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茫茫人海,遇見即是緣分

茫茫人海,遇見即是緣分

Arne

 Grace

Haruka Nakamura 

00:00/03:37

前些天朋友小A像我吐糟,說他朋友越來越少,交心的更少。接著他又說,這世界好像真心換真心,挺難的。當時笑了笑,沒有作解答,也不知從何去解答。

回來後細細想起《無量壽經》里說:人於浮世,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也許可以解釋給朋友,但想想太過本質。

睡覺前時候打開喜馬拉雅,關注的主播剛更新了節目,標題是(為什麼你的朋友不聲不響的離開了你的朋友圈),隨即點了進去,主播描述的大概意思是:人與人會因為很多事情走在一起,也會因為很多事情走散,朋友的離開,也許是你沒有跟上他的腳步,也許他沒跟上你的腳步,即使是陪你走過一段路程的人,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這段描寫與友人的關係,以另一種方式闡述著,清清淡淡。更貼切當下的小A.

想起了少年時,父親曾經給我說過一段話,朋友會在你最輝煌的時候聚之而來,也會在你最落魄的時候隨之而散。年少時不懂這其中的含義,更無法理解。

前年,父親的部隊組織老兵相聚,父親八零年入伍,未能參加七九年中國西南邊境戰爭,七九年西南邊境戰爭的事,倒是聽父親講了不少。三十幾未見的戰友,經過歲月的洗禮,千差萬別,但對當下齊聚一堂的情懷,絕對是大旱遇甘霖,雪中求木炭。

人在最美年紀和最好的青春,扛槍,睡戰壕,在當時看來是最艱辛的事,但在日後往往卻是最懷念的,懷念那些人和那些事,每每談起部隊的歲月,父親滿臉的自豪,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我想父親對友誼的理解也會有兩面性,前面是惡後面是善,我也一直認為人也會有兩面性,有善有惡,善和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準則,除去道德的標準和法律的制裁,每個人對善和惡認知是不一樣的,就像小孩爭對與錯,成人只看利與弊。

真正聰明的人,是看懂和品味過生活的艱辛,卻依然熱愛生活和感恩生活。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現在也是親家,我們相識於初中,算下來也快有十一個年頭,在這十一年中,記不清聊過多少話題,彼此分享喜悅和開心,也會吐槽生活的不如意,前些天一個同學的母親生病了,轉發了那條愛心籌,她隨即點開了那條信息,在不認識我同學的情況下慷慨。有些善良,深藏於心。

學生時代到畢業幾年,一路走來相識不少好友,相識於課堂,相識於體育訓練,相識於籃球場,相識於圖書館,相識於工作,每一次的相識都是上天賜予最好禮物。

戀人也好,朋友也罷,能長遠走在一起,和相處在一起,是建立在彼此欣賞對方身上的某種優點。如果是因為功利關係,一段感情和一段友情,都不會太長久,在初心不正的情況下去結識一些人,我相信,生活也會反噬給你。

很喜歡梁實秋先生《送行》里寫於友人的一段話: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也喜歡 《莊子》里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更喜歡,知乎上謀生亦謀愛說過的一段話,認識你愈久,愈覺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處清喜的水澤,幾次想忘於世,總在山窮水盡處又悄然相見,算來即使一種不舍。無論是戀人,還是友人,這都是詮釋著最好的情懷與寫意。

感謝生命中每一個出現的你,茫茫人海,遇見即是緣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席書隨記 的精彩文章:

TAG:席書隨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