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石器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器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荔人的石器研究背景:

陝西大荔人遺址發現於1978年,並在 1978 年和1980年進行過兩次發掘工作。遺址年代約為距今30-24.7 萬年,處於中更新世晚期。大荔人化石的最新研究顯示鑲嵌型形態特點:腦顱具有古老特徵,但面顱具有進步特徵。然而,人們對大荔人石器技術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最初的發掘報告。

最新進展:

3月30日,國際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浩副研究員等對大荔人遺址石製品的最新研究成果。

圖1 大荔人遺址地理位置(A、B)、地貌(C)、地層和年代(D、E)信息 (李浩供圖)

遺址兩次發掘共出土石製品582件。石製品埋藏於河流礫石層,經歷了一定程度搬運和磨蝕。因此,研究人員對這批材料進行了重新鑒定,排除了在水流作用下碰撞形成的假石器,譬如表面具有重疊、淺層波紋狀疤痕的「石製品」。大荔人遺址人工性質明確的石製品共140件,其中石核9件,石片95件(完整石片73件、裂片9件、殘片13件),斷塊9件,成型工具25件,不定型工具2件。

圖2 大荔人遺址出土的石核、石片(E、F、G石片的背面具有三角形片疤) (李浩供圖)

據研究人員介紹,石製品主要採用石英岩(n=79)為原料,其次為燧石(n=47)和石英(n=14)。石製品平均長、寬小於5cm。石核剝片以簡單的單面-單向為主,同時包含1件兩面不對稱型的向心剝片。石片檯面主要為石皮檯面(57.5%),其次為素檯面(21.9%),單楞脊檯面(8.2%)、線狀檯面(8.2%)和點狀檯面(4.1%)的比例較小,缺乏預製檯面。石片背面片疤方向多樣,以從近端的單向剝片為主(54.8%)。71.2% 的石片打擊泡顯著,表明硬錘錘擊法是主要的剝片方法。成型工具的類型多樣,包括14件鋸齒刃器、5件刮削器、5件凹缺器和1件尖狀器,這些工具的修理目的性強、修疤連續。

圖3 大荔人遺址出土的各類工具 (李浩供圖)

研究結論:

綜合分析表明,大荔人遺址沒有出現西方同期遺址中具有的預製石核技術,而呈現出與華北地區早、中更新世遺址石核技術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在小型石片工具方面,大荔人遺址出現多樣的工具類型以及較為精緻的修理技術,這一點有別於簡單的奧杜威技術。與華北地區早更新世遺址相比,大荔人遺址體現出石器技術上的發展和進步。研究人員認為,大荔人石器技術表現出的連續性和進步性,與大荔人頭骨化石顯示的鑲嵌演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協同關係。

本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C類)、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的資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古脊椎所 的精彩文章:

主龍類系統發育國際研討會回顧

TAG:中科院古脊椎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