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頻版、動畫版《道德經》,值得被帶在身邊常常翻閱研讀

音頻版、動畫版《道德經》,值得被帶在身邊常常翻閱研讀

GIF

?111開

《道德經》

道德經

 六經朗讀

新韻傳音 

00:00/58:02

老子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也是道家的鼻祖,他的著作《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卻影響了千年。《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動畫版《道德經》,由蔡志忠漫畫改作,以《道德經》為基礎進行創作。

老子的十大經典洞見

1、若水觀

老子認為水乃生命之源,萬物無水不生。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就像大道,世間所有的植物、動物,一切有生物質,都離不開水的養育。大道在無聲無息地運轉,貫穿於天地宇宙萬物之間,人生存在其中不知不覺,但是片刻也離不開它。

《道德經》第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後來,老子又提出「上善若水」「濁而靜之徐清」,無論塵土,還是沙石,在水中都會慢慢沉澱,而水還會仍然保持它的清澈。我們的德性也要這樣,所以說,最好的善良和德性就像水一樣。

2、守弱觀

當今社會,人人都極力以強者的姿態生存於世。個人都想爭做強者,企業都想躋身世界百強之列,國家都希望成為在軍事、經濟、文化、政治等領域上無人能敵的強國。可老子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我們要守弱,不要顯露剛強。

老子說,柔勝剛,弱勝強。堅硬的東西容易壞,而柔軟的東西卻容易生存。如美玉堅硬、冰冷,雖然光滑、無瑕讓人愛不釋手,但是如果一旦失手,則美玉必碎無疑,因為它太過堅硬。初生柳枝,柔軟、細嫩,想折斷它,很不容易,但是到了葉子落盡,乾枯、堅硬之時,只要稍稍用力,就可把枝條折斷。這就是弱勝強的道理。

3、不爭觀

在這個劇變的時代,市場競爭無比激烈,人們更加迫切要成功,避免被市場淘汰,就連已經做到頂級團隊的馬雲也都時刻警惕這一點,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但是老子卻告訴我們,爭來爭去到最後可能會是一場空,而且我們還會陷入到競爭的惡性循環中。

浮躁的社會,人們爭吃、爭喝、爭愛、爭寵、爭名利、爭權勢……唯恐落後於他人。有些素質低下者甚至為了目的,不擇手段。《道德經》第三章說:「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老子認為名、利、欲是亂世之源,我們應該加以剔除或削弱。不去參與無謂的爭鬥,進而去除無邊的煩惱,回歸清靜和無為。在精神上充實固有之內德,返璞歸真,不斷提升生命之意義。

4、生死觀

老子認為,有生就有死,我們接受了生,也必須面對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與死是一對孿生兄弟。我們要積極的面對生,也要從容地對待死。對此,《道德經》中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很好的給我們總結出了問題的答案,即大覺者忘卻生死,不知生死是何物,不受時空、陰陽之局限,與道共存,永生不滅,這才是真正的壽,也正是佛家所說的「無量壽」的真諦。

中國俗語說:人死如燈滅,來時我哭,去時人哭。佛家說: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起點,生死相輔,輪迴轉換。莊子說:不悅生,不厭死。唯靈主義說:靈魂投胎為生,靈魂出竅為死。這些都是智慧之人看待生死的態度。

5、修行觀

在修行上,儒家提倡「在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佛家提倡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老子認為人類的發展遠離了道,所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在修身上,我們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我們修身立命的基本綱領。

老子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明珠,不但可以自照,還可以照人。我們要學會「致虛極,守靜篤」,用道之本心降伏妄念,去除慾念的干擾,內心做到一塵不染,萬緣放下。回歸到心靈的本來面目,將心虛空到極點,使得外欲不內侵。這樣才能在修行方面做到精進,提升。

6、無為觀

儒家講王道,以格物致知為入手,誠意正心為妙用,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人們。法家言法制,講的是嚴刑苛刻的制度約束,以威勢、獎懲為促進手段,尤其以刑罰為重心。而老子卻獨闢蹊徑,認為無為自然的才合乎大道,人為的干預只會讓社會更亂,人為的製造物遠遠比不上天然之物。比如牛馬各有四隻腳,這叫自然。把牛鼻穿上韁繩,把馬頭套上嚼子,這叫做人為。很多社會的不良事件、動亂和災禍都是人為所致。

老子說,人的仁愛是有限的,當人們需要用仁愛來互相救助時,這世界便已不好。相對於人的仁愛,大自然的愛是無限的,就像江湖中的水一樣。人如果效法自然的話,就必須首先知道自己的「博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遵從並相忘於自然,如同魚兒雖生活於水中,但卻忘記水的存在一樣去生活,一切順其自然,大道自然而成。

7、道德觀

老子在《道德經》中開宗明義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認為,無論人類如何發展,道德是永恆的。道德蘊含於道中,不生不滅,無形無相,但我們卻能感受到它,在某些心動時刻,通過心領神會,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

不過在老子的認知里,道與德是分開的。道是體,德是用。道是先天,德是後天。道德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本不可分,只是為了便於理解,老子才把道德分開來揭示和解釋的。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老子的道德主張無私、至仁、大義、至謙。

無私——?就像日月之光,人人皆可沐浴,享受,人人皆可仰賴,絕不分別對待。

至仁——就是好生之德,就是天道,對萬物沒有親疏之分,沒有喜悅與憎恨之別,卻能與其同體相通。

大義——是指一種適合於道的正常運行法則,是平等中和的,義者,宜也。做人不要只顧小義,要保存大義,精心護之,這樣才能接近天道。

至謙——水接近於道德,而且水是至謙的,它滋養萬物,卻在最低處。江海之所以成為百川溪流的匯聚地,是因為它處在下游,具有謙下不爭之德。

8、宇宙觀

我們生活在宇宙時空中,卻很少去探索宇宙的來龍去脈,去追問宇宙的本源和奧妙。老子在幾千年前,就探討了宇宙。《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宇宙之間有一樣東西,渾然長成,在未有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此物無形無象,不生不滅,是天地萬物的源頭。天地壞而此體不壞,人身死而此性長存。

老子指出天地宇宙由道所化,道是一,一生二,二就是陰陽,陰陽透過五行,化育天、地、人三傑,然後這三傑再共生萬物。所以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至此,混沌變清晰,萬物開始生生不息的延續。

9、人生觀

老子在經過人世間的洗鍊、自然的體察和當時的社會動蕩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看到了人性的弱點和能動所在,即四時消長,日月盈虧,對待人生我們要損有餘而補不足。世人應效法天之道,功成身退,以保天德。做人不要鋒芒太露,多收斂,做到大智若愚。最重要的是要照看我們的本心,不被外物所遮擋、蒙蔽。

老子提醒我們,太多的人、事、物讓我們的眼睛、耳朵、嘴巴忙不迭休,太多的慾望通過我們的感官,主宰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本心受蒙蔽,看不清人生的意義,以至於整日停留於表面的事物。所謂「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聾」,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但人的慾望卻無窮。過分的追求、慾望如果不能節制,其結果不僅不能感到滿足或舒適,反而會適得其反,感到人生充滿痛苦、煩惱,最終喪失自我,迷失方向。

10、超哲學觀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當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時候,必定會喜歡美而厭惡丑,趨向善而逃避惡,於是競爭產生,詐偽興起,那樣的話,反而不美了、不善了。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是超哲學的,因為他跳出了二元對立的怪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一的世界。

老子認為,在某一時空或社會背景的作用下,人們將事物表象的大與小、多與少、快與慢、動與靜、高與低、美與丑、剛與柔、好與壞、親與疏、窮與富、先進與落後、歡樂與悲傷等區分開來,產生了許多相對的概念,然後進行比較,定義,彼此各執一詞,互覺有理。其實這些都是相對的,我們都在相對的圈子裡轉著,認識著,都沒有跳出來看問題,沒有超越相對。

老子認為道的本體是渾然至美,至仁至善,世間的一切本無所謂美醜、善惡,我們應該整體對待,而不是加以分解,使之產生對立。沒有永遠的善,也沒有永遠的惡,因為好與壞,善與惡,本身就處在相對的概念之中,時刻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改變和演化。我們一旦把事物對立,有了分別心,人的私心就會作祟,結果就會讓我們遠離「道」,遠離超越時空的存在之本體。

以上老子的十大經典哲理洞見,每一個都顯得彌足珍貴,學會一個即可受用多年。(以上內容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袋 的精彩文章:

今年春夏最流行,波點元素身上衣,成為自信滿滿的自己
醫生:春捂並非穿越多越好,怎麼捂才科學又健康

TAG:成長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