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綏寧水口土話用字舉例

綏寧水口土話用字舉例

水口山村風光

綏寧水口土話用字舉例

綏寧水口的土話里,有些詞是能在字典里找到相關漢字的,但是院子里一些啟示、廣告、便條、字據等應用文中及大集體時期的記工簿中,父輩們卻沒有使用這些相應的漢字,而是用了同音字代替。也許是他們查字不方便的原因。今天兼南願把自己發現的相關漢字貼在「古苗疆那些事兒」公眾號平台上,供水口父老鄉親們及有志於研究綏寧土話者參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點擊圖片放大查看

附與水口話相關的一段文字於後,那是賀兼南1997年6月寫的語言學論文。有興趣的可以讀完,沒有興趣的可以只讀倒數第二段(「簡言之」那一段)。

《綏寧方言中的人稱代詞》(摘錄)

(至今沒有找到能夠在網上顯示的降調、升調和降升調的國際音標符號,就讓它在下文的「[ ]」中空著吧,反正緊挨著它的後面的已再用另一種在語言學中也通用的數字標調法標示了一次)

……

綏寧方言的人稱代詞可用「吾」、「女」、「其」來表示。它們發音特殊,用法古怪,與古漢語相近。

「吾」是第一人稱代詞,我們從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來分析它的發音特點。

「吾」的聲母是nɡ[?],普通話的常用音節中無此聲母,但如果你用包括綏寧方言在內的多種南方方言中的某一種來讀「牙」、「岩」、「咬」、「愛」等音節,就能體會到這一聲母的發音特點。

「吾」的韻母有兩種:黃桑、東山、鵝公等地為ɑ[A],其他地方為o[o]。

「吾」的聲調有基本調和變化調之分。基本調有四種:黃桑、東山、鵝公等地為全降調[](51);聯民、麻塘、河口等地為高升調[](35);金屋、梅坪等地為中降升調[](313);而在市、長鋪一帶及比較典型的方言區──綏寧北部的水口、瓦屋、黃土礦、唐家坊等廣大地區(以下簡稱綏北)卻為低平調[?](11)。變化調主要存在於綏北。綏北除了用來表示單數第一人稱「我」的基本調以外,還有兩個變化調:其一是用來表示單純的複數第一人稱「我們」的高升調[](35),其二是用來兼表某些領屬關係的單數和複數第一人稱的「我的」、「我們的」的高平調[?](55)

「吾」的特殊用法與「吾」的奇特發音有聯繫。在綏北廣大地區,「吾」可以分別當作「我」、「我們」、「我的」、「我們的」來用。其中,「吾[?o?](11)」就是「我」(如「『吾[?o?]』有」就是「『我』有」),「吾[?o](35)」就是「我們」(如「『吾[?o]』有」就是「『我們』有」),「吾[?o?](55)」就是「我的」或「我們的」(如「『吾[?o?]』妹」就是「『我的』妹」或「『我們的』妹」,但是同「吾[?o?](55)」搭配的中心語有一定的選擇性)。

說怪也不怪,其實這也只是繼承了古代的用法。例如《論語·學而》中「吾日三省吾身」,《左傳·桓公六年》中「我張吾三軍」的三個「吾」,就依次表示「我」、「我的」、「我們的」;《尚書·洛誥》中「我卜河朔黎水……我二人共貞……彼裕我民……」的三個「我」也分別表示「我」、「我們 」、「我們的」。「我」、「吾」在古代都屬「疑母」,聲母為nɡ[?],分屬「歌」、「魚」兩個韻部。由汪榮寶先生的考證結論可知,這兩個韻部在唐宋之前同為ɑ[A]韻,可見「我」和「吾」在古代曾是一對同音同義的異體字(說句題外話:到了今現代,很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大人物,認為「吾」字比「我」字古老一些而喜歡用「吾」字代替「我」字,其實正好相反,「我」原本是一種武器,是出現得很早的象形字,「吾」字倒是稍後出現的形聲字,在用作代詞時,「我」和「吾」都是假借字——借音。到目前止,公認的最古老的文章《尚書》,裡面的「我」「吾」並用,而且「我」用得更多一些)。它們與今之黃桑、東山、鵝公等地的「吾[?](51)」的聲母韻母全同,與綏寧其他地方的「吾[?o]」同聲母,而與普通話中的「我wǒ[uo](214)」的聲母韻母全不相同。所以用「吾」字作綏寧方言的自稱代詞,能表達更多的方言特點,承載更多的古語要素,也能更準確地反映方音對古語的承傳關係。

在綏寧方言中,「女」是第二人稱代詞,普通話中主要用「你」字來表示,讀作「nǐ[ni](214)」,由輔音[n]和母音[i]組成。但綏寧方言中這個代詞沒有母音,只由一個光桿的輔音[n]構成,與普通話中的「你nǐ[ni](214)」字和「女nǚ[ny](214)」字的讀音都相去甚遠,然而卻與方言中「男女[n]」的「女」字讀音相近。

方言人稱代詞「女」的聲調也有同「吾」對應的「一音多調」,在綏北,「女」的用法也有同「吾」對應的「一詞多義」:

其中「女[n?] (11)」意為「你」(如「請『女[n?]』」即「請『你』」),「女[n](35)」意為「你們」(如「請『女[n]』」即「請『你們』」), 「女[n?](55)」意為「你的」或「你們的」(如「『女[n?]』老娘」、「『女[n?]』綏寧」即「『你的』老婆」、「『你們的』綏寧」,但同「女[n?](55)」搭配的中心語有一定的選擇性)。

「女」的這些特殊用法也同樣是對古「女」用法的沿襲。上古無「你」字,常用「女」或「汝」表示第二人稱。例如《論語·陽貨》中「吾語女」,《詩經·擇兮》中「倡!予和女」,《詩經·靜女》中「說懌女美」等處的「女」,就分別表示「你」,「你們」和「你的」。與用「吾」字相似,用「女」字作綏寧方言中的對稱代詞,也能表達更多的方言特點,承載更多的古語要素,更準確地反映方言對古語的承傳關係。

在綏寧方言中,「其」是第三人稱代詞。上古雖有一個「他」字,但當時的「他」還不是第三人稱代詞,而「其」則是常用的第三人稱代詞之一。造字之初,「其」就是「箕」,「其」與後來造的「箕」同音同義。對「其」字,我們也從聲、韻、調三方面來分析。

「其」的聲母:古時「其」屬「見[k]母」,即聲母為ɡ[k]。最近數百年里,「其」的聲母分化,一種仍為ɡ[k],另一種演化為j[?]。並非巧合,綏寧方言中的他稱代詞「其」也有兩種聲母:聯民、麻塘、在市、長鋪等地為ɡ[k],黃桑、東山、鵝公及綏北多數地區為j[?] (黃土礦仍保留有ɡ[k]的讀法)。在綏寧,沒有一個地方的他稱代詞的聲母讀法同普通話「他tā[t『A?](55)」和「其qí[?](35)」的聲母相同。

「其」的韻母:綏寧境內,聲母為j[?]的地方,其韻母為i[i];聯民、麻塘等地則為e[?];在市、長鋪等地為ê[?]

「其」的聲調也有同「吾」、「女」對應的「一音多調」。在綏北「其」的用法也有同「吾」和「女」對應的「一詞多義」。其中「其[??](11)」表示「他(她、它)」(如「『其[??]』要」即「『他』要」),「其[?](35)」表示「他(她、它)們」(如「『其[?i]』要」表示「『他們』要」),「其[??](55)」表示「他(她)的」或「他們(她們)的」(如「『其[??]』外甥」即「『他的』外甥」或「『他們的』外甥」,但同「其[??](55)」搭配的中心語有一定的選擇性)。「其」的這些特殊用法也同樣是古漢語用法的延續。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中「以其通楚使也」,《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史記·項羽本紀》中「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易經·頤》中「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等處的「其」,就分別表示「他」、「它們」、「他的」、「它的」。(當然,綏寧方言中「其」的用法也有與古漢語不同的地方,這就是改變了古代「其」通常不作一般賓語和一般主語的特點。)描寫綏寧方言時用「其」字代替與方言讀音毫無瓜葛的「他」字,能表達更多的方言特點,承載更多的古語要素,也同樣能更準確地反映方音與古音之間的承傳關係。

簡言之,綏北廣大地區的人稱代詞特點就是:

吾[?o?](11)]=我;吾[?o](35)=我們;吾[?o?](55)=我的/我們的。

女[n?](11)=你;女[n](35) =你們;女[n?](55)=你的/你們的。

其[??](11)=他(她它);其[?](35) =他(她它)們;其[??](55)=他(她)的/他(她)們的。

總之,「吾」、「女」、「其」的「一音多調」和「一詞多義」的特點是地處雪峰山深處的綏寧地區客觀存在的一種奇特的語言現象,它離古漢語近而離普通話遠。分析這些特點,對綏寧的語文教學和語言研究工作不無裨益。

猜你喜歡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苗疆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唉!你這綏寧撩人的三月雨!

TAG:古苗疆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