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晚期癌症患者應該正確面對「生」與「死」

晚期癌症患者應該正確面對「生」與「死」

字數3157 · 閱讀需要18分鐘 · 歡迎在文末留言

晚期癌症患者應該正確面對「生」與「死」

導語:一位資深腫瘤醫生曾經說過:我們不一定能讓患者活得很長,但我們可以幫他們把生活的路走得很寬,腫瘤患者應該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勇敢面對現實,接受死亡,賦予人生以完整充實的意義。對腫瘤患者及其親屬進行「正視死亡」的教育,醫務人員責無旁貸。

1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死亡觀

人生命的完整過程包括生與死,二者都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的價值主要包含以下內容:人的社會價值、人的社會價值所依賴的內在價值以及社會對個人的肯定和滿足。死亡既是人生價值的最後體現,又是對整個人生價值的「蓋棺論定」,死亡不僅意味著對生命的否定,而且意味著對生命的肯定。正如莊子認為生死一體,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把死亡看成自然之事。西漢司馬遷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之說。當代存在主義先驅海德格爾認為:死是生的本質意義,生活著的人更是因死的可能及必然而使生活更具有意義,並更珍惜生活與生命。在我國,「優生」已經深入人心,「優死」則還有些陌生。中國歷代帝王都崇尚「長生不老」,皇帝身邊總少不了煉丹大師,歷代皇帝都被稱之為「萬歲」,大多數疾病晚期患者都很難平靜地接受死亡,有時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會被癌症嚇倒。因此,開展死亡教育勢在必行[1]。其實,死亡教育早已在美、法、英、德、日等國家開展起來。在我國,由於種種原因,死亡教育起步非常艱難。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追求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存的質量逐步成為人們新的選擇。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也突出強調「以人為本」,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性化醫療服務。死亡作為出生的對立面,它可使活著的人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進而更加珍惜生命,並採取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人生態度,使自己的餘生過得更健康,更豐富多彩,更有意義,對他人、集體與社會更有價值,使人們既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一生,同時又有一個幸福的安樂之死,死亡教育的目的與宗旨也在於此。

2把姑息治療作為減輕痛苦的重要手段

腫瘤的姑息治療是指:在疾病進展且不能接受常規的放、化療及手術等抗腫瘤治療時,對腫瘤引起的併發症給予的治療,這種治療並不能加速腫瘤患者的死亡。其包括:姑息性手術、姑息性局部放療、癌症引起的併發症的處理。如處理得當,可改善患者的癥狀及延長生存。對一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疾病不可治癒,患者對積極治療耐受性很差,患者的癥狀和併發症逐漸增多,疼痛、呼吸困難、厭食、惡液質、噁心及嘔吐、便秘、惡性腸梗阻、疲勞、睡眠障礙、瞻妄等成為患者的常見癥狀。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已成為此階段的主要治療手段。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2]

(1)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療。對晚期患者行積極的姑息治療不僅可改善生活質量,還可能延長生存期。姑息治療花費很少,而生存優勢足以使其和目前公認的昂貴的靶向治療藥物相媲美[3]。這一結果促使人們以更新的視角看待姑息醫學,以更理性客觀的態度審視腫瘤的綜合治療,將腫瘤姑息治療放到了重要位置。

(2)疾病終末期的照護。以寧養院為中心展開,是對醫學上已判定為不可治癒、將在3個月~6個月內死亡的患者的全面姑息醫學照護。在該階段,讓患者舒適成為主要目標,姑息治療已成為主要治療,甚至是唯一的治療手段。應避免一切有創治療,主要通過藥物緩解患者的癥狀,讓患者有尊嚴、無痛苦的離世。

(3)居喪關懷。現代姑息醫學服務要求延續至患者死亡之後,幫助居喪者辦好葬禮或遺體告別儀式,表達對親人的尊敬和悲哀、接受死者已逝的現實也是居喪期姑息醫學服務的內容。此時患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親屬已轉化為服務的主要對象,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醫學及社會服務,使居喪者在新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慰藉,順利度過居喪期。

3積極關注患者心理治療

對臨終患者的心理治療最不容忽視的是關懷內容。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徵主要包括:焦慮、孤獨、恐懼、絕望,最終認可接受。幫助癌症患者正確認識和理解死亡,減少痛苦,消除恐懼、迴避、抵制等消極對待死亡的心理障礙,是臨終期心理治療的重要內容。心理治療的核心在於激發患者潛在的生存意識,積極配合診斷治療,正視現實,戰勝自我。醫護人員應把握患者的心理分期和個體差異,在恰當的時機實施個體化幫助,對否認期患者以和藹的態度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理解幫助患者,讓患者感覺到關心和照顧;對憤怒期患者允許他們情感發泄;對無端的斥責、怒吼,醫護人員要忍耐、諒解、同情,避免和他們爭辯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對協議期患者盡最大的可能減輕患者痛苦,必要時給予鎮痛葯尤其是阿片類藥物;對抑鬱期患者給予安慰,並加強陪護,使患者將抑鬱的感受發泄出來,通過引導讓患者盡量放鬆,促進醫患交流,從而了解其真正需求,給予最大滿足;對接受期患者應尊重患者,不強迫與其交談,加強基礎護理,讓其在無可逃避的死亡面前也能感悟到「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深邃魅力。對於死者,這是對其生命的真正尊重,從而坦然;而對於生者,這又是一種直觀現實的死亡教育,原來生命可以如此完美,死亡並非陰沉和骯髒,從而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當疾病纏身,死神威脅時能以現實而超脫的態度調動內在生命力接受挑戰,抗衡病魔,情願安詳地接受死亡,舒適、平靜、無憾地走完最後的人生路程。

4全面重視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醫療及護理,以減輕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形式。其目的在於減輕臨終患者的心理負擔,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中,能在充滿溫情的氛圍中,安詳、寧靜、無痛苦、舒適且有尊嚴地離開人世。它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種形式[4]:

第一,家庭關懷。主要是對臨終患者實施非住院護理的方法。臨終患者在家中接受關懷,不僅使患者在心理上感到親切與安全,也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溫馨與舒適,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家庭關懷是家屬能夠接受的最好形式,家庭關懷使他們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經濟上都沒有過重的負擔。直至今天,即使在臨終關懷事業比較發達的美國,仍然有77%的患者死於自己的家中。由此可見,家庭關懷在當今社會,尤其像我國這樣經濟不發達的國家裡已成為臨終關懷主要的形式。

第二,宗教關懷。臨終關懷與宗教之間歷史淵源極深。臨終關懷運動的興起與推廣得益於西方基督教的思想與文化。相比其他臨終關懷方式,宗教為臨終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務,他們不僅為患者提供生活照護、緩解病痛的折磨,更重要的是提供心靈安慰並協助完成死亡儀式。

第三,社會關懷。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道德觀念的變化逐步形成的。社會關懷比前兩種關懷更具廣泛意義。一方面關懷對象既包括臨終患者也包括患者家屬,另一方面關懷內容既包括醫療護理、心理、倫理和社會等方面,還包括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姑息性、支持性的醫護措施。目前,在我國社會關懷還只是處於初級階段,僅靠有愛心的人士去做還是不夠的,如果由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扶持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結果可能會更好。

5結語

如何使晚期癌症患者正確面對生與死,如何幫助其走好人生最後一程,是醫護人員和全社會都應該關心的問題。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為患者提供精神心理的支持及軀體的照顧,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真愛。對臨終患者,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高質量的「死」遠比低質量的「生」更重要。

參考文獻

[1]何靜.死亡教育在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1):1725-1726.

[2]李小梅,劉端祺.現代姑息醫學內涵在實踐中的演化[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32(2):7-9,80.

[3]Temel J S, Greer J A, Muzikansky A, et al.Early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N Engl J Med,2010,363(8):733-742.

[4]王明麗,張京平.臨終關懷的發展形式[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1):13-14.

來源|醫學空間戰略合作伙《醫學與哲學》2013年第34卷第1B期總第469期,第11-12頁,轉載請標明出處。

晚期癌症患者應該正確面對「生」與「死」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010-57189522

媒體合作:010-61596297

客服QQ:3175443177

晚期癌症患者應該正確面對「生」與「死」

醫學空間-讓連接有價值

四大主版塊:MS.TV,醫學文獻,行業資訊,醫友圈

長按二維碼關注

晚期癌症患者應該正確面對「生」與「死」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空間 的精彩文章:

《2018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發布:33%醫生不了解罕見病
家中囤葯有風險 專家提醒:藥品應在執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TAG:醫學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