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養生三要》:簡潔明了的養生重點

《養生三要》:簡潔明了的養生重點

文/呂方舟

說到養生,當代人往往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保健的小技巧,譬如用艾葉泡腳、按摩湧泉穴、敲膽經等等。但是問他們這些操作方法,具體保養的是什麼內容,往往許多人答不上來。

這實際上也是當代養生的一個誤區:我們太過沉迷於「養生之術」而忽略了「養生之道」;我們掌握了很多養生技巧,卻不知道這些技巧的目的是什麼,人體應該保養的又是什麼東西。

養生之術(資料圖)

所以,許多人看起來很花功夫在養生,但實際上卻沒有多健康,甚至越養生,越容易生病——養生方法也是有講究的,用的不對路,反倒會損傷健康的。

那麼,養生到底是為了保養什麼東西呢?《高上玉皇心印妙經》里載:「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可以說「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我們後世的各種保健方法,也都是對這三者進行保養。

但很可惜,健康知識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多喜簡厭繁,久而久之就出現我們上面所說的情況:只知道養生技巧,卻不知道什麼是「精、氣、神」,以及這三者各自的保養要點。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資料圖)

關於什麼是「精、氣、神」,早幾年我們曾有一篇文章(《道醫告訴你:里的「上藥三品」究竟是什麼東東》騰訊道學欄目,2016年7月7日)已詳細談到,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參閱。

至於精、氣、神各自有何特點、應該如何保養、保養到什麼程度,明代養生著作《養生三要》里論述頗為到位,且簡潔明了,易於操作。今天我們就以這本書為底板,結合當代社會特點,來跟大家聊聊相關養生要領。

關於「精」的保養,《養生三要》開篇首先講了精的生理特點:「蓋人未交感,精函於血中,為由形狀,交感之後,慾火動極,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而變為精以泄露焉。

這是說精血同源,兩者相互化生而成,且精又與生殖方面相關。人之生育,有賴於腎中精氣充足。

同時它指出,精是一身之根本,是神、氣的物質基礎:「元精在體,猶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魚得水,氣倚之如霧覆淵,方為嬰孩也。

十六而真精滿,五臟充實,始能生子(資料圖)

在精的消耗與補給方面,書中認為「十六而真精滿,五臟充實,始能生子,然自此精泄之後,則真體已虧,元形已鑿,惟籍飲食滋生精血」,即精之消耗,主要在於生育方面,而精之過耗,很大一個原因在於縱慾。

精之填補,主要來源於後天飲食精微,但是「所生有限,所耗無窮」,因此精少再虛耗,使得「五衰盡見,百脈俱枯」。基於此,《養生三要》認為,養生務必要「實其精」。

至於具體方法,書中提出五個需要注意的點: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所謂寡慾,自然是指房事不可過度。此點在當代較為開放的社會更有意義。年輕人相火旺盛,慾望萌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一些情色信息的引誘,很容易出現縱慾過度的情況,這點務必留意。

目勞於視,則血以視耗;耳勞於聽,則血以聽耗;心勞于思,則血以思耗(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認為不同房甚至同房不射精,即不會有耗精的情況存在。對此書中特別指出「腎動則精血隨之而流,外雖不瀉,精已離宮」。從養生角度而言,慾望一起,心火亢奮,腎水已然被耗,精氣已經耗損。至於射精與否,只是最後一個表現而已。

因此養生寡慾,不僅僅是同房不可過多,還要安寧心神,避免性慾頻頻。當然寡慾也不是禁慾,精氣充盈之時,適度交接施泄有益身心健康;但精氣未滿,頻頻施泄,則會讓身子始終處於一個虧虛狀態,這是需要避免的。

再說節勞。如上所述,精血相互化生,故不僅要寡慾以減少精氣的直接損耗,也要減少對血的消耗。所謂「目勞於視,則血以視耗;耳勞於聽,則血以聽耗;心勞于思,則血以思耗」。

人生諸事,過勞則都耗氣血(資料圖)

人生諸事,過勞則都耗氣血,且由於多數沒有一個明顯的生病、出血的表現,故皆為暗暗損耗,為人所不知。這種狀態古人稱之為「漏」,不聲不響,滴滴答答,但日久消耗極大。性慾妄動則精暗漏,過思過勞則血暗漏。

此理如同當代手機後台程序太多,流量莫名其妙就用完了,因此養精首要要點,即是儘可能簡單生活,寡慾節勞,減少這些「後台程序」。

除此以外,聚精還要息怒、戒酒。怒則動肝氣,肝主風木,心主君火,怒則風木生君火,擾動不寧;肝主疏泄,腎主閉藏,怒則肝氣衝動,閉藏不得,因此還當息怒,以免傷身。

酒為濕熱之物,最易動肝火、壯心氣,使人亢奮,故也當少飲(資料圖)

酒為濕熱之物,最易動肝火、壯心氣,使人亢奮,故也當少飲。暴怒好酒者,往往壽命不長,即此理也。

精氣虛弱的人多想要進食些滋補之品,但進補不當反易造成新的問題。當代人經濟條件寬裕,許多人沒事就買些鹿茸、蟲草進補,結果不僅氣血沒上來,反倒出現許多囊腫、肌瘤以及三高問題。

須知,此類物品,氣味厚重滋膩,不易吸收,雖然營養價值豐富,卻不一定能化生為人體精血。

《養生三要》對此也有論述:「蓋豐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耳」、「不論腥素,淡煮之得法,自有一股沖和恬淡之氣,益人腸胃」。

世間之物,惟五穀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養精(資料圖)

因而該書主張「世間之物,惟五穀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養精。又凡煮粥飯而中有厚汁,滾作一團者,此米之精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

其認為五穀最能養人,而其中米油更是有益健康,此說符合臨床事實,尤其在消化吸收能力偏弱的人調補方面,效果尤為顯著,值得參考。

對於養氣,《養生三要》同樣先從生理狀態入手。人身之氣,有先天,有後天。

所謂「人的天地之氣以生,必有一段元氣亭毒於受胎之先,道家謂之先天祖氣是也」。

亭者,養育之意;毒者,熟之通假。故先天之氣在成胎之前即存,人依此氣生長成嬰孩。出生之後,靠飲食呼吸獲得後天之氣而茁壯成長。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氣即生命,因此作者認為,「養氣之學,不可不講,孟子蹶趨動心之說,所宜細玩」。

那麼,氣應該養到什麼樣才算是到位呢?書中指出「人身之氣,各有部分……位各有定,不可相亂,亂則賊,大則癲狂廢絕,小則虛實相陵,虛則癢,實則痛,疾病之生,皆由於此。

氣欲柔不欲強,欲順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資料圖)

養氣,要養到「氣得其位,安靜充盈」。具體而言,就是「氣欲柔不欲強,欲順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柔、順、定、聚四個字是《養生三要》首先提出的,其中柔字尤其值得玩味。

世人多以為,氣當強盛剛猛,才能抵抗外邪侵襲,才能做勝任更多的工作。但實際上,人之死亡,無不源於陰陽離決。強盛剛猛者,其氣多躁動不寧。躁動則陽氣外浮,內里暗暗虧耗,久之則陰不涵陽,陽氣獨亢而暴死。

我們臨床上也看到許多這樣的案例,很多性格外向,做事雷厲風行的男女強人,他們的脈象往往弦硬有力,但是重按則空虛。他們看起來很健康,說話聲音很大。

可是到了中老年時期,則多容易發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嚴重的甚至會突發腦溢血,輕者也經常會有眩暈、失眠的情況,即是此理。

氣柔則各安其位,氣機順達而氣聚不散(資料圖)

因此養氣當使氣柔,氣柔則各安其位,氣機順達而氣聚不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氣柔不是氣虛,人還是應該適當鍛煉,保持健康,氣柔是在健康的基礎上,少作少鬧、平和情志而得,切不可把柔養成虛了。

養氣之法,《養生三要》中附有兩法。一是生活習慣的培養「養氣者,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聲欲低而和,種種施為,須端詳而閑泰。當於動中習存,應中習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行之久,自有聖賢前輩氣象。」

我們上面提到了一個「漏」的概念,人之氣漏,多於說話太多太過大聲,行走過快事務過多。

這些瑣事每次看不出什麼消耗,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實際上他們總量加在一起,長期累積下來,是很耗氣的。因此於生活起居行走坐卧之中,保持和緩,不擾其氣,確是養生要訣。

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中出,從臍滅(資料圖)

此外,養氣還可學習調息。雖說應當在生活中保持氣機平順,但一天工作生活,自然有松有緊,要時時氣機平順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此可以每天安排一個固定時間,調息靜坐,使雜亂之氣歸於平和,也有功效。

書中所載調息之法如下:「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中出,從臍滅,調得極細,然後不用口鼻,但以臍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閉氣一口,以臍呼吸,數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氣出之。當令極細,以鴻毛著於口鼻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度。漸習漸增,數至久可至千。」

慢慢練習此法,可增加呼吸深度,減少呼吸頻率,減緩心肺負擔從而利於健康。但需注意,閉氣不可勉強、不可急迫、不可苛求時長,順其自然,慢慢進步。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

精氣神三者之中,神最為虛無縹緲,但神又是生命活動的點睛之筆。沒有神,再有精氣,也是殘軀敗體。

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資料圖)

因此,養生除了養精氣,更要養神。三者互為一體,精氣不足則神弱,神動蕩不寧則精氣耗散。養神,一方面先要養好精氣。

目前許多養生愛好者存在一個誤區,即飲食、運動不足,而終日打坐。

他們希望通過打坐來寧心靜神。但要知道,飲食運動不足,則氣血化生乏力,再怎麼靜坐,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故適度運動、飲食調補,是為基礎。

養神的另一個注意點在於,「培養養神的意識」。這話雖然看著挺虛,但卻是一句大實話。現在大家都有健康意識,會注意去鍛鍊形體,進食一些滋補品,但是所有養生行為,都偏於對形體的調整,而忽略對精神方面的調養。

人們會去健身房,會去按摩館,但是當心理狀態不佳、情緒不良時,往往只會壓抑,而缺乏合適的調整方法。用句大白話說,我們會去發掘自身的「high點」,卻不曾去尋找自己的「靜點」。

若寶惜精氣而不知存神,是茹其華而亡其根矣(資料圖)

不巧的是,現代社會壓力大,人們的情緒經常處於一種緊張焦慮的狀態,我們太需要讓自己平心靜氣下來,卻在這方面不知所措。

因此,特地培養自己的「養神意識」,關注心理健康,學會正確、理性、細緻面對情緒,而不是一味的壓抑,是養神的第一步。

故而《養生三要》中說「若寶惜精氣而不知存神,是茹其華而亡其根矣。」至於具體養神之法,書中認為以「存神」為主:靜坐之時,即將意念集中在一個地方(如某個特定穴位),慢慢使雜念減少,心神凝聚,平靜安寧,以養精神。

穴位的選擇,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眉間、上顎、心中、肚臍上下、下丹田、命門穴、泥丸宮等處,分別有清心火、溝通任督、養神攝念、固腎斂精之功。

但是,靜坐導引,畢竟有氣功成分在內,若心思不寧或性急冒進者,自行操作不當,反易生病。因此我們主張不如採用「觀呼吸」法,按照「養氣」部分所說的呼吸法。

綿綿若存(資料圖)

在呼吸的時候,似有似無地把意念集中在肚臍,默數呼吸次數。呼吸輕柔,似有似無,意念也要若守若離,不用苛求一念不生,做到「綿綿若存」的狀態,如此雖沒有導氣搬運周天的作用,但慢慢也能讓心神平靜下來。

練習之時,建議每日選擇固定時間,可以是晚上諸事結束之後、就寢之前練習,固定時間有助於養成習慣。等養成習慣之後,每日睡前可以讓自己的心緒平復下來,讓自己的內心徹底放鬆,則可釋放壓力、清空身心,對健康是大有益處。

總之,一切養生方法,無不是為了養精、氣、神這三者。而精當聚而不散,氣當和順充盈,神當安定靈光。

從這個角度出發看待當今流行的養生方法,則有提綱挈領、豁然開朗之感。合適的不妨取用,不需要的不必盲從,總以守住此人生三寶為要。

(編輯:柯恩)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關尹子:道無大小內外,道無人我形相
人到難中發後悔,得時忘了難中罪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