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勇堅:如何推動高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李勇堅:如何推動高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大數據、人工智慧成為了互聯網界首要的關鍵詞。人們在感受互聯網高新技術提供的便捷、有趣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釋放了新的活力。

為農業、製造業轉型拓展新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網:為什麼說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是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發展的重要動能?

李勇堅:「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既是黨的十九大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出的新戰略方向,也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從政策上看,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框架。

從農業角度講,目前我國農業已經從分散經營日益走向合作發展、規模經營的新階段,這就需要對傳統農業服務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這種階段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對增強農業的競爭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問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滲入農產品營銷、農業生產過程,打造農業發展新商業模式和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將成為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匯聚農業生產、消費等方面的大數據,能夠對農業生產形勢進行動態跟蹤分析,形成農產品生產大數據,準確地把握特定農產品的播種面積、產量等,避免農民盲目跟風生產,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數字經濟使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有利於促進農業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引入互聯網等技術,能夠創新出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模式。例如,通過網路預訂,能夠將農業相關的旅遊、餐飲等產品營銷出去,使一產和三產很好地融合起來。通過引進數字技術,打造智慧農業生產系統,有利於實現農業生產的透明化、種植技術科學化、生產成本的降低,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數據化、精準化、可視化,不但能夠提升農業產量,更能夠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小農業所產生的面源污染。同時,大量的物聯網設備還有利於提高農業環境監測水平,提高農業環境監測數據的時效性,便於生產者及時掌握農作物、園藝作物、蔬菜、果樹生長動態與災害發生髮展情況並進行快速的監測、診斷和預警。

而從製造業角度來看,提到的這些技術可以在四個維度提升製造業的效能:第一,市場銷售層面:更好地了解客戶的需求,製造出更加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尤其是通過與客戶的聯繫建立,實現大規模定製化生產;第二,生產研發製造層面:新技術有利於大幅度提升研發效率,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提升各類新材料、新葯的研發效率;新技術也有利於大幅度提升生產管理效率,例如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出各種製造業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有利於提升生產效率;而互聯網、大數據在生產製造過程中的節能降耗、管理績效等方面也將大有可為;新技術也將對企業的生產流程進行再造,打造適應定製化的生產流程,提高生產線的靈活度與適應能力;第三,物流層面,加快產品的流通速度,讓產品更快地傳遞到客戶手上。第四,更好地實現生產服務智能化,是生產服務體系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

政策技術的深度整合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您看來如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李勇堅:整體來看,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在消費領域的應用較為廣泛,推進速度也較快,但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進展仍有待於進一步提升,亟需國家對現有政策進行整合,逐步扭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兩張皮」的現象,切實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第一要加大宣傳力度。從調查數據看,我國有近半數企業在互聯網採購、營銷等方面仍沒有動作。而且,對於互聯網的認知主要局限在營銷領域。對於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仍缺乏足夠的認知。而且,從企業的基礎設施看,大部分企業缺乏足夠的數據收集設備,也沒有相應的互聯網人才,對於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缺乏信心。因此,應該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企業認識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更大的應用空間在企業的研發設計、製造、物流等領域,使其有應用這些新技術的認知與動力。

第二要在國家層面設立整合推進機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非常廣泛,其技術研發、實際應用等諸多方面都涉及到多個政府主管部門。從政府主管部門看,涉及到工信部、商務部、發改委、科技部等諸多部門,這些部門對數字經濟的某個部門或者某個環節進行管理。但是,從現有的政府架構看,缺乏一個統籌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機構或部門,容易使這些新技術應用過程中形成碎片化,各個行業或環節之間數據缺乏共享機制。因此,應設立一個整合推進機構,統管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這些技術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三,鼓勵各種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融入到實體經濟之後,不但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技術創新,而且也會帶來各種業態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這些業態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會給傳統的監管模式與機構帶來新的挑戰,因此,在國家層面對這些商業模式創新應出台激勵政策,監管的原則應該是包容創新,先發展後監管。例如,產品眾籌是適應互聯網與製造業(農業)融合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應如何監管,現在缺乏明確的框架。又如,對用戶數據的挖掘,將產生大量的個性化定製。但是,對個體數據使用方面的規範,仍未能出台。

第四,鼓勵利用互聯網打造技術共享平台。技術共享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應用到實體經濟過程中產生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面,國家有一些原則性的政策規定,例如,國務院《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就曾提出了「科研設備共享」、「科研院所創新創業共享」等諸多指導性意見,但是,這些政策原則性過強,實施過程中成效並不突出。從未來發展看,應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鼓勵設備共享、創新創業基礎條件共享、人力資源共享,形成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的技術共享平台,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

第五,打造國家大數據中心。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在我國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已產生了大量的數據,當前,國家在這些數據的所有權歸屬、使用規範、責任追究等諸多方面,仍缺乏符合當下技術發展態勢的政策,企業之間也缺乏良好的數據分享機制,這導致了大數據行業的很多亂象。因此,在大數據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有必要在國家層面建立一個大數據中心,實現數據的共享,以及加快對數據的研發利用。

第六,擴展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應用相關的公共服務範圍。之前重視的是CT(通信)作為一種公共服務,在數字經濟時代,應該將DT(數據技術)、IT(通信技術)、AI(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公共服務。將數據服務、智能服務作為一種公共服務。

第七,從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應用看,大型企業依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方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資金優勢等等,已建立了遠勝於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競爭優勢還在擴大。縮小中小企業在數據擁有、使用、利用、分析等方面的差距,是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數字經濟的一個有效措施。而在國家層面專門成立服務於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應用相關的中小企業的部門,針對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的特點,提供更具有價值與意義的支持。在地方層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購買數字經濟所必須的基礎軟體、雲計算服務、3D列印、數據開發平台等支撐手段,以免費或優惠的價格提供給數字經濟中小企業(機構)使用。例如,可以為中小企業利用雲計算資源提供各種補貼,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雲計算服務的門檻與費用;又如,為中小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必要的資助,等等。

原標題: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濤等:老年人總買保健品可能與情感孤獨有關
學者觀察:普京連任總統懸念不大 未來國家治理挑戰依舊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