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討好型人格」我想到的種種

關於「討好型人格」我想到的種種

GIF

《關於「討好型人格」我想到的種種》

by Kevin

每次聽到一些新詞總會和自己比較一下看套不套的上,就像每次聽完新流行的歌總會問自己接不接受的了一樣。我不知道這在心理學中叫什麼現象,但在我身上是真切存在的。所以我今天想要說的是《奇葩大會》中蔣方舟所說的「討好型人格」,在聽過這詞兒和講解之後我覺得這詞有那麼一點值得思考的意思,所以寫成隨筆繼而更新一下奄奄一息的公眾號。

蔣方舟於《奇葩大會》第二季

在她對這個詞與自己所匹配之前,首先做了一個鋪墊。整個鋪墊就是強調了與其他普通孩子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她是天才作家。因此她所形成的這種人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從小的這種矚目光環。

沒錯,至少在我看來,她之所以在引出「討好型人格」一詞前所鋪墊出種種背景,無非就是想強調這人格是「富貴病」,不是你想有就有的。我們先不提她接下來老套的怎樣克服這一「畸形人格」的過程,單從擁有這一特殊人格,她就已經做到今天她來的目的:她是特殊人類。可能看完這一段很多人都會被她的講述所感動,可我本能的是因為自己的「什麼事都想沾一邊」這一習性,很自然的想了想我自己,最後發現這並不是什麼「特殊人類」才有的特質,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少都存在著,而我們自身卻不自知。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要強調蔣方舟的觀點和我的觀點有多少相悖,而是覺得「討好型人格」這詞真的很有趣。

「討好型人格」成年後的漫畫縮影

大概是在我上小學的年紀,父親就時刻提醒著我:做人做事「多看少說」。我一直很認同父親這句話,並將這句話作為家訓一直提醒鞭策著自己。起初,我並不覺得這句話在我父親和我心裡有何種理解上的不同,直到發生了幾件事。

我喜歡打球,但因為身高的原因在球場上經常遭受冷眼和排擠,這就無法避免的有了一些小衝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忍不住第一個動手那個,因為過於在意對方的言語和行為,導致每次的「摩擦」過後,我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總是對的。於是每次我興緻勃勃地回家將自己的「光榮歷史」添油加醋地講給父親聽時,總會不由得將語調調高,希望在他那裡可以得到一點安慰或是肯定。但很顯然,作為一個父親,聽到兒子說這種事後,第一反應絕對是責備。他會說你為什麼不能忍讓,遇到這種事你就應該忍,實在不行就躲一邊不要玩不就避免了衝突嗎?

他每次都是這套說辭,幾次過後只是加了「你多久才會長大」作為自己的無奈表達。我以為我沒有強調出我是因為身高受到侮辱後自尊受到強烈打擊才選擇不忍而大打出手的,於是我便義正嚴辭地將這種想法告訴了父親,可父親依然重複著之前的說辭。記得有次我腦子一熱問了這樣的問題:那如果有人在你臉上吐了一口痰你還會忍嗎?我以為在我說完這句話等來的會是不同的答案,因為在我看來這句話算是全世界的人聽過都會回答「No!」的問題,但父親依然不緊不慢地回答「會」。那時我才認識到父親在「多看少說」的問題上與我的觀點是有根本不同的,但是我只是認識到這個層面而已,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個性」而「違背」父親這一教誨。

於是日復一日,當我在生活中通過一些事發現父親其實是不願惹事而並非「懦弱」時,我也漸漸接受了父親的教導,將自己所謂「要強」的個性鎖了起來,也覺得自己這樣既不讓父母擔心又不帶稜角的安靜生活的「討好」其實也很好。

但是當你進入大學,用著看似成熟的理所應當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係後,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你所維持的關係其實都是用「討好」或是「吹捧」建築的。在我看過這期奇葩大會後,忽然就明白了為什麼在大學你會覺得很孤獨,就是你在人生中最需要建立所謂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年齡中,特別想用自己淺薄的經驗證明自己,於是總結理解一些家庭中或是自己的處理問題和人際關係的方式,用極其片面的但看似「友好」的方式接受它,運用它。其實你心裡一直有一塊地方不願觸碰,或者說不願接受,那就是之前你擁有的友誼或是其他的關係,都存在著爭吵拌嘴,其實正是爭吵爭論才能解決兩個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隔閡,從而使這段關係顯得更加珍貴,至少是「真實」。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稜角變少的同時你也少了一些真正牢固的感情,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共鳴,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我覺得這就是「討好型人格」有趣的地方,心理學家之所以將這些「人格」種類越分越多,就是在提醒每一個人,將某一種人格特質做到極端,其實都是畸形的,如何把握「討好」的度,如何在正確的時間選擇是否「討好」,我覺得這是我一生都要摸索學習的。

今日「鴿」者

責編 / Kevin

圖片 / 焦蛋哥哥

音樂 / 應嘉俐《那又如何》

圖片來源 / 《奇葩大會》第二季、百度圖片

「我只有對她才是討好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你說UTalk 的精彩文章:

TAG:你說U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