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根古禮—儒家四大家族後裔探訪

尋根古禮—儒家四大家族後裔探訪

項目簡介

本項目以孔、孟、顏、曾四大家族中留存的無形文化遺產「古禮」作為田野調查的研究對象,運用深度描寫和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同史料《儀禮》、《禮記》、《周禮》、地方志等古籍文獻互證,從而發掘中國傳統禮文化的遺存。其有跨學科的特徵,以文化人類學,文化記憶研究為主,結合儒學與歷史學,實現古今中外互通。其成果不僅可以為曲阜市政府對於「禮」資源的開發和文化產業服務的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是曲阜古魯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的關鍵,更是當代中國儒家禮儀文化復興的基礎。

研究背景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禮儀內在地規範著其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是建構中華文明的基石。《說文解字》中:「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登」;孔子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克己復禮為仁」。(吳宗傑,2009)當今社會,中國經歷了嚴重的文化斷層,如何重新領悟「禮」的原初意義,從禮文化中發掘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形成當代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解決社會問題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儒家學派有「顏、曾、孔、孟」四大家族之說,歷代帝王均對四位先哲進行分封,並由其後人世襲領爵。如今,四大家族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部分後嗣居住「孔孟之鄉」、山東省曲阜市。據曲阜市政府統計,2009年曲阜市僅孔子後人就有11萬。本研究的前期調查發現,曲阜市政府和旅遊部門急需發掘和復興禮文化,將其融入城市文化建設和旅遊開而活生生的禮體現在四大家族後嗣的日常生活,少有學者對其進行挖掘整理,這就導致傳承遺產的主體被分離出去,禮的本土價值與內涵不斷喪失(吳宗傑,2012)。

研究意義

此項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禮的挖掘、保護和利用過程應成為遺產價值觀的彰顯過程,其成果不僅可以為曲阜市政府對於禮資源的開發和文化產業服務的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是曲阜古魯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的關鍵,是當代中國儒家禮儀文化復興的基礎。

研究方法

孔子有著「禮失求諸野」的田野思想,適周問禮、適齊觀樂、往觀吳季札葬子等舉動可以看作人類學家的作法,說明遺產意義的挖掘不僅靠文字的傳承,更要注重對活人的採訪和觀察(吳宗傑,2012)。因此,研究者將在曲阜市進行長期的歷史人類學田野調查,將西方的深描和口述歷史的研究方式同中國傳統敘事方式相結合,以合乎本國文化特徵的言說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呈現給世人。

第一,研究者將記錄四大家族後裔的口述歷史,挖掘並整理其家族記憶。

第二,通過深描,對四大家族後嗣「禮」的行為進行深入刻畫,並賦予中國大義,達到古今匯通。西方的深描理論強調對於行動和細節描述,但缺乏大義;而《儀禮》不僅是對當地人生活行為的描述如成人禮、鄉飲禮、日常家禮、祭拜禮和尊師禮等,同時更蘊含大義。因此,研究者將把兩者的敘事方式結合。

最後,研究者將主要發現同史料《儀禮》、《禮記》、《周禮》和地方志等古籍進行文獻互證,從而挖掘禮的遺存,拯救日漸式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研究難點

此研究的難點之一是對古禮概念的理解和詮釋,也就是在當代社會對禮文化如何構建的問題。在古代,史官面對的是政治文化,《春秋》關心的是禮文化,而今天人類學研究者面對的是現實生活世界和多元的文化現象。時代的價值觀已經變化,語言本身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本研究的敘述要在在自身文化傳統觀的關照下發揮創新精神,以合乎其文化特徵的言說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呈現給世人。

研究的難點之二是中西理論的對接:能否將西方人類學理論嫻熟自然地運用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現和闡釋上,是本項目質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國內外導師

項目指導導師吳宗傑教授曾指導我對杭州小河直街進行了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積累了前期經驗;

在聆聽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杜維明教授的講座過程中結識。徵求杜教授意見,杜表示願意為本項目提供指導。

本人與劍橋大學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在2012年相識,艾倫教授給予了許多人類學方面的學術指導,並願意為此項目繼續給予指導。

教授和艾倫教授的聯合指導下對杭州小河直街進行了口述歷史田野調查,積累了豐富經驗;其同樣在浙江大學第十五期SRTP科研訓練計劃項目中擔任組長,獲得了優秀的成績,有豐富的帶隊經驗。

文獻資料(略)

(吳宗傑教授指導本科學生作品,已從劍橋大學碩士畢業,原文為其在校內時的學生科研項目)

小編 輿地君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輿地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輿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