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象深刻的小棘蛙-東南山嶺水澗的一聲蛙鳴

印象深刻的小棘蛙-東南山嶺水澗的一聲蛙鳴

我國的棘蛙族 (tribe Paini) 物種分布非常廣泛,近年來通過分子遺傳的技術角度將它們分成了兩個屬,分別是棘胸蛙屬 Quasipaa和倭蛙屬 Nanorana。前者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後者則分布在西南地區。顧名思義,棘蛙就是長有棘刺的蛙,棘刺只有繁殖期的雄性才有,每一種棘蛙的棘刺分布、疏密、大小等,都不盡相同。

浙江最著名的棘蛙是什麼?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David, 1875),俗稱「石雞」、「石蛤」等,曾經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南地區的山溪中。因為巨大的個頭被「理所當然」的當作食用蛙類,農家樂的興盛導致各地將棘蛙普遍作為一道特色菜肴,甚至部分地區還食用其蝌蚪,現已在許多地方難覓蹤影。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是棘胸蛙屬Quasipaa中個頭最小的成員——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 (Liu and Hu, 1975)。文章緣於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第一個跨省兩棲類監測項目--廣東銅鼓嶂兩棲類監測!!錘錘大師之作,協會榮譽出品!!

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 王聿凡攝

小棘蛙在浙、皖、閔、贛、湘、粵、桂均有記載,成體體長多在4~6 cm之間,雖然是Quasipaa中的小個子,但絕不是蛙中的小個子。有時候小個子可以救命,大多數種類的棘蛙都因巨大的個頭成為人類的盤中美味,而小棘蛙卻因為小體型躲過了一劫,在項目地的溪谷里比較常見。

(棘胸蛙屬 Quasipaa和倭蛙屬 Nanorana的系統關係樹 引自「中國兩棲類」網站)

五月初,我去廣東銅鼓障科考,此處山體陡峭山澗縱橫,溪流寬度往往不超過兩米,常在平緩處形成水窪,水窪中沉積有厚厚的落葉層,這種環境非常適合小棘蛙的生存及其蝌蚪的生長發育。

小棘蛙生存的溪溝 許濟南 攝

溪溝附近森林中巨大的樹冠層 王聿凡 攝

下午,在路邊的山溪處發現一個人造蓄水池,池中水深七八厘米,進出水口通暢緩流,池底有一些枯葉和磚頭。一隻福建大頭蛙,兩隻闊褶水蛙,一些蝌蚪,是小棘蛙的蝌蚪和角蟾的蝌蚪。大部分棘蛙的蝌蚪背部後側與尾基背面有一個「V」型黑斑,小棘蛙的「V」相對比較短小,身體幾乎無花紋,尾部散布黑色斑。翻起一塊磚,裡面有一隻闊褶水蛙屍體,表面發白但還沒過度腐爛,這水池沒有停留太久便繼續前進。

太陽西下,再次路過這水池時,闊褶水蛙屍體邊圍滿了小棘蛙的蝌蚪,它們正在享用這難得的蛋白質來源。蝌蚪看似柔弱,實則長著帶鋸齒邊緣的角質頜,還有多排梳狀唇齒輔助啃食。生活在溪流中還有一個問題要克服,每次下雨山體兩側水匯合進溪流,強勁的水流可能將蝌蚪衝到下游。面對這問題,掌突蟾、角蟾的蝌蚪選擇鑽石縫;湍蛙蝌蚪演化出腹吸盤;而棘蛙蝌蚪不僅會鑽石縫,發達的口部也會像吸盤一般吸住石頭表面。

啃食闊褶水蛙屍體的小棘蛙蝌蚪 王聿凡 攝

「咵咵跨……」山澗突然響起一串如水中擊石的聲音,十分響亮並具有穿透力,正是小棘蛙的繁殖季節,那是雄性大聲的鳴唱。聞聲尋覓,連續的「咵跨」聲突然停止,變為「咵」的單音節,面前的一隻叫了一聲,遠處的另一隻便回應一聲。關掉手電筒坐在石階上,不久連續的叫聲再次響起,打開手電筒又成了單音節的叫。很顯然這單音節的叫聲是一種警報聲,只要一隻小棘蛙發出這種叫聲,周圍所有的小棘蛙都會停止連續的求偶聲,只剩下偶爾的單音節回應。

【想聽叫聲請點這裡】

蹲坐在水裡的小棘蛙,頭頂側的眼睛露出水面,十字的虹彩是棘蛙的標誌(王聿凡 攝)

水窪里一隻雄性蹲坐水中,它的眼在頭部側上方,微微抬頭就能露出水面。「十」字型的虹彩也是棘蛙類物種的標誌。它的棘刺非常發達,胸前、手指內側三指均有分布。主要功能就是輔助抱對,棘刺可以把雄性牢牢固定在雌性背部,並且雄性前臂非常粗壯,也是為了抱對。

輕輕抓起,它開始掙扎,粗壯的後腿非常有力,用手指環形扣住胯部使它無法掙脫。這時它開始反擊,前臂交叉抱住人的手指,奮力擠壓,手指及胸口的刺的強烈擠壓讓人感到陣痛,甚至可以緊緊抱住手指而不落地,鬆開後能看到手指上的小紅印。

雄性小棘蛙胸部的棘刺(王聿凡 攝)

雄性小棘蛙指背側的棘刺(王聿凡 攝)

雄性緊抱手指進行自衛反擊,背景是一個硬廣告(王聿凡 攝)

雌性被側面(王聿凡 攝)

雌性腹面光滑沒有棘刺(王聿凡 攝)

順流而上,一同事叫到「這兒有卵群」 。在一塊斜著的大石頭下避光處,散落著數十枚卵,卵衣外附著了灰塵就像小型的湯圓外裹了一層芝麻粉,也是一種很好的偽裝。透過透明的卵衣,胚胎正在發育,尾芽、卵黃清晰可見。這些新生命一周後即將破膜而出,若是食物充足,秋季便會登陸;若食物不夠充足,它將會以蝌蚪形式越冬,來年再登陸。

小棘蛙的卵群,快數數有多少卵粒(王聿凡 攝)

正在發育的胚胎(王聿凡 攝)

中國的棘蛙類物種普遍存在數量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有二:棲息地的破壞。山地小水庫的建設使溪流環境衰退;山區漂流旅遊的開發,將溪流底層平整,兩岸硬化,溪流性兩棲類失去產卵場及躲避處。人為捕捉。農家樂的興盛導致各地將棘蛙類普遍作為一道特色菜肴,甚至部分地區還食用其蝌蚪;另外,捕捉工具的變革也從最初的徒手捕捉變為電瓶捕捉,雖然法律明確禁止使用電瓶捕魚,但仍然屢禁不止。

我們不經意的舉動也許對身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影響,只是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發現。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知道它們有趣的生命歷程與所處的困境,盡一份力量讓它們繁衍生息。

【文章歸屬:林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牙湖底發現1.27億年前幼鳥化石,只有人小指頭那麼大!
這位中國大爺甲胄在身不便泡澡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