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顯示器的發展歷史

顯示器的發展歷史

1897——CRT誕生

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傑出物理學家和發明家,同時也是Karl Ferdinand Braun(卡爾·布勞恩),建造了第一個CRT(陰極射線管)。該CRT包含一個能夠通過電子束觸及磷光表面創造出圖像的真空管。之後,此項技術被用於早期電視和電腦顯示器上顯示圖像。

1907——電場發光的發現

英國無線電研究員Henry Joseph Round發現電場發光。電場發光是一種自然現象,該發現奠定了之後LED技術發展的基礎。同年,俄羅斯科學家Boris Rosing首次運用CRT將簡單的幾何圖像顯示到了電視屏幕上。

1925-1928——電視功能初現

蘇格蘭工程師John Logie Baird,演示了電視的一些功能,包含傳輸識別人臉(1925)、動態圖像(1926)和彩色圖像(1928)。

20世紀40、50年代:3D電影的試驗

1947年,蘇聯放映了電影Bwana Devil(博瓦納的魔鬼)並稱其為「首部3D電影」。在1952年至1955年間,共有46部3D電影放映,包括著名的House of Wax(神秘蠟像館)。然而,3D電影劣質的視覺效果使得觀眾大失所望,因此也就沒有流行開來。

1952——「曲屏」電視熒幕首次亮相

曲屏電視熒幕在少數電影院出現,而全景電影也隨之產生。這項技術超乎人們想像,以致成為一項旅遊景點吸引人們驅車千里來看。但曲屏熒幕半個多世紀來也未能進入普通家庭之中。

50年代早期——彩色電視

電視首次顯示彩色圖像,包括圖像的亮度和色度。因為電視首次運用了NTSC System(1952年12月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定的彩色電視廣播標準,又稱為N制式),使得電視色彩根據用戶電視設備的不同而有區別。因此,人們為NTSC技術取了個昵稱「不會出現一樣的色彩」。

1961-1962——LED的發明

1961年,德州儀器的Robert Biard和Gary Pittman為紅外線LED(首個發光二極體)申請了專利。然而,該產品是人眼不可見的。1962年,Nick Holonyack發明了首個人眼可見的LED燈,並被稱為「LED之父」

1964——LCD和Plasma(等離子)的發明

首個LCD(液晶顯示器)和首個PDP(等離子顯示器)雙雙問世。LCD技術使得平板電視成為可能。之後,一位美國發明家James Fergason對於LCD的研究促成了1972年首台液晶電視的誕生。然而等離子電視在那時並未成為可能,直到數年後數字技術的出現。

不斷發展的科技:觸摸屏、IMAX和高清技術

1965——觸摸屏技術

E.A. Johnson研發出了世界上首個觸摸屏。起初,觸摸屏用於航空交通管理,但後來,大約1995年時,它是如今ATM和取號機屏幕的前身。

1967—IMAX誕生

IMAX的誕生是出於一次契機。加拿大電影製作人齊聚蒙特利爾,通過九部電影放映機的同步放映實現了多屏的電影放映,而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屏電影。

20世紀60、70年代——高清電視萌芽

日本廣播公司(NHK)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開始實驗高清電視。在1974年,Panasonic(日本松下公司)設計出了可顯示1125行像素的電視(是標準畫質的2.5倍)

20世紀80、90年:更大更好的顯示器

1984——首台Macintosh電腦

首台Mac電腦配備了9英寸 單色解析度達512×342,並投入了市場。而如今Mac配置的Retina 5K,屏幕解析度達5120×2880(與首台Mac相比增加了8400%),支持數以百萬計的色彩。

1987—OLED誕生

Eastman Kodak(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研究員發明了OLED技術(有機發光二極體)。化學家Ching W. Tang和Steven Van Slyke是其主要的發明者。

20世紀80、90年代——大型電視興起

消費者可以購買到的電視變得越來越大。儘管背投電視佔據大量空間,但佔據著電視市場。直到2005年,背投電視才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輕薄的數字電視(DLP)、硅基液晶電視(LCoS)和改良的等離子及液晶電視。

20世紀80、90年代——觸摸屏潮流

大量科技公司如IBM、Microsoft、Apple、HP和Atari等將觸摸屏引入該時期主流。1992年,IBM公司的Simon是首部配置觸摸屏的手機。在1998年,FingerWorks,一家手勢識別公司,後被Apple收購,生產出多點觸控的產品。

20世紀90年代——全彩色等離子電視

20世紀80、90年代,科技公司一直在改良等離子顯示器的解析度和模型。發展到21世紀,等離子技術一直都主要用於大尺寸的屏幕(40英尺及以上),直到最終被LCD取代。

1995——LED:讓生活更「廣闊」

在美國拉斯維加斯The Fremont Street Experience,世界上最大的LED顯示屏在此展示。該顯示屏有1500多英尺長,有90英尺高。

1998——高清電視在美國發售

在美國,官方發布高清電視的數字轉播系統。儘管高清技術多年來一直被運用(主要在日本和其他國家),但沒有在美國成為主流,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

新千禧年:比比皆是的改進與創新

液晶取代等離子

2007年左右,液晶電視憑藉著更大的尺寸和更低廉的價格取代等離子電視,成為主流。與此同時,LED技術不斷發展, LED背光技術液晶電視越來越普遍。OLED技術也不斷發展,沒有背光的情況下也能運作。

Retina Display(視網膜顯示屏)首次亮相

在2014年,Apple首次在市場上發布其配備Retina Display和Retina HD Display的產品。本質上,Retina Display意味著該屏幕的解析度太高,人眼是無法識別的。Retina屏幕應該說是一個蘋果的提出的概念,被運用於iPads, iPhone, iPod, Mac和MacBook之上。

現狀是觸摸屏的運用

2007年發布的iPhone是首款配備觸摸屏獲得商業成功的智能手機,儘管對於其「第一」頭銜有所爭議。但不管怎樣,從iPhone開始,配備觸摸屏成為了移動設備新的需求。

AMOLED:主動矩形有機發光二極體

AMOLED,是主動矩形有機發光二極體,不僅增加了屏幕解析度還增加了OLED屏幕的質量。現在,對AMOLED稱呼繁多,如Super AMOLED、HD Super AMOLED、Super AMOLED Advanced等等,主要是根據各科技公司市場需要而定。

主流:3D回歸

得力於技術的改善,如可替換框架序列技術(alternate-frame sequencing)(電池供電的家用3D眼鏡)和立體視覺技術的發展(不需要眼鏡的3D),3D在家庭和電影院中越來越普遍。

解析度不斷改善提高

解析度變得越來越好——不但在電視上,而且在移動設備和穿戴式設備上。隨著更高解析度而來的是更大的電視。在2004年,電視顯示屏平均尺寸是27英寸,而現在通常在60英寸及其以上。

電子紙張

儘管e-paper(電子紙)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算是超前,但如今正廣泛運用於電子閱覽器和其他移動設備中。E-paper十分便攜,可重複使用,可「抹去」—甚至重寫成千上萬次。

屏幕技術的未來:VR、可彎曲屏

更薄、更靈活

電視正變得越來越纖薄。如圖,這有一台在2015年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亮相Sony 4K電視,它最薄的地方僅有4毫米。除此之外,靈活的OLED和AMOLED屏幕充斥整個市場,而市場最大的競爭是誰率先造出完全可彎曲的智能手機屏幕(告別「小幅度彎曲」時代)。

運用廣泛的弧形屏幕

運用於電視的弧形屏幕越來越流行。今年在CES上見識到的不僅是電視的弧形屏幕,還包括電腦一體機Samsung ATIV One 7 Curved配備了弧形顯示器。

4K和5K

在2014年CES上,4K成為焦點。而今年,5K將首次亮相展出。4K意味著一個設備解析度水平至少達到4000像素。

改良的3D與虛擬現實

顯示器增加了與用戶交互的新功能,如HP Zvr Virtual Reality Display(惠普Zvr虛擬現實顯示器),在今年CES亮相展出,能夠使用戶在屏幕上操縱3D圖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小蟈蟈 的精彩文章:

電腦太慢,還經常卡機怎麼辦?
筆記本電腦的發展歷程!

TAG:IT小蟈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