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劉黎平:王陽明、曾國藩在子女教育上的不謀而合

劉黎平:王陽明、曾國藩在子女教育上的不謀而合

家書是中國教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家庭書信的形式,根據家中子弟的具體情況,進行語重心長的教育,一方面娓娓道來、親切溫和,一方面旁徵博引、高屋建瓴,既有理論上的高度,又有親情上的溫度,往往比系統的教育理論更加見效。

而在中國古代家書方面,王陽明、曾國藩可謂是兩座高峰,這兩位經歷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體而言,又有區別,那麼他們的家書又有何異同,對現代人有什麼啟發呢?

關於科舉:不必過於看重,讀書做人要緊

王陽明和曾國藩之所以能史上留名,頗有影響,除了他們個人的努力,其實還是得感謝一項古老的制度:科舉制度。他們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博得個人出身。科舉制度在他們那個時代而言,還算是一項比較進步的制度。

王陽明二十歲時第一次參加鄉試,考取舉人。二十二歲時考進士,未中,當時的學術大咖、內閣首輔李東陽對他說:「你這次沒中狀元,不過你寫個狀元賦試試看。」王陽明馬上一揮而就,震驚當場。又過六年,公元1499年,王陽明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第七。

再看看曾國藩的功名路。曾國藩小時候是個笨小孩,據說記性奇差,相傳有天夜讀,把一段文章反覆讀了若干遍,還是記不住,連躲在暗處的小偷都忍不住了,說:「連我都記住了,怎麼你還沒記住呢。」

這個傳說並不靠譜,但是也說明曾同學年少時記憶力不太靈光。雖說曾國藩記憶力不突出,但他在功名路上也算是一帆風順,一路考取秀才、舉人,二十七歲考取進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當時比王陽明還早一歲。

王同學和曾同學對科舉的態度又如何呢?王同學很小的時候似乎就有先見之明,當他還是十多歲的小朋友時,就對老師說:「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當年第一次會試不中,王爸爸鼓勵他再接再厲,他卻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在王陽明的家書里,也表達了這種思想,他的《寄正憲男手墨》這樣寄望於兒子,「科第之事,吾豈敢必於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

這時候的王陽明也是一位爸爸了,當時是1527年,王陽明在率師出征的路上,兒子託付給親戚,他對於兒子的期望倒不在科舉功名上,在信中,王陽明認為,讀書考取舉人進士,並非他對兒子的期望,只要兒子能夠立志向上,他就覺得很高興了。

同樣,曾國藩對於弟弟和兒子的期待,也不在考試中進士上。在1842年,曾國藩尚為京官,在正月十八他寫給弟弟們的信中,認為弟弟們只要能夠「發憤自立」,即使沒有在科考場上得志,但也能成為他曾大哥的幫手,「雖不得科名,亦是男的大幫手」。

老曾甚至舉例說老家湘鄉有哪些大賢大儒,並無功名,但照樣怡然自樂,鄉里聞名。既然不以功名為念,那麼老曾對於弟弟和子孫的期許是什麼呢?在1856年(咸豐六年)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里這樣說:「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說得很清楚,就是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二人的家書一對比,他們對於子弟的要求很明確: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考不考功名倒在其次。

關於修養:為人切忌一個「傲」字

「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歷來信奉的做人原則,說到底就是做人不能傲,王陽明和曾國藩的家書里都提到這一點,而且都把「傲」作為重點防範對象而來告誡子弟。

王陽明的《書正憲扇》有這麼一段:「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當今人品德上的缺陷,主要就是「傲」,很多不良行為和罪惡都是因為傲慢產生的。

因為傲慢,就會自以為是,不肯低下身姿。如果作為兒女傲慢,就不能盡孝;如果作為弟妹傲慢,就不能很好地和兄長姐姐相處。王陽明對於「傲」的危害,羅列得很詳細,同時也認識得很深刻。分析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後,王陽明又諄諄教誨:「汝曹為學,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你們想要學習進步,必須要除掉「傲」這個病根。

無獨有偶,曾國藩對於「傲」也是極為警惕的,在道光二十四年寫給弟弟們的信中,他語重心長地說:「吾人為學,最要虛心。」曾國藩見過一些頗有才華卻不得志者,原因何在?就在於傲慢蒙蔽了他們的眼光,阻礙了他們的進步。

曾國藩親眼看到這些人的傲慢姿態,自己文章「實亦無過人之處」,但是卻心高氣傲,鄉試的時候罵鄉試題目一竅不通,會試的時候罵會試題目一竅不通,罵了同學罵考官,一路罵下去,「見鄉墨則罵鄉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因為傲慢,不肯謙虛求學,最後把自己的前途也罵完了,「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因此曾國藩在咸豐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寫給弟弟們的信中,總結了這麼一句話:「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這是傳自他的祖父星岡公,他曾對曾國藩說:「爾若不傲,便好全了。」

可見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把謙虛戒傲列為品格修養的頭等大事,只要不傲慢,其他良好品格就會隨之而來。不傲是做人的基礎。

關於人生始發點:最重要的是立志

王陽明從小就重立志,他小時候聽說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拉俘虜,就痛下決心立志,一定學好兵法,強國強兵,因此,他的志向就不在科舉上。後來王陽明能率兵平定寧王的內亂,和他早年立志學兵法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他在《示弟立志說》就提到:「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學習一事,首要在於立志。如果沒有立志,就如同種莊稼,沒有先培植好植物的根,卻徒然進行灌溉,再怎麼辛苦,也無非是白白勞作一場。

曾國藩也把立志當成人生的根本和出發點,他認為人如果能立志,哪怕做聖賢豪傑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有志之人何必去藉助他人成事呢?在道光二十二年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提到讀書之道,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立志,「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了志,讀書就會求上進,不會自甘於落後,可見這立志,也與競爭心理有一定關係。只要立志,哪怕是在「曠野之地,熱鬧之場」,都能精心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明堯居士:我與南老的一面之緣(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劉雨虹老師】說書法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