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Windows 部門從微軟消失,這個產品曾經普及個人電腦、塑造了軟體業

Windows 部門從微軟消失,這個產品曾經普及個人電腦、塑造了軟體業

按下電源鍵,指示燈伴隨硬碟噪音快速閃爍起來,一行行術語在屏幕上浮現。接著,屏幕暗下,再亮起,四色視窗標誌和碩大的「Windows」出現在屏幕上。

這是數億人對微軟的印象,也是計算機在人類社會普及的開始。

曾經,微軟就是 Windows 公司,一切其它業務都構築在 Windows 的成功之上。

現在,Windows 公司的不再有獨立的 Windows 部門了。

西雅圖當地時間 3 月 29 日一早,微軟 CEO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發全員信宣布重組,主要業務部門之一的「Windows 及設備部門」被拆散之後併入兩個事業部,不再有單獨的 Windows 部門。

「這是我記憶中最徹底的重組。」布拉德·西爾弗伯格(Brad Silverberg)對《華爾街日報》說。他曾是微軟 Windows 95 時期 Windows 部門負責人。

微軟執行副總裁 Terry Myerson 隨著改組宣布離開微軟,成為最後一任 Windows 部門負責人。兩年前微軟砍掉 Lumia 手機業務時,Myerson 曾抱怨 Windows 在移動市場有過機會,但沒有得到公司足夠的支持。Myerson 離職後,Windows 相關的高管,級別最高的也比他在任時低兩個級別,不再直接對 CEO 彙報。

如果發生在幾年前,這次重組在微軟大概會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 2012 年,時任微軟 CEO 鮑爾默還在說「在微軟沒有什麼比 Windows 更重要的了」。

最能說明世界變化的可能是,6 年後沒多少人在意 Windows 公司拿掉了 Windows 部門。

資本市場更表示支持。美股從上月 29 號到本月 3 號跟著其它幾個大科技公司暴跌了好幾天,微軟在此期間只跌了 0.11%。 摩根士丹利認為微軟此前過於專註 Windows 操作系統使其股價漲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落後於其他科技公司。券商 Stifel Nicolaus&Co 的分析師 Brad Reback 稱讚納德拉「顯然沒有受到歷史的羈絆」。

只看 Windows 的業績,各方的反應似乎也理所當然。

過去兩個財年,Windows 只佔微軟總收入 9%。接下去 Windows 還會繼續更新很多年,數億台運行 Windows 的個人電腦還將驅動整個世界的運作。但就像電線、鐵軌不再像 100 年前那麼讓人興奮一樣,Windows 作為基礎設施並不讓人激動——我們都習慣了。

從無到有,到改變世界,再到變成了基礎設施。Windows 一共花了 33 年。

前兩年傑夫·貝索斯回顧亞馬遜誕生的時候說「它也只有在那時候(1995)年才行得通。當時我們是個 10 人的公司,我開車去郵局送包裹。我們背後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支持。如果不是這些設施的存在,一個這樣的小公司永遠不可能啟動 Amazon.com,就是做不來。」

貝索斯說的基礎設施包括郵政、包括互聯網也包括 Windows 電腦。

1995 年,美國已經有 5000 多萬個人電腦用戶和 1600 萬網民,這是互聯網起步的基礎設施。第一個無人不曉的 Windows 系統,Windows 95 也在那一年發布。

對於大多數公司和家庭來說,Windows 95 是接觸個人電腦的開始。「每個桌上一台 PC」最後沒有停留為蓋茨鼓舞員工士氣的口號。

可以說今天最大的幾個科技巨頭都和 Windows 脫不開關係。扎克伯格 2004 在一台索尼的 Windows 電腦上寫出了 thefacebook.com 網站。對蘋果復甦至關重要的 iPod 在第三代支持 Windows 系統之後才真正開始熱賣。騰訊創辦很長一段時間的唯一產品是一個叫 OICQ 的 Windows 軟體。

對微軟啟動的軟體業,最好的總結可能還是來自史蒂夫·喬布斯,他在 2007 年和蓋茨最後一次公開對談。在被問及如何評價彼此對於計算機行業的時候,喬布斯說:「比爾創造了行業里的第一個軟體公司。我認為他創辦第一個軟體公司的時候,我們這個行業里還沒人知道『軟體公司』是什麼東西。」

Windows 不是微軟的第一個軟體。但從 Windows 開始,微軟才真正開創了軟體行業,並最終改變了世界。而這家公司,最終也被 Windows 所改變。

蓋茨把軟體開發從黑客的個人愛好變成一個真正的產業

1976 年,從哈佛輟學還不到兩年的比爾·蓋茨給計算機愛好者們寫了封題為《致愛好者的公開信》,指出:

「多數電腦愛好者必須意識到,你們中大多數人使用的軟體是偷的。硬體必須要付款購買,可軟體卻變成了某種共享的東西。有誰會關心開發軟體的人是否得到報酬?」

「如果分文無獲,誰會從事專業的軟體開發?哪有業餘愛好者會花費 3 人/年的精力去編寫軟體、修正軟體、編寫使用手冊卻免費發放給別人使用。事實上,只有我們大量投資來為個人電腦做軟體。」

公開信落款是 Micro-Soft 普通合伙人,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 1976 年寫給計算機愛好者的公開信。圖/維基百科

蓋茨跟保羅·艾倫 1975 年創辦微軟,為 MITS 公司的電腦開發了 Altair BASIC 程序,指望買了電腦、用了他們開發軟體的用戶付版權費。

之後蓋茨發現只有不到 10% 的 Altair 用戶購買 BASIC 程序,但市場上在用 BASIC 的用戶數則遠超這一比例。1975 年年末,微軟一卷儲存著預發行的 Altair BASIC 的打孔紙帶消失了,然後有 50 份 Altair BASIC 未授權的拷貝出現在一個黑客聚會上。這也是催生蓋茨那封宣言的導火索之一。

MITS Altair 8800。圖/維基百科

用軟體、付錢,這在今天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當時,崇尚使用計算機不受任何限制、信息應該全部免費的黑客感到憤怒。

關注早期個人電腦硬體和軟體開發的通訊社,Micro-8 Newsletter 創始人、編輯 Hal Singer 自述他收到公開信後覺得「最理性的反應就是把這封信撕爛然後不去想它。」

當時軟體業尚未成型,絕大部分的軟體開發都是由硬體廠商完成,它們把軟體開發或採購成本加到待售硬體里。

個人電腦市場也還沒有賣軟體這種說法,很少有人意識到軟體有版權和專利的問題。大多數的數據拷貝,要麼是實驗室里交換信息,要麼是計算機愛好者們的口耳相傳,他們常以「黑客」自居。

黑客們寫軟體、開發好玩新奇的硬體多半也都出於興趣。Steven Levy 1984 年寫的那本關於計算機發展的《黑客》提到數十位對早期計算器發展有貢獻的人。

當中包括創造 Unix、UTF-8 的 Ken Thompson,15 歲就破解北美防空指揮系統 Kevin Mitnick,自由軟體基金會創始人 Richard Stallmam,以及蓋茨、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

1975 年的保羅·艾倫和比爾·蓋茨。圖/eyerys

他們之中大概只有蓋茨在 1970 年代就精於商業運作。就連喬布斯那時候創辦蘋果以後,也專門請了個 CEO 來管理公司,自己跟沃茲尼亞克去搗鼓新產品。其他人則更像一群嬉皮士,試圖在電腦上創造藝術和美,認為所有信息都應該自由傳播。

當然,個人電腦世界最後按照蓋茨設想的規則運作著。從 1975 年的微軟開始。之後 1977 年甲骨文的資料庫、1982 的 Lotus Excel 辦公軟體以及再之後 Adobe 公司,一批批軟體公司誕生。

而蓋茨和微軟的財富也是借著 Windows 和之後的 Office 一系列圍繞 Windows 開發的產品越積越厚。1985 年,有著圖形化界面、不再需要用戶對著屏幕敲命令行的 Windows 1.0 發布,隔年微軟上市,持股 45% 的蓋茨一躍成為億萬富豪。

1995 年,Windows 95 發布讓蓋茨財富徹底爆發、是年以 129 億美元身家成為全球最年輕的首富。從那之後,蓋茨在 23 年裡當了 18 年首富,今年才被貝索斯超過。

Windows 誕生於微軟成立第十年,讓它成為一個成熟的公司

1980 年,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僱員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花費了四個月時間編寫出了 86-DOS 操作系統。微軟隔年以五萬美元購得該產品的全部版權,並將它更名為 MS-DOS。

隨後 IBM 發布了第一台個人電腦,當時採用的操作系統是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的 86-DOS 系統,但微軟很快改進了 MS-DOS,並使它成功地成為 IBM 電腦採用的操作系統。

IBM 一開始不知道 MS-DOS 的出處,而帕特森在交易時也不知道微軟和 IBM 的合作。微軟做了個精明的買賣。

1981 年第一台 IBM PC。圖/Wikimedia Commons

多年來以官僚、封閉形象出現的 IBM,在 IBM PC 之父的 Don Estridge 主導下,突然開放起來。它對外開放了個人電腦的硬體標準,允許微軟將 MS-DOS 賣給其他電腦公司。

與此同時,英特爾兌現摩爾定律、快速迭代半導體工藝,為個人電腦市場提供了新的處理器。IBM PC 以及其他克隆機的市場份額在短短三年時間內達到蘋果的兩倍。而每一台 IBM PC 都在用微軟的系統。

PC 出貨量,1982 年之後,大量 IBM PC 克隆機出現使 PC 市場份額大增。縱坐標單位為「

一個買來的系統、英特爾的硬體、IBM 的開放標準,這些讓微軟成了早期 PC 市場的控制者。

但真正讓微軟成為微軟的,還是 Windows。

1980 年代初,喬布斯開始開發最早的 Macintosh 電腦,他已經從施樂那裡學到圖形化界面的點子。喬布斯找到蘋果多年的合作夥伴蓋茨,希望微軟能為 Macintosh 開發一套簡單易用的編程語言,並開發一些應用軟體,比如文檔、圖表和數據處理程序。

在聽喬布斯描述完 Macintosh 將是一款擁有圖形化界面、 為大眾而開發的電腦後,蓋茨與喬布斯簽約。那是一個特別艱難的項目,蓋茨後來回憶說大多數參與 Macintosh 的蘋果和微軟工程師做完那個項目就離職了。

雙方合作並不愉快,因為蘋果很快發現微軟在搜集新系統的交互細節。

Apple Lisa 和 Macintosh,1984 年。圖/Mac History

1983 年,蓋茨宣布微軟計劃為 IBM PC 開發 Windows 操作系統,並在紐約廣場飯店發布預覽圖。微軟搶在 Macintosh 之前,對外演示了採用圖形界面,有窗口、圖標和可以指向並點擊的滑鼠的新系統。

喬布斯在蘋果總部與蓋茨對質,他對蓋茨喊:「你欺騙了我們!我信任你,但你卻從我們這偷東西!」

蓋茨只是坐在那兒,給出了那句著名的回答,「我覺得這更像是說我們都有一個富有的鄰居叫施樂。我破窗而入打算偷他家電視,然後發現你已經偷了。」

1985 年,Windows 1.0 在微軟成立十周年的時候正式發布。就像大多數微軟的第一代產品一樣,Windows 1.0 體驗糟糕、能運行的軟體也不多。等到 1986 年 Microsoft Works 辦公應用出現在 Windows 上,後者銷量才得以提升。

但微軟善於修復問題。之後微軟差不多每 2-3 年帶來一次大版本更新。到 Windows 95 的時候,Windows 操作系統已經佔據超過 80% 的市場份額、微軟年銷售額首次突破 10 億美元。

Windows 1.0,1985 年發布,Windows 開始的地方,它採用圖形界面。

到 1991 年,《財富》雜誌準備封面問題,回顧「個人電腦 10 年發展史」的時候,只找了喬布斯和蓋茨,沒人再關心 IBM。

Windows 95 讓個人電腦變得足夠易用,開始在家庭和企業辦公市場普及。

但它有名的藍屏一直沒有解決,它依賴的操作系統內核不夠穩定。企業已經接受 Windows 和 Office 作為日常辦公所用,但在 1980、1990 年代都還在用不同於個人電腦的工作站、伺服器處理對穩定性和性能要求更高的工作。

讓微軟真正控制整個計算機市場的是 Windows NT。

1988 年,微軟從 DEC 公司挖來大衛·卡特勒(David Cutler)和他的團隊開發新的操作系統。卡特勒早年在杜邦公司編程,1971 年轉投 DEC 公司,開發操作系統 RSX-11M,因為一個籌備已久的項目被 DEC 砍掉而萌生去意。

David Cutler。圖/Wikipedia

卡特勒獨立於當時的 Windows 開發團隊,組建了一個更資深的團隊。經過五年開發並伴隨著中途數次延期,1993 年 7 月,Windows NT 發布到工廠刻盤生產。

之後 WIndows NT 不但接管了微軟的伺服器系統,還在 Windows Me 的巨大失敗之後替換掉原有內核,成為 Windows XP、Windows 7 更個人操作系統的內核。從 Windows NT 開始,微軟讓個人電腦開始代替工作站、專用伺服器,毀了 IBM、Sun 最後的硬體生意。

Windows 讓微軟多年來有一個完美的商業模式

微軟一直在軟體商店賣盒裝 Windows 光碟,但這隻占微軟收入很邊緣的一部分。它最主要的收入來自企業客戶,它們或通過預裝的 Windows 或批量採購,支付微軟授權費。微軟 2000 財年總收入超過 229 億美元,其中企業客戶貢獻 204 億美元。

而且差不多從 Windows 95 發布至今,全球造出來的個人電腦都在用 Windows 系統。各家電腦廠商起起伏伏,有公司專做遊戲電腦、有公司做高端機、也有公司打價格戰……這些公司有破產的、有上市的、還有像戴爾這樣上市、退市再上市來回折騰的。

但不管電腦做成什麼樣子,蘋果之外的個人電腦品牌基本只用 Windows,不同電腦之間無法形成足夠的差異化。

最終 PC 市場還是以打價格戰為主。過去幾年,所有電腦廠商收入之和是蘋果賣 Mac 的四五倍,但利潤卻只有 1/8。PC 市場的絕大多數利潤去了兩家公司——英特爾和微軟。

PC 廠商跟著英特爾和微軟的研發節奏更新產品,它們把軟硬體交出去的同時,也交出了市場里的利潤。

Windows 對消費者來說只是個操作系統,但對 PC 廠商來說,就像一家拚命壓榨供應商的連鎖超市。PC 廠商想把產品賣給消費者,就要給 Windows 交一筆進場費。

最終 PC 廠商把價格越壓越低,更便宜的電腦也讓更多人能用上,愈發普及的個人電腦也把 Windows 推給更多用戶。循環往複,微軟的利潤越積越多,Windows 市場佔有率接近九成。

2012 年,全球 PC 出貨量同比減少 4%,但微軟和英特爾的經營利潤之和,還是比全球前三大 PC 廠商之和多 700%。

Windows 自身特別賺錢,同時它還成為微軟推動其它生意的基礎。

大企業成為微軟客戶後,會跟微軟簽企業協議(EA)。作為這項協議的一部分,微軟會為協議中的軟體部分提供折扣。例如,Windows 授權費或 SQLServer 資料庫授權費或者 Office。

企業花錢用上 Windows 之後,又買了微軟的更多軟體。1994 年前後,Word、Excel、PowerPoint 這三個應用的市場份額超過 50%,1998 年接近 100%。

甚至今天微軟說的雲端辦公套軟體 Office 365,也是這個體系的延續。

微軟 Excel 和 Word 在 Mac 和 PC 上的市場份額。

微軟一層一層的控制加速了企業的信息化,也為微軟帶來了豐厚利潤。

1991 年,美國企業主的信息技術花費約為 1240 億美元,只佔美國 GDP 2%。到 2000 年,這一比例上升到 4.6%、絕對值為 4728 億美元。在此期間,微軟的收入從 18 億美元上升至 230 億美元,凈利潤從 4.63 億美元上升至 94 億美元。

微軟市值變化。單位為十億美元

相比之下,雖然蘋果在 iPhone 之後變成了更賺錢的公司,但它的生意就沒有微軟這麼輕鬆——它需要總是做出最好的軟體和硬體,用足夠大的體驗差異讓用戶付出更多錢。這正變得越來越難。

相比之下,微軟幾乎每隔一代 Windows 就會出一次大問題,但壟斷地位紋絲不動。

當然,直到智能手機變得比 PC 重要之前。

不同時期個人計算平台(包括手機、電腦)使用的操作系統市場佔有率。圖、Pinterest

Windows 的最後的機會是在 2010 年

微軟多年以來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在於它成功設置了種種障礙,阻止競爭對手進入,也讓自己的客戶擁有高昂的切換成本。

至今在 PC 市場,微軟的壟斷地位還是不變,廠商的利潤還是被他攫取。但手機是個新市場。

關於微軟和 Windows 如何丟掉手機市場,《好奇心日報》此前曾通過五個片段總結過。

今天回頭來看,Windows 在移動市場的最後機會是 2010 年,那年蘋果剛推出 iPhone 4,一個從硬體到造型到軟體體驗都遠遠甩開業界其他對手的產品,開始加速進入全球市場。

Android 經歷一系列修修補補之後剛成熟起來,三星、摩托羅拉和 HTC 各自推出了手段銷量過百萬的 Android 手機。

藍色是微軟 Windows 在操作系統中的市場份額變化圖。圖/Statcounter

蘋果極其強勢,而 Google 對幾個傳統行業的顛覆也引起運營商和手機廠商的警覺。在 2010 年,手機廠商和運營商都願意再來一個操作系統。重新設計的 Windows Phone 7 在那年夏天來了。

但微軟的一系列選擇讓它最終錯過了那個機會。

在商業模式上,微軟還想複製個人電腦市場的做法:微軟做操作系統,手機生產商生產硬體,並為每一部搭載 Windows 系統的手機支付授權費。與此相對的,Android 不要錢。

為了保證用戶一致的使用體驗,微軟強迫其他手機廠商不能預裝應用、不能修改用戶界面設計、還要求手機硬體規格符合微軟要求。

手機廠商和運營商卻都想要差異化,大家都知道 PC 產業沒有差異化的下場 —— 成為代工廠。

今天 Google 一家獨大、逼迫手機廠商放棄自己的用戶界面,但它 2010 年不是這樣。2010 年會看到摩托羅拉定製了一個首屏滿是社交網路的狀態更新的新潮界面;HTC 把以前在更老系統上試過的天氣、日期插件搬到 Android 平台,就連三星都用自己的手機界面風格。

摩托羅拉 Cliq 和 Motoblur 界面。圖/Wired

更糟糕的是,WP7 發布後,微軟沒有繼續迭代系統,而是提出一個統一手機、電腦的大計劃,讓 Windows 在手機市場停了兩年。

等到納德拉 2013 年接手微軟時,Windows 敗局已定。時任微軟首席運營官 Kevin Turner 在 2014 年承認全球只有 14% 的聯網設備運行 Windows 操作系統。再往前倒退十年,這一數字為 97%。

之後納德拉通過一系列改組削弱了 Windows 在微軟的地位。其中最重要兩步一個是讓硬體業務併入 Windows 部門、讓盈利豐厚的 Windows 背上了硬體部門的虧損。微軟各部門都要對盈虧負責,最終 Windows 部門不得不選擇放棄手機部門。另一個是允許 Office 等核心業務優先開發其它操作系統產品,比如為觸控重新設計的 Office 最早出現在 iPad 上,這在此前是不可能的。

當 Windows 佔據九成市場份額時,微軟所有產品儘可能的綁著它,可以避免用戶流失。但當 Windows 不斷下滑淪為一個小眾產品時,其他產品再綁著它只被會拖累。納德拉的去 Windows 化是不得已的選擇。

現在納德拉成功的幫助微軟去 Windows 化,擺脫 Windows 束縛的 Office、雲計算等業務快速增長,微軟品牌價值提高到 695 億美元,排在蘋果和 Google 後面(最近亞馬遜股價大跌,又被微軟超過)。

但所有這些業務最初都建立在 Windows 的壟斷之上。Windows 不再重要了,它們之後能在多長時間鎖住用戶也不好說。

可蘋果、Google,以及亞馬遜、京東、阿里巴巴、騰訊等大科技公司,它們在用戶眼裡都有具體的形象——iPhone 公司、搜索和 Android 公司、電商公司、社交公司……

沒有了 Windows 部門的微軟是個什麼公司?它在用戶眼裡的形象模糊起來,一如早先失去了計算機市場的 IBM。

(文章來源:好奇心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海智庫 的精彩文章:

2018年3月單周電影票房TOP10:新片《環太平洋2》4億票房奪冠

TAG:數海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