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傷寒論》的幾點思考

學習《傷寒論》的幾點思考

文思遇知音,

特約專欄中,

故事說不盡,慢讀細回望。

醫 者

導讀:特約專欄第3期。本文為作者通過對《傷寒論》的幾個條文分析,來引出自己對學習《傷寒論》的幾點思考,認為學習每一個具體條文,應該有三種思路去加以認識,即正向思維,反向思維,雙向思維。正向思維是指:癥狀(或證型)-病機-方劑。反向思維:方劑-病機-癥狀(或證型)。雙向思維即:方劑與癥狀(或證型)雙向思考,相互印證。並給出了自己在臨床中的幾點個人建議,以期對大家有所裨益。

學習《傷寒論》的幾點思考

作者/李權

《傷寒論》第66條云:「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炙厚朴半斤、生薑半斤、半夏四兩、炙甘草二兩、人蔘一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以前讀《傷寒論》時,總是在想如何理解這個條文並轉化為臨床應用呢?總覺得隔著一層紙,似是而非,終於在今天,有了好的答案,拿來與人分享。首先,你想啊,在臨床的時候你怎麼可能遇到一個人運用過汗法,而且又恰好會出現腹部脹滿不適的症見呢?同樣,即使是恰好有了這樣一個病人,你又怎麼確定一定用這個處方呢?因為如果患者陽明腸燥,大腹也可能出現腹滿症呢?所以死背這些條文也是看不了病的。那麼這個條文需要怎麼樣理解轉化呢?我想,仲景只是想通過這寥寥數語去告訴後世醫者其中的病機,而非是按圖索驥。第66條所述為一個平素脾氣虛弱的人,經過汗法(當然也可能是微下法),其脾氣又傷,導致脾運不及,水濕阻滯中焦,濕邪又阻滯氣機,導致氣滯證,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癥狀。在處方時,則用炙厚朴、半夏、生薑(大劑量)以行氣化濕以除滿,用少量的人參與炙甘草以健脾益氣助運化,尤不可過用甘葯以助濕也,而應該以除滿為主要任務。由此可知,學習仲景的條文不能停留在癥狀的對應上,而應該以病機測方,以方測證,方證相印,才是融會貫通之法。再看下面第102條小建中湯證,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其中以膠飴糖用至一升為君葯,此條實為患者因平素體弱,能量儲備不足,感冒未愈,卻胃口不佳,餓壞了肚子,結果患者心慌、煩躁、甚至出冷汗,頭目暈眩、手足蠕動,以上這些都是低血糖早期的典型癥狀。再看看下一條,桂枝人蔘湯方。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蔘湯主之。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白朮三兩、人蔘三兩、乾薑三兩,從方子來看,這不就是理中桂枝湯么?怎麼可以治療協熱下利呢?實為仲景想提醒大家此證當與葛根黃芩黃連湯加以鑒別,用心良苦也。如果我們只是拘於字面的意思而不管病機的問題,豈不是會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嗎?所以,由此說明:學習《傷寒論》條文不是按圖索驥,而是去揣摩仲景只是想要通過簡短的不連貫的癥狀描述去闡述一個病機,然後用某一個方劑去解決問題啊。這樣通達知曉了,才可以轉化為臨床實用,因為臨床就是通過辨識病機,然後去對應方劑,加以處方的。

至於去學習每一個具體條文,應該有三種思路去加以認識,即正向思維,反向思維,雙向思維。正向思維是指:癥狀(或證型)-病機-方劑。反向思維:方劑-病機-癥狀(或證型)。雙向思維即:方劑與癥狀(或證型)雙向思考,相互印證。

另外,在臨床中有以下四點個人的建議:1.辨證論治的證應該為主證,在每個階段抓住主證,各個擊破,不能貪多而使得處方龐雜,反而失去對主要矛盾的解決;2.診斷時,癥狀鑒別明確化是辨證的關鍵一步;3.通過繁雜的癥狀去連貫病機是需要修鍊的;4.葯不求多,方亦不求多,務必精當,不求偏葯、怪葯,走坦途即可。

2018年4月4日星期三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作者簡介

中醫執業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版權聲明:

轉載請聯繫作者

點贊請盡情放開

留言請無所畏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者紅景 的精彩文章:

笑傲中醫入江湖
血府逐瘀怪症出

TAG:醫者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