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五年長跑為我帶來了什麼

2018:五年長跑為我帶來了什麼

演講:人語喧

講稿整理:人語喧、小冷

按:本文為2018年3月27日演講內容回憶版,部分內容有修改補充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2018:五年長跑為我帶來什麼》。

眾所周知,我在跑圈裡被人稱作「赤腳小仙」,喜歡神出鬼沒,很多群里都看得見打卡、發言瞎鬧騰,卻見不到本尊。以至於在看到我的照片確認之前,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認為我是一個跑步十幾年的老頑童。

其實,我比在座的各位也才稍長几歲。我是2017屆的生科系畢業生,從大一開始算起,跑步時間不過四年半,省作五年。當然,我今天演講,還是會將大學四年和大學後的半年多的經歷略略分開。

五年時間,我的總跑量約一萬公里(第一年1500,第二年2500,第三年3000,第四年3300),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全馬最好成績達到了255,赤腳達到310,對馬拉松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成績在業餘選手中已經算很快的。

今時今日:一切盡在不言中

圖1.2017高百接力賽

堅持幾年跑步,取得一點可圈可點的成績這倒不算什麼,跑圈裡常常可以聽見類似的勵志故事。但又和大家見到的那樣,我有幸認識了許多跑圈大咖,被拉進他們的精英團隊並肩作戰,還碰巧被稱作「資深跑者」,受邀參加去年經視節目《聽見漢馬》全程解說2017漢馬。

當然這幾年不全在跑步,大家熟知,我也比較熱衷於公益。截止到目前,我的無償獻血次數已達72次(大學期間55次),積攢了滿滿十本獻血證。身體的康健為我帶來了足夠的「自信」,作為一個生科人,貫徹健康及分享健康幫助他人的理念是我樂於做的。有人也許覺得獻血和跑步有衝突,特別是競速選手,想要有所提升,必須無比珍惜自己的血液。

我倒不是不珍惜自己的血液。從本質上,我是為了健康,但也不是不想提升速度,跑者進入一個階段後必然會面對的。但是,這二者我從來不把它們對立起來。

大學期間,可能有人覺得我是為了學分,為了榮譽,實際並非如此。我沒有拿這些換過任何東西,我也不需要用它們換取榮譽。學校里優秀畢業生、優秀實習生、讀者之星、風華一等獎學金等等榮譽,這些我都靠當實力拿到了,我不是不動聲色地做,我會發動身邊的朋友一起做。

有人覺得,不就是參加無償獻血嗎?針扎進去,拔出來,發一個說說換一堆贊而已。我要說,並不是。大家知道我當時的時間成本是多少嗎?之所以我能夠獻那麼多次,是因為後來選擇了一種叫做「成分獻血」的獻血方式,而整個武漢市,只有兩個血液中心可以採集成分血。我每次都得趕單程接近兩個小時的路,去血液中心,一個來回,最少是六個小時。這樣的來回,我經歷了五十五次。大家更不知道的是,為了保證自己績點足夠高,上課表現足夠好,我每周要學習六十多節課,連周末都不放過。

畢業之後,我依然是一個雷打不動的無償獻血者。

像姜老師宣傳的那樣,我還有很多別的身份,比如550書店股東、武漢赤腳群發起人、獨立沙龍策劃人等。

如果和我有私交,你們甚至會看到,我喜歡為自己的各種興趣愛好付出時間,比如說每天做飯,做家務,時不時溜出去當志願者、辦沙龍,折騰個沒完沒了。

可能從任何一個角度,你們都會覺得,我看看就行了,做不到做不到……讓你們覺得遙不可及,而這並不是我想表達的。

恍如昨日:沒有一種人生一帆風順

圖2.2015衡水馬拉松

我現在可以很輕鬆淡然地告訴大家自己做了多少事,經歷了什麼故事。也許有人會認定,你是學霸,所以學習好,你身體很強壯,所以可以不停獻血,你是運動超人,所以可以跑一萬公里,全馬破三,你有很多朋友有關係,所以你可以被邀請當嘉賓……

我也想說,如果真的如此,我會偷著樂,不會有今天的分享。

現在大家在PPT上看到的是我兩年前剛開始跑馬的樣子,說是剛開始,實際已經是第六個全馬:在後程賽道上有氣無力地叉腰「散步」,雙膝帶著傷痛,此時體能已經接近極限,有點恍惚——和大家印象中我一騎絕塵的樣子截然不同。

這場比賽我的成績大約是435。

你會有滿肚子疑問,為什麼我只跑了這個成績?為什麼會跑不動?為什麼會受傷?我想回答的是,這就是我當時的水平。當時的我,連跑進四個半小時都無比艱難,甚至連破四,都是遙不可及的夢。在賽道上,往往只有掙扎才是真實寫照。

你說兩年前你是那個樣子,那麼再往前又該是什麼樣子?

往回吶,又到了老生常談的時間。

現在的朋友,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可能是個有極高天賦的選手或是什麼專業隊退役跑者,然而知道真相也許會讓你大跌眼鏡。

時間倒退回2013年,我讀大一。這時候無論如何你都無法把我從人群中很迅速地找出來,因為那時的我瘦弱不起眼,在同學中常被笑作「菜雞」。這是因為高三的一場大病,我的身體和精神皆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但我屬於骨子裡十分要強的那類人,因為心存不甘,我放棄了心愛的化學和物理,毅然選擇了自己全然不懂、考試靠蒙的生物學作為專業。帶著殊死一搏的意識進入異鄉大學就讀,進行睡地板埋頭乾的學習模式,開始我專屬的有著嚴苛自律的刻板生活。

直到有一天,一個學長對我說,你這樣下去,撐不到第四年就會徹底垮掉,開始鍛煉吧。表面上我是不服的,但健康問題的確也讓我心裡發怵,我不得不在自己的日程里加入跑步。雖然也是因為當時學校有「三早」的要求,許多學生和我一樣厭惡制度化的「三早」,但後面我會用行動告訴你,這有多麼重要。

我的起步很高嗎?並非如此。當時的自己,只能跑兩三公里,每次都氣喘吁吁。兩公里十五分鐘,在多數女生眼裡都不值一提,而這,就是我起點的水平。

從金秋跑進寒冬,接近考試季時,周圍的同學就不再跑了。那時候跑步還不像今天這樣流行,跑道上始終冷清,想跑步,如果沒有伴,就註定只能一個人跑。

沒錯,我仍然選擇了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嗎?當時我沒有多想……

大家從我的描述中或多或少會發現,我比較倔,不服輸,明確了自己的目標(當然不是說要取得多少成績)後,會不顧一切地投入。

時間回到兩年前。在照片上,是我15年11月杭馬雨戰的場景,任誰都看得出來很業餘。但是你仔細看,我當時嘴裡叼著一個東西,那是杭馬的獎牌。

不得不說那年的杭馬給我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提前發放獎牌!作為一個跑者來說,跑馬最值得紀念的物件,那肯定是獎牌了!當時我也是這麼想,可我後來改變了想法,而改變想法的契機,或許就來自這裡,這是後話。

杭馬提前發了獎牌,這對一個跑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我很憤慨。恰逢天氣預報說杭馬當天要下雨,在客棧時我就悻悻地揣度,這恐怕沒人會跑了。後來才驚訝的知道,竟有98%的參賽率。

那天我出發的很早,經過了強烈的思想鬥爭,還是選擇去跑。不過我又增添了一個疑問:獎牌都提前發了,那我該如何證明自己真的跑了?於是我把沉甸甸的獎牌塞進腰包,在四十公里的地方掏出來掛在脖子上叼著。那時我雖然因為失溫和體力透支不停地顫抖,卻張開雙臂踩著水跑,像個勝利者。

那時的我,依然是個弱雞,卻已經擁有「超凡跑者」的稱號。

作為悅跑圈跑者等級里最高的那一級,超凡的條件是怎樣的?除了硬性規定「總跑量達到1000公里」還有「全馬成績330以內,或跑十個全馬,其中有一次達到430」。多數人看到現在的我,只會往前面一種情況考慮。

而我的超凡,來自後者。

獨自奮戰:跑步的孤獨,只有跑了才知道

圖3.2015杭州馬拉松

前面有提到,我經常在跑團群里露臉,卻少有人見到真身。不僅是這個跑團,武漢其他跑團的成員也鮮有和我一起跑過的,但是大家大都知道有我這麼一個人。在去年後官湖半程的賽道上還出現過這樣一幕:沿途二十多公里不斷有跑友認出我和我打招呼,「你是人語喧吧」「語喧加油」。我基本上很難認出來對方是誰,只能不斷揮手回應這些陌生又熟悉的聲音。

但這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和別人一起鍛煉切磋。

學校很偏,實習公司很偏,後來雖然搬家了又因為事務繁多,又沒人能夠約著跑……可以說,我這五年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跑的,不論是練習還是比賽。

我的照片里幾乎都是一個人邁進。長期的鍛煉讓我的呼吸很均勻,這不僅僅是因為「波動的呼吸是成績的大敵」,更重要的是,雖然我有時會跑得很痛苦,露出缺氧的表情,但我只會暗暗穩住心態,打上某個節奏,無視所有旁人,只專註於自己。

你問我猶豫過嗎?退縮過嗎?當然有過。我在衝線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掃視觀眾——一般在那短暫的幾秒鐘里人的視野會變得異常清晰,時感也會拉長,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的臉緩緩地在眼底划過,使我陷入恍惚,祈求著某張熟悉的臉出現和我說一句:「辛苦了」。

然而這種場景沒有出現過。

前面沒有,後面也沒有。

我只能繼續堅持。

堅持跑步,很痛苦,一個人堅持跑步,更痛苦。我十分羨慕在座的各位學弟學妹,剛開始跑步時就找到了一個非常棒的團隊,可以相互扶持,互相激勵,為彼此打氣加油。和曾經的我相比,你們真的非常幸運。

苦練無言:沒有在操場流過淚不算完整的跑者人生

圖5.雨戰刷百圈

當然,僅僅只靠靠孤獨者的自我感動是沒法提升成績的。

我一度以為自己到此為止了,400?330?隨便設個限得過且過沒什麼不好,為什麼要跑得更快呢?

在操場刷百圈,我試了三次。第一次,酷暑,接近六個小時;第二次,雨戰,挺進四小時;第三次,赤腳,跑出三小時十分。

我在學校里做了一年半勤工儉學,守教學樓。這份工作,我可以不受寢室門禁時間限制,在多個夜晚,我都在熟悉的操場認真的刷圈,偶爾會有同樣不安分的學生在操場邊慢跑,但只有我在專註黑練。

沒有觀眾,沒有攝影師,沒有起終點,只能憑想像練習找感覺。長距離,速度跑……日常的跑量從三公里到五公里,再增添到十公里,多的時候,一天要跑三四十公里。

這會讓人很痛苦,一是跑量增大會消耗時間,二是總感覺速度提升遙遙無期,放棄也好放羊也好,都很簡單,我卻選擇了繼續跑。馬拉松有這樣的魅力,當你突破這個門檻後,剛開始會很激動,很興奮,後來如果不跑就會懷疑自己,不知不覺變成所謂的嚴肅跑者。可能也是因為吞下了操場上流過的淚,我的跑步成績飛速提升,始料未及地變成了別人口中的大神。

我每次都這樣說,沒有沒有,我只是個跑步愛好者。

持續行動:儘管如此我還是過程型

圖6.跑者沙龍演講中

推薦一本書,Scalers寫的《刻意學習》,大家也許不知道這本書,但多少應該聽過「一萬小時定律」。

即,當你在某個行業某個領域專註付出一萬小時,你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大牛。如果是放在工作中,每天八小時每月25天計算,四年多一點,你就可以在那個領域裡指點江山。

我們先不往那麼遠的地方空談。

為大家算一筆賬,我從初跑到現在,跑了有一萬多公里,按每小時10公里的平均速度計算,我才跑了多少小時?1000小時而已。

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在我尚且有接近兩年的跑量積累的情況下,首馬僅跑出518的成績,不過當年就通過不斷練習,帶傷跑到354,刷新成績84分鐘。次年,也就是2016年,我又跑到317,刷新37分鐘,再到2017年,又往前挪了22分鐘……

掐頭去尾的兩年多,我的成績幾乎提高一倍,刷新了140分鐘!

就算我奔跑的每一步都能夠稱得上專註,那和一萬小時定律相比……我還差九千小時。但大家已經可以看的到很多很多我在跑步成績上「超乎常人」的地方了。誰還記得,在第一個小時,第十個小時,第一百個小時時,那個兩三公里都吃不住的菜雞呢?

再比如,我原來對生物一竅不通,進入大學拚命死磕,後來被人稱作學霸,理論實驗課外知識樣樣拿得出手……

簡單地總結為「堅持」,那距離理解就差得遠了。

再談一談《刻意學習》說了什麼。

你們在這場分享會上看到的是什麼?是一種結果的展示。而捫心自問,你們想在這裡得到的確是產生這種結果的方法,好奇心和趨利意識一定會讓人有探求到底的衝動。我們看到,或者說我出了學校看到,社會上有各種名目的「速成班」,人們始終處在躁動中,為了輕易達到別人努力的結果花上重金尋找終南捷徑。

Scalers說道,過程型能力就是你在事件發生時對演進過程的掌控能力,結果型能力就是呈現出某種結果的能力。你可以說,積累了過程不一定有結果,因為這是講概率的。的確,世界上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站在這裡不就是說明,足夠的積累能夠大概率地改變人的軌跡——哪怕原來只是個菜雞。

只有你參與其中,樂在其中,有所投入,持續行動,不需要思考未來會如何,不遠的將來某種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結果就會呈現在你眼前。

仔細思考,你該不該把「堅持」換一種方式銘記於心?比如說,成為一個具有過程型能力的人。

思維提升:馬拉松是看得見別人的跑道

圖7.2017《聽見漢馬》

可不就是嗎?過程的積累會引起結果的變化,而結果又往往是多方向多層次的。等等,總結的來說,我認為的最深刻的變化,並非成績,而是心境。

在這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人,體會到了幾萬人一起奔跑的感覺,這讓我從黑練刷圈的孤獨中豁然開朗,原來有那麼多人和我一樣!

陌生人們,通過跑步這一共同興趣,得以從樊籠中掙脫,看到更廣闊的天空。可能剛開始,獎牌和照片才是我的心頭好,掛上一牆獎牌,滿滿的是驕傲。

後來,我認識了很多朋友,獎牌變得不再重要。別人眼中值得紀念的牌牌被我一塊一塊送出去,有些不曾接觸跑步的朋友因此開始跑步,熱愛跑步的朋友更加理解我的跑步熱情。啊哈,就和我對書籍的觀點一樣,執迷於佔有反而不會有快樂。

我開始關注其他人,參加急救培訓,當賽道急救跑者,或者當賽道外的志願者,當兔子,再或者,轉換了視角,參與賽事服務,觀察更高視野下馬拉松人的生態。

朋友多了,路子寬了,很多想法就有了實現的基礎。

跑者沙龍辦起來了,朋友說這是有我的風格的活動。

被電台邀請了,朋友說講得不錯。於是有了今年的再約。

陌生人變成了朋友,讓我更有動力。

童話詩人:寄語未來

今天的分享進入尾聲了,在此,我想用一種充滿詩意的方式結束,和大家分享舒婷寫給顧城的詩:《童話詩人》,

「你的眼睛省略過

病樹、頹牆

銹崩的鐵柵

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

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

向沒有被污染的遠方

出發」

希望學弟學妹們在追尋夢想的路上,不管是跑步也好,學習也好,唱歌跳舞也好,都能夠把自己置於足夠高的位置,將那些病頹的風景忽略掉,專註於遠方和腳下的路。越簡單越好,當你聽到那個呼喚你的信號的時候,不要猶豫,直接出發。

「心也許很小很小,世界卻很大很大

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

謝謝大家!

沒有什麼經驗,隨便講點寫點,嘮嗑加微信:

愛搞事,更愛放鴿子,我是人語喧,我想我應該叫李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語喧 的精彩文章:

TAG:人語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