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步兵戰術

二戰步兵戰術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Elite系列第105號:二戰步兵戰術——班和排的戰術-World War II Infantry Tactics-Squad and Platoon。原作者Stephen Bull,繪圖Mike Chappell和Brain Delf。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德國防禦陣地,諾曼底,1944年6月-7月

主要依據美國第90步兵師士兵的目擊草圖來描繪的本圖通過平面圖和空中斜視圖展示了以諾曼底林木環境為基礎的典型德國排陣地。繁多的樹木,窄而深陷的鄉村小道,高堤岸以及有幾個世紀歷史的濃密灌木藩籬所組成的這種地形使視野變得非常有限。坦克在這裡往往是無效的,通常步兵的戰術必須依據這種有利於防守者的環境去改變。

A1:在一些灌木藩籬中有意清理出的缺口為側翼機槍火力提供了交叉射界,斜向火力布局覆蓋了各條自然前進通路。

A2:帶有發聲的錫罐絆索沿著可能前進方向的草地上拉伸,它架設的目是警戒和設法使進攻者停頓下來。

A3:面朝主要防守方向的狙擊手樹上陣位。他的高度能使其在遠距離觀察敵人的移動並選擇地面難以打擊的目標。他的第一槍或發出的信號將為他的班發出警報。

A4:步槍手們佔據著從灌木牆根部挖出的坑道,坑道盡頭是窄小的孔洞,步槍槍管要很費勁的穿出孔洞並且偽裝以植被。當不得不撤退時,他們要扭動身體褪出坑道並沿著路邊的壕溝爬行。瞭望哨要通過植被中的小孔洞進行觀察。

A5:機槍火力覆蓋著前方的不同角度,它們也可能安置在藩籬牆中挖出的孔洞中。另一個備選陣地可以清理道路和敵人可能的觀察點,一旦位置受到威脅或機會適宜,機槍就會移動到這個第二陣地。

註:圖上方藍色箭頭旁的文字為:美軍前進方向。

B:德國50毫米口徑輕型迫擊炮小隊,1940年-1943年

每個排裝備一門Leichte Granatwerfer 36(LeGrW36)型迫擊炮。這是一種對75到575米之間不宜直接打擊目標進行火力投射的50毫米口徑無膛線迫擊炮。到1943年時大約裝備了3萬門,並且使用範圍非常廣:1940年5、6月間短暫的法國戰役中,它們發射了超過50萬發炮彈。

B1:這是LeGrW 36型迫擊炮三人小隊中的兩個人,依據的是CarlSiwinna上尉的《指令手冊》和宣傳連攝影師Deman的一幅彩色照片;第三個人,也就是作為小隊長的指揮官——往往是一名二級下士——就在附近為他的小隊觀察目標並引導他的小隊。第一個人操控調整握把進行瞄準,第二個人裝填炮彈。炮彈裝在10發裝金屬盒中,「規範」負載要求小隊攜帶5隻這種金屬盒。除了炮管、炮架或一隻炮彈盒外,TragestellM1939型背架還可以附帶士兵的帳篷片段及餐盒;他的乾糧包、水壺、防毒面具罐、挖壕鏟和個人輕武器作為腰帶掛載掛在它的下方。

B2:小隊所有三名成員都攜帶的背架和背帶的細部;圖例顯示它裝載著炮架底座(它也能通過手提握把用一隻手攜行)。為了快速行動,手冊推薦小隊成員隱蔽到地面以下的隱蔽處時首先要褪下彼此的背架並卸下炮管和底座。

B3:根據1940年的野戰工事手冊描繪的一處輕型迫擊炮坑。手冊要求的深度為1.45米,寬度為2.5米。

本圖繪圖為Mike Chappell。

C:德國步兵野戰陣地,1939年-1945年

像一句古老的德國諺語「多出汗,少流血」所說的那樣,「保護和隱蔽」字面上的意思是指關乎步兵在戰場上生死的事宜。出於清晰展示的目的,我們都不符合實際地「清楚掉了」本圖中每個場景人物周圍的雜草和灌木。

C1:一處教科書式的步兵坑的側視圖,韋伯在1938年的《教導手冊》一書中最早描述了它。這種坑深1.4米,有一圈可伏肘休息的邊緣和一條覆蓋著草木可排水的溝槽。

C2:這是一處由一名黨衛隊突擊隊員佔據的幾乎「教科書式完美的」隱蔽洞的俯視圖,時間是大約是1944年。塗有迷彩圖案的防水布(Zeltbanhn)可以用頂栓拴住並摺疊在一側,在拉伸蓋住洞口時它可以使地洞完全隱藏或起到防雨功能。

C3和C4:這是大約在1944年時,對公路路基或山坡的戰術使用——特別應該指出的是這裡忽略了對植被的描繪。在河堤之下隱蔽處的保持戰術機動的步兵(圖C3),用自己的當做披風的防水布帳篷片段來偽裝自己並在頭盔網上插上合適的當地植物。他會通過觀察而不是暴露於植被之上從幾個不同的點移動到堤頂後面。不指望會立即行動的裝甲擲彈兵(圖C4)在斜坡背面挖洞並通過洞口覆蓋的釘樁固定住的防水布帳篷片段來隱蔽自己。在惡劣天氣中他通常會把鐵拳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的彈頭包裹起來防止受潮。

本圖繪圖為Mike Chappell。

D:防守中的美國步兵排,阿登,1944年-1945年

這是一支布置在前線防守的美國步兵排,根據1942年和1944年的「步槍連」野戰手冊來建構。士兵們在倉促中挖掘出一些一人或兩人用的散兵坑,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火力使對方主陣地前方的敵人停止前進,並通過近戰將可能攻上來的敵軍阻擋住」。一個排典型的陣前地域是縱深250碼(228.6米)的滿目瘡痍的區域,而開闊的鄉村地形(和那些更為開闊的野外地形)更適於展開。班的布置需要能提供環環相扣的火力,同時也能覆蓋各排之間的火力空檔。圖中外側的一對紅色虛線代表了中心位置班的火力邊緣;與內側的紅虛線之間的部分代表了與側翼班的火力重疊部分。隱蔽移動時則利用地面上的褶皺和壕溝。

D1:勃朗寧自動步槍加強了班的力量,其火力可以投射到相鄰班的陣地之前。

D2:陣地的大部分被安排了步槍手,根據地形他們被自己的班長部署成為主要的「扇形火力」。在目標超出加蘭德步槍的瞄準區域後,手雷被準備來做近距離防守使用。

D3:副排長的位置正好位於主陣地後方,那裡他可以擁有更寬的視野,並且一直處於排長的視野中和聲音可聯絡的範圍內。

D4:一名隸屬於連武器排的60毫米口徑迫擊炮小組的瞭望員,他的位置具有必然的良好視野並與排長的位置接近,而且可以用手勢與遠處迫擊炮小組的其他成員聯繫。

D5:作為中尉的排長位於擁有最佳觀察和指揮效果的中心位置;在做任何行動時,他的電台都可以讓他與他的連長保持聯繫。

D6:在排的範圍內,一名通訊員負責傳遞排長的口頭信息和任務。

D7:附屬的60毫米口徑迫擊炮炮手位於距離他們的瞭望員不超過100碼的一處適當的隱蔽位置。這一位置被選擇來能「用最危險的打擊方式覆蓋排的前沿陣地」。

D8:輕武器彈藥儲存處和機槍的彈藥攜帶員躲避在位置方便的武器坑中。第二處彈藥儲存處里會保存迫擊炮的彈藥和攜行裝備。

D9:附屬的點30口徑機槍小組。防守中,它會暫停開火直到新的敵人目標的出現。

D10:臨近排的步槍手。維持之間的緊密聯繫是必要的,特別是有樹木和其他障礙物的地方。本圖繪圖為Brian Delf。

E:英國的班的側翼進攻,1944年-1945年

這是一次從側面進攻敵軍陣地的典型英軍「戰鬥訓練」,它嚴格依照《步兵訓練(1944年)》的條令來描繪。紅色箭頭描繪的是「布倫機槍組」的移動軌跡,藍色箭頭則代表由裝備斯特恩衝鋒槍的士官指揮的班其他人員組成的「步槍組」。下側小圖中展示了兩名布倫式機槍的1號機槍手和一名副班長,這種劇情化的安排在1944年至45年間起了變化,很多裝備兩挺輕機槍的班在不再需要防空保護的情況下會重新配置武器。這種情況下布倫式機槍小組會包含4到5個人,因為每挺機槍需要兩人操作。

一旦前進中遭遇來自敵軍控制的灌木叢的敵方火力攻擊,布倫機槍組就馬上隱蔽並予以回擊(紅色1字)。步槍手們也隱蔽來躲避敵軍火力。班長對戰場情況進行評估並下達進行側翼調動的命令。藉助布倫式機槍組提供的優勢火力,他領導步槍小組沿著掩體保護的道路穿到另一側,並在需要時移動和開火(藍色1字)。士兵們為了隱蔽要設法穿過任何障礙物並躲避實際通路上顯而易見的地雷埋設點。一旦步槍手們到達他們在敵軍側翼的第二陣地後(藍色2字),布倫式機槍小組也會繞圈移動到能夠為進攻提供有效支援的位置。自始至終,無論是機槍組還是步槍組都隨時準備開火,以保證這個班能有「一條腿著地」。在無法用聲音指揮的情況下,各小組會通過彼此開火的聲音進行判斷或使用手勢信號。

在布倫式機槍小組到達側翼的可開火陣地(紅色2字)後,排里的2英寸(50.8毫米)口徑迫擊炮會射出煙霧彈為步槍組的進攻提供掩護。在接近敵人時,步槍手們會繼續投擲發煙手雷製造煙霧。步槍小組這時向前衝鋒,一邊開火一邊投擲破片手雷,並在最後與敵人接觸時使用上自己的刺刀。一旦他們全力進攻到位,為了防止誤傷,布倫式機槍組就不再提供火力支援並迅速移動到敵人身後的第三個陣地(紅色3字)來切斷敵方任何可能的逃跑機會。在確認進攻成功後,這個班會在敵軍陣地較遠處重新集結(藍色3字)並繼續前進。

本圖繪圖為Brian Delf。

F:英國的「武器缺口」

F1:這種得到完整防護的「兩人武器缺口」見於《步兵訓練(1944年3月)》的插圖,但在實踐中它只限於本土訓練中使用。從護牆到深坑底端深4英尺6英寸(1.37米),此外還加上中間一條2英尺深的排水槽;用連接帳篷樁柱的拉繩支撐的具有彈性的實心木樁支撐住木杆或草木組成的掩體壁,並且頂端可以安裝覆蓋物。如此精心的建築物要花很多時間建造,在1943年到45年間變化性很強的前線這種掩體是非常少見的。

F2:戰爭後期的這種典型「V型三人武器缺口」深度也為4英尺6英寸,長和寬足以容納下兩個人的布倫式機槍小組以及副班長。如此「倉促的」防守陣位往往是為了「挖最小的坑……能給使用者以保護就可,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擴大到標準武器缺口所需的尺寸」。如果有任何時間或機會去改善這種掩體的狀況,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臨時性增加掩體的覆蓋物來抵禦迫擊炮和火炮彈片的打擊。在本圖的實例中,佔據這一「缺口」的是1945年春在德國的第5步兵師北安普頓團第5營的一個布倫式機槍小組;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營是從義大利前線調過來的,他們一直裝備的是SMLE步槍。機槍小組的「缺口」擁有低於地面的矮護牆,而布倫式機槍的1號機槍手開火時不使用兩腳架。2號機槍手身負裝彈夾的「多功能彈夾包」,同時戰壕沿邊上的帆布袋裡裝著備用槍管和清潔工具。除了通用鎬頭和挖壕鏟外,這通常是他們放在一邊的僅有物品,因為迅速移動是隨時可能發生的——沒人會在準備戰鬥時浪費時間去整理他們的小工具。

作為兩人和V型「缺口」的補充,《步兵訓練》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十字型三人缺口」,它是供需要全方位防守的固定陣地使用的。

G:美國步兵班和排的武器

G1:點30口徑M1918A1式勃朗寧自動步槍(BAR)。BAR在一戰結束前的幾個月首次裝備現役。這是種功能強大多樣的班級輕型支援武器。和MG34/42槍族及布倫式輕機槍不同,BAR沒有可快速拆換的槍管,加上圖中它裝填了20發裝彈夾,這都妨礙它扮演真實的輕機槍的角色。儘管有這些缺點,馬歇爾(S.L.A.Marshall,美國准將,譯者注)仍然描述它為步兵行動「不可或缺」的主心骨。

G2:點30口徑加蘭德M1式步槍,這是任何武裝力量中步兵最早標準裝備的半自動武器。後來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更為有效,但戰爭中最多使用的是加蘭德步槍——扣動扳機的一刻可以快速發射8發子彈——對於那些面對使用著栓操步槍的士兵的美國軍人來說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火力支持。

G3:點30口徑M1式卡賓槍。這種發射短版點30口徑子彈的制動能力很差的半自動武器並不是要真正作為戰鬥步兵武器來使用的,裝備它是作為衝鋒槍和手槍的替代品供給基層指揮員、重武器操作手、車輛人員和後方地區人員的。不過,輕便——5.45磅(2.472公斤),幾乎只有9.5磅重(4.31公斤)的加蘭德步槍的一半——和射速快的優點讓它深受歡迎。圖中綁在槍托上的彈夾包里裝了兩隻15發裝備用彈夾。

G4:點45口徑M3式衝鋒槍。價值僅25美元讓這種武器比戰爭晚期替代它的M1928A1式湯普森衝鋒槍便宜些而且也簡單得多。這種「黃油槍」在美國兵手中很少見到,因為它們是採用了相對粗糙的鋼材衝壓製成的新一代武器;傳統工藝製造的湯普森衝鋒槍的持續高聲譽以及步槍和卡賓槍的成功也讓它至多只能是個配角。不過在短距離內,它的點45口徑子彈擁有很好的制動力。

G5:60毫米口徑M2式迫擊炮作為排級武器時經常配置在連的武器排中。它的總重量為42磅(19.05公斤),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以每分鐘18枚的速度發射3磅(1.36公斤)重炮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攜帶的彈藥量),射程為100(91.44米)碼到2000碼(1828.8米)。

G6:M3型戰壕刀。最初並未作為刺刀來裝備的它經常被安裝在卡賓槍上由士兵攜帶。一款類似尺寸的刺刀也被用在加蘭德步槍上。

G7:MkIIA1型爆破手雷,這是標準制式的步兵全用途手雷。

G8:加裝了用於安裝在步槍槍管上的「手雷發射安裝器」的MkIIA1型手雷,這使手雷的射程達到了250碼(228.6米)。

G9:採用纖維質外套而非鋼製外套的MkIIIA2型「攻擊」手雷僅能依靠其爆炸衝擊波的效能;它被設計用於進攻部隊近戰使用,而其最多的使用方式是清理建築物和碉堡。在執行諸如特殊任務時,它出手後的不確定性讓破片手雷相比它來說更常見。

G10:發射7發裝彈夾的點45口徑柯爾特M1911A1式半自動手槍,其點45口徑子彈具有相當大的制動力;不過和所有手槍一樣,在短距離上的精準性讓其成為遭遇戰中最後一件保留的武器。

H:英軍房屋防守戰術

雖然依據了1944年的官方檔案來描繪,但這幅房屋截面圖是以先前國民衛隊在1940年至43年制定的草案為基礎的,並在1942年供正規軍使用的出版物《作戰戰術和戰鬥訓練指導手冊》中出現。

H1:閣樓位置被拆掉少量磚瓦來製造出供觀察和狙擊的孔洞。閣樓的登樓口被擴大並安裝上堅固的梯子。狙擊手也可以在屋頂部分找到他們的位置。

H2:二層的底板和天花板經過了木製支撐物的加固,托梁的直角處布置上了「頂角坎」和「底角坎」,兩層沙袋則鋪在地板上。所有的玻璃窗都被敲碎並安裝上防手雷網。麻布或毯子製成的窗帘遮蓋住窗戶的上半部,這樣步槍手可以在室內深處看不見的地方以傾斜角度開火。傢具里裝滿碎石或沙袋以起到保護作用。穿鑿地板開出了新的樓梯通道並安裝上樓梯作為二層和首層之間的快速通道。任何手邊可用的容器都被裝滿水。不需要開火或瞭望用的窗戶都被厚木板、波紋鋼或防手雷網堵死。

H3:首層。被稱為「六角形手風琴」的帶刺鐵絲網卷繞著房屋一圈布制以防止敵人從門窗入內,而窗戶上也會布制鐵絲網卷;加裝帶有外露的釘子的厚木板會打消敵人從窗檯爬入的念頭。地面和天花板同樣被木製支撐物塞滿或加固,內部門道的門楣也同樣如此。裝滿土的傢具也會為射擊點提供保護。

H4:樓梯的欄杆被拆掉,階梯上覆蓋住嵌滿釘子的木板。一條窄的樓梯通道得到保留直到攻擊即將到來,那時準備好的最後幾塊板子才會被鋪上。

H5:所有的隔段牆都被打穿出匍匐用的洞口,這樣防守者可以自由地穿梭於房屋的同一樓層中。浴缸里盛滿水以備緊急情況時使用。

H6:首層對外的戶門被裝滿土的傢具和沙袋阻住,只留下一條小縫供觀察和射擊用。

H7:排水管和爬牆植物被去除只剩下首層之上的部分,這能阻止進攻者試圖攀爬到高層的窗戶位置。

H8:地窖成為了儲存彈藥和其他後勤物資的地方。橫樑進行了加固,樓梯也準備用釘滿釘子的木板阻塞住。任何對外的門都確保安全。甚至在房屋程度不同的毀壞以後,地窖仍能作為最後的據點來使用。

本圖繪圖為Brian Delf。

Osprey出版公司軍事書Elite系列第122號:二戰步兵戰術——連和營的戰術-World War II Infantry Tactics-Company and Battalion。原作者Stephen Bull,繪圖Peter Dannis。以下是該書的封面:

A:英國反坦克巷戰小隊,1940年

嚴格按照1940年8月版本的《坦克獵擊》手冊中的圖例描繪的此圖中,顯示了一旦德國入侵時,在肯特或蘇塞克斯的某個村子中,一個35人的坦克殲擊小隊是採用了哪些手段阻止裝甲車輛前進的。

一支有摩托車或混編摩托車部隊引領的PzKw II型坦克部隊從圖中的頂端到底端穿越這個村莊。英國伏擊部隊(藍點)分散成小組隱蔽在隱蔽物、屋子房間、帶有孔洞的閣樓里或屋頂後面。

S,偵察兵。

B,「爆破手」,裝備手雷和「莫洛托夫燃燒彈」。

BV,兩輛攔截汽車——裝滿碎石作為額外重量的商用卡車。坦克通過時把它們移動到前行的道路上阻塞道路。

CB,兩支撬棍小隊,裝備撬棍、木樑(比如枕木)、輕武器和手雷。負責設法阻礙坦克履帶的運轉。

R&L,面對著十字路口的屋頂上的步槍手和路易斯式輕機槍手。

RB1,用來阻塞道路的伐倒的樹木,裝滿碎石的農用車等等。

如果它們後面布置步槍手會很遭——當從窗戶位置開火時,他們可能會被對面的路易斯式機槍小隊開火誤傷。

R,若干持步槍和其他輕武器的小組,他們部署在正確的位置,不會有兩個小組有直接面對面的機會。

RB2,第二層路障——U型棘刺鐵絲網呈「六角手風琴」樣式布局在道路中央的壕溝前方。

SB,裝備輕武器和「黏性炸藥」的負責掩護路障的小隊。

B:英國連的進攻,1942年

B1:這幅例圖基於《作戰技術和戰鬥訓練教員手冊(1942年)》中的一幅方案圖描繪,指明一個連進攻時的「線路方案」。先導排和隨後上來的後備排的先鋒部分被描繪在圖中;在圖之外的側翼,一支側翼排同時進行相類似的進攻。各班突進到最終突擊陣地時大多採用的是在輕機槍儘可能長的持續火力掩護下的單縱列窄鋒面方式。

0,德國目標,處於布倫式機槍、2英寸口徑迫擊炮的發煙彈和3英寸口徑迫擊炮高爆彈和發煙彈的打擊下。

1,先導排的1班;這一時期推薦的班人數為8人——士官班長、3人的布倫式機槍小隊和4名步槍手/擲彈手。

2,先導排的2班;編製和1班一樣,但額外增加了來自於排部的2英寸口徑迫擊炮小隊的人員。

3,排長和他的通訊員,指揮先導排的3班;構成和1班一樣,單列「蛇形」前進。

4,排指揮部的剩餘人員——副排長、反坦克步槍手和2名步槍手。

5,後備排的布倫式機槍小組負責在前進時的火力掩護。現在,在最後的進攻前,他們將移動到最終的灌木籬牆位置,移動中使用煙霧彈掩護,而最後面的3英寸口徑迫擊炮小隊也負責掩護。

6,來自於營支援連的3英寸口徑迫擊炮。

7和8,後備排的剩餘各班在進攻時負責增援或補充。

B2:「布魯斯班克」(Brooksbank)裝備方式,1943年

1943年5月版的《陸軍訓練備忘錄45號》顯示了這種所謂的「布魯斯班克式」輕便型37年版步兵裝備。這名在英國進行訓練的下士只擁有用一條繩帶固定的斜背防毒面具包以及裝彈藥的被稱為「小包裹」的背包。交叉的背帶用一條寬鬆的肩帶通過上部的搭扣固定,而他的腰間繞著大型背包上取下的長背帶,長背帶通過底部搭扣扣緊。背包在行軍、爬行和俯行時會背在身後;當需要彈藥時,其寬鬆的附著允許其松到左胯部方便拿取彈藥。注意裝在刺刀套里的刺刀固定在腰帶的右胯部。一旦發生毒氣警報,可以通過鬆開繩帶的繩結使防毒面具包居於胸前的「警報位置」。

C:德國野戰陣地

C1:「托布魯克炮塔」(環形陣位)

戰爭後半期,這種標準機槍陣位被德國的許多防禦方案所採用。這種混凝土工事只有最上方的圓環露出於地面。在開火位置提供了錯開的兩級混凝土固定台階和下方一個可移動的木製平台。彈藥儲存在台階底端一處有地下入口的6英尺4英寸(約1.93米)高的分割區內。牆壁和大部分的頂蓋15英寸(約38厘米)厚,地板7英寸(約18厘米)厚。

C2:加強班的陣地

戰壕之外大約50碼(約45.7米)由棘刺鐵絲網和反坦克地雷組成的外圍防禦形成了典型的陣地防衛圈。之字形戰壕內挖出的沙坑帶有覆頂保護,機槍陣位得到沙袋保護,一個向前探出的監聽/狙擊陣位位於地下掩體通道的盡頭。除了班裡自己所有的武器,一門反坦克炮也被安置在中間位置,而一門迫擊炮在左側,它們都附屬於支援部隊。圖中的紅點是隨機分散布置的反人員地雷。該陣地是為防禦幾乎從任何方向上的攻擊而設置的,武器的轉動角度符合這一要求。

C3:80毫米口徑迫擊炮坑

這是標準的「帶側翼」壕坑,如果挖掘時間允許的話。它帶有一個中央的武器操作坑和短戰壕盡頭單獨分開的彈藥坑以及人員隱蔽所。挖出的泥土還沒有堆積起來形成矮護牆——因為分散的隱蔽所是需要優先建造的。

D1:「殺人戰場」——德國巷戰防禦,1943年

本圖根據1943年12月第1加拿大師在義大利城市奧爾托納(Ortona)遭遇德國傘兵大約一個班時其陣地的配置來描繪;不過它還代表了各條戰線上德軍城市防禦的戰術。

B,街兩側用炸毀的房子形成的碎石築成障礙物,高度從4英尺到6英尺(1.2-1.8米)不等。AT,隱藏的75毫米口徑PaK 40型反坦克炮,其火力可覆蓋路障。

MG1,位於下一條街的樓房三層內,是火力可以覆蓋路障的自動武器,射程也可覆蓋前方被摧毀的建築群。

MG2,MG42機槍陣位位於現有障礙物之內。

MG3,自動武器——MG42、FG42和MP40等各型機槍——置於房屋的2樓或3樓,射程覆蓋障礙物,並控制所有街巷。

D2:德國裝甲擲彈兵排的突擊,1943年-1944年

為對抗一處在前進中交火的蘇聯步兵陣地。這個排通過他們的SdKfz 250型人員輸送車直接加入戰鬥。車輛編隊是交錯布局(Zugbreite)的。不同的步兵班會在不同階段從他們的半履帶式裝甲車上下車展開隊形——但在現實中他們多少是同時下車部署的。

S,蘇軍陣地。

A,排長的半履帶式裝甲車。一旦遭到射擊,它會快速向前接近目標,車上的機槍手火力壓制目標,而其他人會向前擲出發煙手雷。

B,車輛減速前行,步兵沿車輛後門兩側快速下車,機槍手保持對目標的壓制火力。一旦下車,他們就立即開始戰鬥部署。

C,車輛停下來,而這個班呈鬆散的線性編隊部署完畢,他們擁有兩挺MG42型機槍和若干輕武器。

D,半履帶式裝甲車仍然高速向前。

MC,摩托車手保持在免受交火危險的位置以便能夠與部隊保持通信聯繫。

E:美國營的進攻,1944年-1945年

這幅圖展示了一支美國步兵營攻擊一列德軍陣地時的情況。

E1:藍色虛線代表了該營的階段行動目標。

德國陣地分成不同的連、排和班的防禦陣地,它們沿著低矮的小山丘一線排開,互為支援。他們遭到美軍師屬炮兵甚至是軍團所屬炮兵的強力轟擊;他們的後方地區也同樣遭受炮擊,這阻礙了任何增援力量的前進並且切斷了他們的通訊。

A Co,A連,即主攻突擊連負責處理掉德軍的防禦區。他們得到重武器連的火力支持,在高度允許的情況下,這些火力會從側翼或他們的頭頂投射過去。

B Co,B連,得到煙霧掩護的這個連準備進行第二波的「控制性」進攻以阻止防守者的火力打擊。

C Co,C連,該營的第三個步槍連待命支援。

E2:

A Co,A連沖入敵軍陣地,敵軍出現了易受攻擊的側翼。

B Co,B連進行他們的「控制性」行動,投放火力以阻止該陣地上的防禦者,防止他們攻擊突擊連隊的側翼。

C Co,C連突進並越過A連,然後向右迂迴到敵軍陣地後方。

Hvy Wpns Co,重武器連,它此時「轉職」為尾隨突擊連,並佔據新的火力陣地繼續他們的火力支援行動。

F:德國步兵/坦克攻擊「戰鬥隊」(KAMPFGRUPPE),1944年-1945年

這裡展示了1944年-1945年間對美軍控制的陣地的一次完整的進攻,德國的一個坦克排、一個步兵排和附屬工兵參與其中。本圖基於英國情報檔案《團級軍官手冊》(1943年8月)和美國的手冊《德國軍事力量(1945年1月)》中兩個非常相似的方案的描述。本圖的比例難免不符合實際——間距相比實際來的大,並且為了展示清晰省略掉了現實中覆蓋在陣地上的偽裝。

F1:

US,控制著比利時人碉堡的美國排,側翼部隊則在林地邊緣構築壕溝。德國炮兵在他們後方投放煙霧彈和高爆彈。

SF1和SF2,從側翼,德國的20毫米口徑加農炮以及機槍火力對美軍陣地進行投射。

A和B,兩輛德國PzKw IV型坦克用它們的75毫米口徑主炮對碉堡開火。

GI1,在坦克火力的掩護下,一到兩個德國步兵班從坦克上下來並進行正面突擊。

GE,一個德國突擊工兵班配合其他主力班行動。

C,第三輛坦克停下來讓上面的步兵(GI3)下車。他們部署開來向美軍右側陣地進攻。

D,第四輛坦克放下它的「騎手們」(GI2),並在部署好之後向美軍左翼機槍陣地發起進攻。

F2:

GI3,德國步兵清理了美軍右翼的戰壕並控制住了碉堡的後方

A和C,兩輛坦克逼近外圍美軍防衛陣地——由於擔心地雷他們沒有嘗試穿越陣地——而是直接予以支援火力。側翼坦克立即前進去幫助切斷防守者的任何退路。

GE,德國工兵為布滿鐵絲網和地雷的外圍防衛陣地清出一條通路。他們中的一些人伴隨著突擊步兵進入碉堡。

GI1,一旦穿越鐵絲網,突擊工兵班就會拆分開使用輕武器和手雷去近戰攻擊碉堡的各射擊孔和入口,他們同時得到工兵的炸藥的支持。

B,第三輛坦克用它的主炮和機槍向美軍左翼陣地開火。

D,第四輛坦克在完成迂迴後向碉堡開火。

GI2,前進的時間選擇能避免友軍坦克炮火的誤傷,德國右翼班在迂迴佔領美軍陣地後負責清理林地。

G:英國排對戰略要點的進攻,1944年

圖中的基本方案幾乎完全複製於《步兵訓練手冊(1944年)》中的第9節「進攻一座碉堡或戰略要地」。再一次的,為了清晰展示,碉堡被描繪成不帶偽裝的樣子。前進方向從圖的底端開始——行進次序為1班、排部、2班(加強班)、3班——排的展開布局利用了「射擊死角」和天然隱蔽物。

HQ和1,1班——這次進攻的火力班——行進到左側的林地邊緣設置陣地。這一時期(如果是定員的話)它應該包括10個人:士官班長、3名布倫式機槍小隊成員及6名步槍手。在他們身後是排部成員:排長、通訊兵或傳信員、副排長以及2英寸口徑迫擊炮的炮手。

進攻開始時這組成員將使用布倫式機槍和輕武器對目標猛烈而持續的開火併輔以發煙彈和2英寸口徑迫擊炮火力。整個進攻過程中他們一直待在原有陣地上持續開火直到突擊班出現人員缺少的情況;過程中他們會向目標投射發煙手雷,火力掩護也會變得格外小心。

2,2班——「攔截班」——得到排部的反坦克炮成員(P)的加強,並附帶了裝備爆破筒和炸藥的來自營屬支援連的突擊工兵(PN)。他們在隱蔽物掩護下部署在右側,而反坦克炮部署在最外側,之後就是等候1班的火力掩護了。當火力掩護開始,他們由工兵引領前進到敵方鐵絲網防線之外。此時側翼位置的反坦克炮手向碉堡開火,工兵們則投擲發煙手雷並隨之使用爆破筒破壞鐵絲網和布雷區;工兵們要各清理出一條20英尺(約6米)寬的鐵絲網缺口以及一條穿越雷區的窄小通道。

工兵的破壞完成後,2班突擊開始,清除掉所有支援碉堡的戰壕內的敵人。清理乾淨後他們繞到碉堡背後防止任何人的撤離並建立臨時的火力點。工兵隨後在碉堡射擊孔和出口設置炸藥——74號杆子炸藥(樣式奇特,到1944年都一直被推薦使用)和75號手雷以及其他軍械。

3,3班——「清理班」——前進到2班的側翼。當工兵清理好鐵絲網後,3班突擊進入缺口並攻擊碉堡,通過炸開的入口進入碉堡並用手雷和輕武器清理裡面的敵人。

H:德國的雷區

H1:雷區信號標

a,實際雷區;虛擬雷區有時也標上這種標誌但其中的「Minen」(地雷)字樣為斜體字。

b,雷區缺口標誌,缺口位於白色的一邊,雷區位於紅色一邊。c、g和h是同樣可供選擇的真實雷區的標識,d和e是由鐵絲網和木樁子製成的「隱蔽」標識,其中d為反人員地雷,e為反坦克地雷。

f,在剃光的樹樁上匆忙繪製的標識。

H2:加強營的陣地

複製於美國人的手冊《德國軍事力量(1945年3月)》第11節。三個連居於前方一列,營部和第4個連協同在一處,與炮兵區同處一列;它們的部署地都有通道相互連接,平行的窄通道布置於反坦克雷區的側翼遠離雷區的地方。

可控炸藥和監聽哨分散布置在反人員地雷雷區前方;聯通監聽哨的隱秘通道使得巡邏隊可以通過。各連的陣地都被反坦克地雷環繞。內部巨大的虛假雷區則用鐵絲網環繞起來。

註:各連區域尺寸為750碼x350碼(約686米x320米)。

圖中圖例自上而下依次為連駐地;安全通道;隱秘通道;鐵絲網;反人員地雷;反坦克地雷;可控炸藥;虛假雷區;監聽哨。

H3:反人員地雷樣式

a,厚玻璃製造的格拉斯(Glas)地雷,引爆後,其自身可造成破片;它們採用很少的金屬構件以防觸發電子掃雷器的警報。

b,S型地雷,或被稱為「跳躍的貝蒂」。其中許多採用導火線/點火器起爆設置。剖視圖中可以看到雷管被放置在炸藥中間,而鋼珠彈環繞布置在外圍。

c,Schu地雷。木製的它便宜而易於製造,並帶有一個彈簧控制的並部分採用人造樹膠製造的觸髮式起爆器,非常難被電子探雷手段發現。一個踏步的重量就能導致它的薄蓋子通過轉軸下壓裝滿炸藥的盒體,而位於前端邊緣安全針的「耳朵」也被切斷,迫使激發撞針觸發炸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小野田寬郎,二戰最後一位投降士兵,堅持隱藏山中三十年打游擊!
二戰時日本為何不可能避免戰爭?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