、紫苑、杏仁、桔梗等;

經絡用藥:

督脈葯:多為陽剛葯,如鹿茸、鹿角膠、鹿角霜、附子、肉桂、川椒、乾薑、細辛、藁本、鎖陽、巴戟天、肉蓯蓉、牛、羊、豬骨髓等;

任脈葯:多為血肉填陰葯,如龜板、鱉甲、魚膠、知母、黃柏、玄參、熟地、紫河車、紫石英、人乳、何首烏等;

沖脈葯:多為利氣通絡葯,如玄胡、川楝子、香附、鬱金、降香、充蔚子、烏葯、青皮、小茴香、桃仁、當歸等;

帶脈葯:多為固攝下元葯,如五味子、山藥、芡實、金櫻子、覆盆子、桑螵硝、當歸、白芍、續斷、龍骨、升麻、艾葉、甘松等;

二蹺葯:昇陽:麻黃、防風、炙甘草、蒼朮;

養陰:知母、黃柏、酸棗仁;

祛風濕,強筋骨:虎骨、玄胡、南星、甲珠、肉桂。

皮損用藥:

丘疹為主:不論新久,皆從肺治,宜輕宣疏散,常用用花類藥物,如抗菊花、野菊花、金銀花、槐花、厚朴花、紅花、款冬花、凌霄花、月季花、玫瑰花、雞冠花、辛荑花、荷花、白扁豆花等,這是因為花類葯質地輕揚,大都能宣能透,具有輕而揚之的功效。

以斑為主時,當辨顏色而治:

白斑為氣血違和,治宜從肝,法擬疏達,藥用柴胡、當歸、川楝子、烏葯;

紅斑為營熱燔灼,治宜從胃,法宜清營涼胃,藥用生石膏、紫草、知母、白茅根;

紫斑為火毒熾盛,治宜從心,法擬涼血化斑,藥用牛角粉、綠豆衣、生地、炒丹皮、銀花炭;

黑斑為腎虧本色外露,治宜從腎,法擬溫補腎陽,藥用附片、肉桂、菟絲子、巴戟天、大熟地;

膿皰:未潰為毒熱,己潰為毒濕,前者從心宜解毒,藥用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蓮子心;後從脾,治宜化濕,藥用白蘚皮、茵陳、生薏仁、赤小豆;

皮損在四肢,治在脾,藥用蒼白朮、炒扁豆、茯苓;

皮損在軀幹,治在肝與脾,藥用川楝子、鬱金、焦山梔、赤苓、陳皮;

皮損在二陰:治在肝與腎,藥用炒龍膽草、澤瀉、柴胡、沉香;

皮損在頭面:多從風熱論治,藥用浮萍、蟬衣、大青葉、玄參等;

配對用藥:

皮損以水泡為主者紫草配茯苓;

皮損以血泡為主者,紫草配紅花;

瘙癢限於陰囊者,杜仲配沉香;

皮損限於女陰者,杜仲配小茴香;

皮膚欣熱剌癢者,浮萍配生石膏;

癢如蟲行者,浮萍配白茅根;

另如一厚一薄的赤芍配川芎,治帶狀皰疹神經痛;

一表一里的柴胡配黃芩,通治皮膚瘙癢;

一陰一陽的熟地配蒼朮,主治掌跖膿皰病;

一寒一熱的黃連配肉桂,治口舌生瘡;

一輕一重的蟬衣配生石膏,治夏季皮炎;

一開一合的菖蒲配何首烏,治圓形斑禿

分過敏源用藥:

解魚毒:蘇葉、陳皮、蒲公英;

解肉毒:雞內金、蒲公英、山楂;

解蟹毒:烏葯;

花粉:薄荷、蟲蛻

煙塵:玄參、射干;

酒毒:葛花、枳具子;

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施治,倘能辨證精確,再結合上述諸法,對於皮膚病來說,是不存在絕症之說的。

來源:網路

【紫雲霜】快速止癢,用於濕疹、痱子、蚊蟲叮咬、嬰兒紅屁股、輕度燒燙傷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郎中 的精彩文章:

它被稱為神仙果,止咳通便一杯茶就行!春天喝最好
反應遲鈍、記憶力差,補腎氣才是關鍵

TAG:武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