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兩國交戰必攻城門,那麼當敵人進攻的時候為何不把城門堵死?

古代兩國交戰必攻城門,那麼當敵人進攻的時候為何不把城門堵死?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

中國古代的郡縣、州府之地大都坐落在各個城池之中,為了維護統治,城池一般都會不斷加固,城池一般會根據等級來決定規模的大小和各種設施建築,通常府城都有8門,縣城開4門。分別置於東、西、南、北四方,每門會配有士兵把守,供人們出入。

古代中國最早的城池,大都由土築,所謂土築也就是說在築牆的時候,用兩個木板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是用木柱來頂住,隨後往兩個木板之間填土,用杵築夯實,最後拆去木板和木柱,城牆就製作完畢了。

明朝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逐漸的包磚,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時間,城牆基本都是一副光禿禿的樣子,而非電視劇里演的那麼氣魄。

在古代頻繁戰爭的情況下,攻城成了戰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城池最弱的地方就是城門,因為進出城池必須經過城門,打仗的時候,城門一破,這個城,基本就意味著失守了,那麼當敵人進攻的時候為何不把城門堵死?

原因一:有恃無恐,留有後手

城門往往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守城方大都有恃無恐,他們會在建城的時候就建設了有瓮城,瓮城是用來瓮中之鱉的地方,瓮城的城門口是不和主城門在一條直線上的,往往都會呈90°的彎折,這就是為了減少敵人攻入城門的時間,而且瓮城上往往會埋伏士兵,對攻入城門的敵人進行射殺殲滅。

原因二:得給自己留個後路

在攻城階段,攻城方很少會四門齊下,否則會激怒守軍破釜沉舟,絕境死戰,而且城池中需要各種補給,要把四個城門都堵死了,城中的補給基本也就完蛋了,古代因為守城幾十年的事情時有發生,往往熬到最後都是先吃戰馬,再易子而食,再吃老婆,(古代女性地位低,在這種情況下人吃人的事情真的史不絕書)

原因三:攻城方為了自己的長遠

攻城方在久攻不下的時候,這座城市往往都是戰略位置很重要的,如果逼得太狠,守軍把城門堵死破壞掉,那麼等自己攻下成池後,很難配合援軍作戰,戰略位置也會大打折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矢志卜漁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口密度遠大於中國,為啥好多都是獨棟小樓?原因很簡單

TAG:矢志卜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