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鏡頭背後的秘密

鏡頭背後的秘密

序言:

從2003年拿到我生命中的第一台數碼相機(佳能G2),攝影已經陪伴了我15年。雖然花在這項長期愛好的時間有限,但是每每去回顧我拍過的數萬張照片,總能有強烈的感慨,既唏噓於過往作品的缺陷和技巧的落後,又驚嘆於多年前用老相機能捕捉到即使是再也無法重現的美妙瞬間。

我曾經認真地思考過自己對於攝影的態度:照片似乎只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本身對我來說並沒有拍攝的那個過程更重要。很多次,在按照自己的計劃和構思拍攝完某個畫面,我認為後來是否需要後期調整照片然後發布到某個媒介上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從準備拍攝,從取景器看到畫面到按下快門的那些感受,已經讓我無比滿足,就像和自己內心的一次對話,一起去交流內心裡對「美好」的看法,而發表的目的更多是在於分享而已了。

我特別喜歡安塞爾·亞當斯的一句話:You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You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pictures you have seen,the books you have read,the music you have heard,the people you have loved. 「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因此,我始終把攝影當成表達我的美學體驗、生活感悟和人生態度的窗口,那一張張照片也凝聚了我生命的日日夜夜和點點滴滴。

很多朋友一直希望我能將攝影的經驗分享出來,可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一來沒有完整的時間系統地總結,二來也不太喜歡用教程式的說教。過去幾年曾經在佳能展廳做過幾次分享型的講座,無意中開始嘗試對一張照片進行拍攝場景的還原和拍攝過程的復盤,貫穿一些技巧和方法,聽眾有很強的興趣,反饋也很不錯。於是初步決定將來可以按照作品分析的思路來做講座或者分享,甚至是寫書...... 去年下半年,和電子工業出版社探討書籍出版時也對此計划進行了確定。

好了,啰嗦的話不說太多,我將在這裡連載發布【鏡頭背後的秘密】,每期挑選風光、建築、人文題材的三張照片,來和大家進行分享。各位看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哥攝影雜誌)得到最新文章的推送。我並不想花篇幅介紹後期處理等技術內容(這方面有無數大神寫得比我好太多),把分享重點放在拍攝前的計劃、準備與拍攝時的實際過程、思考方法和涉及到的技術與操作。歡迎大家提供反饋和建議,點贊和吐槽來者不拒。

HDR在風光攝影中的作用:

美國西部的幾大國家公園是攝影師的樂園,這裡豐富多彩的地貌和廣闊的地平線風景讓我計划了很久。2016年金秋時節我在這裡自駕環遊,其中位於猶他州的Bryce national park(布萊斯國家公園)有著獨特的岩柱(hoodoos)地貌,因此其被譽為天然石俑的殿堂。由風、河流里的水與冰侵蝕和湖床的沉積岩在陽光下顯現出不同程度的紅色、黃色和白色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

抵達這裡之前,我通過Google地圖以及相關的作品學習,已經選定了三個拍攝點以及相應的拍攝時間(日出或者日落)。這個早晨,我在日出之前摸黑趕到這個名為「雷神之錘」的觀景點,在拍攝了幾張常規視角後發現天上的朝霞有些單薄,於是決定調整到更低的位置,更近距離地靠近岩柱將地景作為拍攝的主體。將左側的石壁佔據畫面的三分之二部分,地平線幾乎與黃金分割線重疊,主體構圖基本完成。在這張照片的構圖中,我特意將右下角的小松樹加入,是為了提供視覺參考,讀者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石壁和石柱的高大。

這時左右移動機器與鏡頭的位置與方向,當升起的太陽貼近石洞時,強烈的直射光線正好被擋住,於是將光圈調小到16以下,太陽產生出星芒的效果。由於石壁的大部分區域都處於逆光位置,光比很大,拍攝時採用包圍曝光(對畫面評價測光後)拍攝3張(必須在三腳架上固定機身),獲得不同曝光參數的RAW格式文件。

後期提示:用Lightroom或者PS CS都可以輕鬆使用HDR功能將三張RAW格式文件合成一張,在此基礎上再做適度的處理,畫面中所有高光和暗部的細節都得以充分和自然地表現。

點線面以及興趣點在構圖中的應用:

近些年,我尤其喜歡建築主題的拍攝,藉助於每年有國外城市旅行的機會,我有心關注那些城市有特點的建築,並隨時記錄下來甚至把具體位置收藏在Google地圖。其中,拍攝地鐵就是我在建築攝影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斯德哥爾摩、倫敦、慕尼黑、柏林、莫斯科都是我希望未來有機會旅行的目的地,因為這幾個城市的地鐵都有著令人難忘的設計特點。

這張照片拍攝於慕尼黑的Marierplatz地鐵站,這裡明快的色彩和線條極其震撼,大塊和鮮亮的橙色牆壁非常有設計感。我在裡面轉了近一個小時,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進行反覆觀察,但是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當我走到站台邊回頭看,發現了這個更加有衝擊力的視角,兩側的黑色牆壁在畫面中形成了前景畫框,壓縮了視線中心,使得桔色的牆壁更加醒目,同時牆壁上下的邊界與地面的線條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導線作用。於是我精確地調整站位和鏡頭角度,確保整個畫面的對稱性。

這時候還需要的就是畫面的興趣點了,我耐心地等待,終於等到多次一個人走過畫面中心的瞬間,為了有更多的選擇我採用連拍模式拍攝了多張,比較後選取了這張,一是因為行人的步態,而且他衣服上的深藍色,和暗部的藍色起到了呼應,並與暖色調的橙色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現在看來,如果當時再調低快門速度,讓人物在畫面中稍微虛化,造成動靜對比的效果,可能比目前這張會更有意思。

後期提示:由於是暗光環境下拍攝採用了高ISO(歐洲國家的地鐵等公共交通環境不允許使用三腳架),後期要做降噪處理,再適當調整對比度和銳度,另外通過畸變校正使得畫面上的線條都做到「橫平豎直」。

人文拍攝技巧之一:如影隨形

當我們確定了拍攝人物對象後,就要考慮人物所處的環境和可能的故事,以及人物的情緒狀態等,在很多情況下,必須要耐心地「跟蹤」人物對象來找到理想的環境等。我的經驗是,跟蹤時要保持和人物對象的「安全距離」,注意觀察對方但是不要直視對方,如果有眼神接觸就要微笑消除尷尬和介意,一方面要確保隨時能不受干擾地進行拍攝,另一方面又要不讓對方產生警惕性甚至反感。另外,「跟蹤」過程中要根據所在地點不斷調整自己的機位,以獲得最好的視角與構圖。

京劇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很早就是大家喜歡拍攝的題材。雖然我對這門古老藝術了解不多,但是也對京劇的服飾和形態很感興趣。有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妻子去劇院看她朋友的京劇專業畢業演出,於是帶上了相機和一個50mm鏡頭。表演中,我坐在觀眾席用一個70-200的長焦鏡頭拍攝舞台上的演員,始終覺得畫面普通沒有新意。

中場休息的時候,妻子帶我去後台和她朋友打招呼,感覺是拍攝的好機會。馬上把相機打開,由於劇場里的光線非常暗,調整到快門優先模式(快門先設置到1/100,ISO自動)與連續快門。後台擠滿了化妝的演員,連站的地方都沒有,而且人來人往非常紛亂,我沒有找到拍攝的合適場景和機會。突然,身邊匆匆走過一個頭戴鳳冠身著戲袍的女演員,妝還沒有卸,我下意識地跟上去。她在後台轉了一會,徑直穿過門口往觀眾席走去,我猜想她應該是和朋友問好,就繞到她的側面,以便我能看到她的臉。不久,她在欄杆邊停下來,向朋友們招手,她的頭部正好被觀眾席的微弱燈光照亮。我果斷舉起相機,將人物的臉部放在右上角三分之一處,迅速對臉部測光、對焦,恰巧她微笑起來,表情非常理想,我毫不猶豫連續按下了幾次快門。由於戲院光線暗淡,而且比較嘈雜,女演員一直沒有注意到我的存在,即便是我拍攝完成她也沒有在意。

後期提示:後期要進行適當的降噪處理,對女演員的部分做局部銳化,將膚色校正,適當增加對比度,更突出人物的服飾和面部妝容。

(連載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哥攝影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三哥攝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