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資管新規即將落地 銀行信託影響幾何?

資管新規即將落地 銀行信託影響幾何?

近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這意味著打破剛兌,過去保本保收益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向凈值化轉型近在眼前。統一監管新規即將落地,銀行和信託業或將何去何從?對其發展與規模影響幾何?中國基金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他們指出,目前銀行理財和信託計劃主要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形式存在,向凈值化轉型影響較大。但從中長期看,有利於上述金融機構加強自身投研能力建設,積極重歸主業,真正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

一位銀行系基金高管陳明(化名)表示,過去幾年,銀行理財規模迅速擴張,但表外業務的表內化運作積累了大量風險,譬如表外業務沒有資本金的約束,以及產品若出現虧損時銀行需以自有資金剛性兌付等。資管新規是力圖從根本上打破剛兌,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而明晰風險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產品的凈值化管理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7年底,銀行理財規模達到29.54萬億元,其中保本產品的存續餘額為7.37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24.95%;非保本產品的存續餘額為22.17 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5.05%。

「剛性兌付以銀行理財和信託最為直接,而根據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未來銀行理財只能選擇留在表內,或者轉成表外的非保本低收益型產品,不再給予保本承諾。若嚴格執行的話,銀行理財規模收縮是勢在必行。」。陳明認為,中小銀行吸收存款能力弱,此前大量發行理財產品,因此受影響較大。」

作為打破「剛兌」的參與主體,信託機構受到的影響也非常大。此前,信託中的資金較多來源於銀行,而資管新規限制通道業務;且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對於凈值型產品接受仍需較長時間,各公司高速擴張的時期或已結束。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統計,截至2017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26.25萬億元。而在2010年底時,這一數據僅為3.04萬億。

上海某中小型信託人士坦言,信託產品在設計之初便被市場打上「剛性兌付」的標籤,正因為這樣的「信任」,信託產品在資管市場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但未來產品向凈值型轉化以後,整體收益彈性更強,甚至會出現虧損的可能,對於風險偏好度較低的投資者而言適應難度較大。「這也意味著信託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或將大大降低,未來新發產品銷售規模不容樂觀。」

此外,該人士指出,根據徵求意見稿,還有嚴格禁止期限錯配、份額分級、多層嵌套等,這對信託產品影響也較大,傳統的嵌套和通道業務的規模會大幅度下降,未來此類產品將逐步減少。

雖然面臨主營業務回歸和轉型壓力等,短期內規模受到影響在預料之中,但多家金融機構積極尋找對策。滬上某銀行渠道人士表示,未來保本理財產品隨著新規過渡期結束便會消失,但是銀行已經逐漸把部分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戶往存款和結構性存款上安排,以合理有效轉化原來的客戶群體。此外,加強自身投研能力,提高產品凈值管理能力,亦能有效吸引部分資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訊頻道 的精彩文章:

科技股龍虎榜頻現機構身影

TAG:資訊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