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創造了「獨尊上帝」的學說

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創造了「獨尊上帝」的學說

160年前,1851年的1月1日,拜上帝會眾首領為洪秀全38歲的生日祝壽。這一天,在廣西金田村的地主韋昌輝家裡,洪秀全宣稱本日為「太平天國元年」。兩天後,洪秀全發布檄文,拜上帝會的所有成員蓄髮易服,頭裹紅巾,從東山大湟江口出發,開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農民」戰爭,史稱「金田起義」。從此,「太平軍」這個馬克思眼中的「魔鬼的化身」,開始了它征戰東南、封土稱皇的行程,其荒誕不經與倒行逆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奇觀。

屢試不第的洪秀全創造「獨尊上帝」的學說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廣州的街道上,一個在嶺南人群中顯得鶴立雞群的男子(約1.78米)正盯著國子監外張貼的榜文,蠟黃的臉上堆滿了陰鬱。

這個凸顴凹目的30歲男子就是洪秀全。

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在廣州花縣,本名洪火秀,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由於兒時聰穎好學,洪秀全深得其父洪鏡揚喜愛,七歲即被送入私塾念書。

自道光九年開始,16歲的洪秀全就接連應試,夢想著一天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然而現實極其殘酷,經歷了道光十六年、十七年的連續失敗,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前後應試四次。15年間終日苦讀,卻屢敗屢試,屢試屢敗。一股怨毒之火,逐漸在胸中升騰。

第四次落第後,洪秀全怒火攻心,咬牙切齒,如瘋似狂。回到家,他終日困獸般地在院子里疾行狂走,口中念叨不停:「再不考清朝試,再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狂怒之下,他手持鋤頭,把家中所供的孔聖人牌位砸得稀爛。

誰也沒料到,這個花縣的落第青年,日後竟成為挖開清朝第一杴墓土的人。 其實早在道光十六年,洪秀全第二次赴廣州趕考時,他人生的轉折點就已經出現。一日閑逛,洪秀全在龍藏街的貢院門前得到一份免費派發的小冊子《勸世良言》,作者是基督教徒梁發。

梁發是廣東高明縣一個普通的雕版印刷工人,略識文字。1811年,他收受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數兩銀子,冒險替他刻印中文版的《聖經》,這在當時是殺頭之罪。

馬禮遜是個有冒險精神的基督教傳教士。在他的勸誘和啟發下,1823年,梁發成為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從那時起,梁發再也不用揮汗如雨地搬雕版印東西,而是穿上半土不洋的衣服,暗中宣教,並從倫敦新教教會支領薪水。1832年,梁發寫成《勸世良言》,由其恩師馬禮遜親自審核出版,署名「學善者」。

《勸世良言》其實就是《聖經》的「編寫本」。一半引原文,一半為梁發發揮。梁發所引原文大約只有新、舊約全書的九分之一,刪掉了原書類似神話的故事情節,保留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勸世良言》中沒有絲毫「革命」的意思,主要鼓勵讀者信仰上帝,順從基督,安貧樂道,戒殺戒貪,並宣稱天國在來世,死後能永生。書中唯一稍顯激烈的,是對佛教和道教的批判,對儒教也略有微詞,其他方面沒有什麼「火藥味」。而日後洪秀全斷章取義,逢佛滅佛,遇廟拆廟,焚燒經籍,這是與《勸世良言》的宗旨背道而馳的。

洪秀全捧著《勸世良言》猛讀了一通,卻完全無助於科考。第四次科場失意後,他病倒了,高燒四十多度,連續四天,眼前出現了不少幻象。

大病初癒的洪秀全在蓮花塘村謀了一個塾師的職位,掙點糧食糊口。這期間,鬱鬱寡歡的他又拿出了《勸世良言》,仔細研讀,逐漸萌發了「罷黜諸神,獨尊上帝」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粗略的理論體系。

雖然這套體系披著基督教的外衣,但由於對教義不通,連《聖經》都沒讀過,洪秀全只能走捷徑,從儒家典籍中「鉤沉」出有「上帝」的語句來附會自己的理論。

《詩經》中有「上帝臨汝」,《易經》中有「薦之上帝」,《書經》中有「唯皇上帝」,但都與基督教的「上帝」之意相去甚遠。而洪秀全卻能創造性地認為:「歷考中國史冊,自盤古至三代,君臣一體,皆敬拜上帝。」同時,他大肆編排第三次趕考後發高燒見幻象說胡話的經歷,聲稱自己那次「死過去」其實是去見上帝,受命再次「下凡」,誅妖救世。同時,他還編造出一個「上帝」的對頭「閻羅妖」,隨時把這個假想敵附會到任何反對派身上。

對這樣一個山寨版的「基督教」,英國人富禮賜在《天京遊記》一書中哭笑不得道:「教皇如果有權治他洪秀全,早就把他燒死了!」洪秀全卻不理會這些質疑,他與兒時玩伴馮雲山、族弟洪仁一起,開始緊鑼密鼓地把造神當成事業來做,發展徒眾,宣揚「教義」,結會禮拜。日積月累,花縣地區聚集了不少教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洪秀全 的精彩文章:

洪秀全究竟怎麼死的?世人被曾國藩騙了百年,一份手稿揭開真相
洪秀全挑選妃子時,三條要求,后妃須驚為天人,還得是大家閨秀

TAG:洪秀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