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經典戰爭,來看你知道幾個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經典戰爭,來看你知道幾個

春秋戰國來源於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

春秋戰國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來看看這個時期的一些經典戰爭,看你知道幾個。

先來說說邯鄲之戰。春秋戰國來源於春秋和戰國兩部分,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據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的解釋,春秋意指春去秋來,以編年體形式記錄史實。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最早、最典型的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佔有重要地位。齊桓公不聽管仲之言,輕率用兵,最終導致失敗。這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相反魯國在作戰中,魯庄公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魯軍運用的以逸待勞、以靜制動、敵疲找打、擊其惰歸的戰術,對後世後發制人的戰略戰術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思想,也為後世兵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之處(如秦滅楚之戰、三國夷陵之戰、唐朝淺水原之戰、柏壁之戰、虎牢之戰、洺水之戰、嘉山之戰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後發制人、疲敵作戰最卓越的代表)。

還有齊桓公圖霸中原之戰。齊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輔佐之下,依仗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通過有限的戰爭手段和符合實際形勢的政治、外交活動謀取霸權,是其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原因。通過圖霸戰爭,齊統一了今山東北部地區,為爾後中國統一創造了條件;其聯合諸侯反對戎狄的掠奪和內侵之舉,有利於保衛中原先進文化免遭破壞;其多次主持會盟,相對減少了戰爭,增加了交流,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另外,齊桓公將經濟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之內,以外交手段尋求外力支援。以及創建軍隊編製與地方組織一元化的「寓兵於農」制度和具有職業兵性質的早期世兵制等,均使中國古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制度前進了一步。

鄢陵之戰,是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面雖然藉此得以重整霸業(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楚軍遭到這場會戰失敗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一)倉猝興師,行軍太急,「其行速,過險而不整」(《左傳?成公十六年》),造成軍隊疲勞;(二)一味強調趕在齊、魯等國軍隊到達前與晉軍會戰,過於急躁;(三)未能判明晉軍作戰意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四)會戰中缺乏權宜機變能力,以致被動挨打;(五)主帥子反不守軍紀,醉酒誤事,致使楚共王喪失再戰信心。晉軍在此戰中表現出較高的作戰指導能力:它出動軍隊及時,「先據戰地以待敵」,贏得一定的主動。在會戰中,既能根據楚軍的陣勢和地形特點,又能當機立斷,先發制人。並及時改變部署,加強兩翼,先弱後強,以兩翼攻擊作戰擊敗楚軍,從而一舉擊敗楚軍。反映了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秦朝享國只有14年,隋朝享國僅37年,周朝為何能延續國祚800年?
戰神白起「賜劍自刎」的悲劇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