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時期民居的特點和典範

春秋戰國時期民居的特點和典範

從整個的歷史長河來看,春秋戰國時代是戰爭離亂、思想變革的多事之秋,即便是與戰爭無關的民居,因為建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成熟,也出現了很大的飛躍。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民居以木結構為主要結構形式,這時期的重大變革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築的出現。

春秋戰國民居特點

春秋戰國時代,進人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變革階段,此時的民居建築,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技術上,也呈現出突飛猛進的躍進之勢。這時,各國興建了為數不少的城市,木結構成為主要結構形式,大都屬於台榭式建築,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士台,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春秋時代士大夫階級的住宅在中軸線上有門和堂,大門的兩側為門塾。門內是庭院,院內有碑,用來測日影以辨時辰。正上方為堂,是會見賓客和舉行儀式的地方。堂設有東西二階,供主人和賓客上下之用。堂左右為廂,堂後部為室。此時的文獻上有關民居的名詞已經很多,如門、牆、戶、牖、塾、中庭、室、寢等。

民居在這時期的的重大變革是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築的出現山西侯馬晉故都、河南洛陽東周都、陝西風翔泰雍城、江陵楚都等地春秋時期的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板瓦、簡瓦以及一部分半瓦當和全瓦當。在風期泰城遺業中還出上了磚及質地堅硬、表面有花紋的空磚,這些都說明了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啟了用磚的先河。從春秋開始,就前生了建築環境整體經營的觀念。早在《周禮)中已經制定了關於野、都、鄙、,鄉、間、里、邑、樂、甸等的規劃制度反映了系統規劃的大區域規劃思路。《管子》繼承和發展了「地邑民展必參相得」的城邑規劃傳統,提出:「大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提倡城市規模必須與周固固地大小以及城市居民數量保持恰當的比例關係,「養「守」結合,才可保證居民的生活給養,有利於鞏固城防。《管子》還進一步主張:「凡田野,萬家之眾,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為足矣。萬家以下,則就山澤可以。萬家以上,則去山澤可矣。」

墨子對城市規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參考標準,「率萬家而城方三里」,即方三里之城可以木匠的始祖魯班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他是春秋戰國魯國容納一萬戶人口木匠的始祖魯班的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他是春秋戰國魯國人,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人(今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他生活在春秋未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春秋和戰國之交,社會變動使工匠獲得了某些自由施展才能的機會。在此情況下,魯班在機械、上木,手工工藝等方面有所發明,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雖然是戰亂的年代,戰國時期的建築藝術比起西周和春秋來,也有顯著進步。戰國興起了築颱風,至今燕下都易縣尚存留燕台台基50多座,邯鄲趙王城尚存留趙台台基16座。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當時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國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制的欄杆和排水管等。斗拱也是戰國建築藝術上的一項成就。輝縣趙固鎮戰國嘉出土的燕樂射獵銅鑒上,中心刻有建築物一座,16根立柱的頂端,都有一明顯的肥大部分,這肥大部分其實就是斗拱。戰國時期,特別是楚國,用丹漆彩繪裝飾屋宇已成為較普遍的現象。同時,普遍用瓦覆頂。在晉城侯馬、齊城臨淄、魯城曲阜、趙城邯鄲、燕城易縣等戰國遺址中,都有板瓦、簡瓦、瓦當以及印紋瓦當出土。

春秋戰國民居典範

舊日的遺迹,總是把我們的記憶回溯到過去,在歷史碾過的轍痕中追尋那些有價值有意義的絲絲縷縷。

與祖先們的穴居遺址相比,春秋戰國時期的民居遺址保存得相對完整些,建築技術也更加先進。春秋戰國時期的民居遺址當屬盤江流域春秋戰國遺址最為著名。盤江流域發現的春秋戰國遺址均坐落在山頂,原生石體裸露,是民居遺址。這說明盤江流域是夜郎主體民族活動區。盤江流域在春秋戰國之際是森林覆蓋區,山頂不僅有參天大樹且有較為平整的原生石板,平地容易積水,山頂雨過似天晴,夜郎先民在山頂築巢。他們以原生樹為立柱,根據樹之自然走向和樹與樹之間的距離,用砍伐的木料橫架於樹腰固定,構建成房架,房頂用草木覆蓋,四周是千欄作法,呈樓狀,用梯出人。樓上為居室,樓下原生石板作食飲和社會活動場地。夜郎先民以山頂依樹築巢,除了體現獨特的建築文化外,可能還有一個歷史的重要原因。當時西南地區居住著若干個土著民族部落,民族與民族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為領地發生戰爭是常有的事,不僅廝殺,乃至縱火焚燒聚落。盤江流域發現的20 余處遺址中,不少遺址地形險要,皆為易守難攻的兵家要地,這說明夜郎先民的防侵意識特別突出。

獅子山遺址,位於青山鎮海馬村雨園村民組所在地附近的獅子山頂端,山之相對高度200 米,西北端為懸岩絕壁,南為緩坡,僅東面一小徑可通其上,無水源。遺址總面積約1000 平方米,其內大部分為原生石所佔,從遺址可以看出此時期的人們選擇居住地還是遵循著祖先們的選擇原則: 依山伴水,向陽方向,地勢相對要高。

營山遺址,因為分別在兩山山頂上,並且大小不同,而被分為大營山和小營山,兩山遙相呼應,遺址分布於兩山之頂端,距青山鎮所在地僅一公里兩山之高度約為200米,四面均系緩坡,小營山遺址面積2000平方米,大營山遺址面積近3000平方米。遺址分布區內土石相交,原生石面積大於土層面積。大院子遺址,坐落在青山鎮大院子村院子凹左側一獨山頂部,山高約100米,山之東面為懸岩絕壁,其餘三面為斜坡。遺址面積約800平方米,其內原生石板居多,僅一小徑可通其上,形成易守難攻之勢電上遺址,位於青山鎮歹蘇村屯上。電上為一峰凸起,高約20米,東西北三面為懸岩絕壁,南為斜坡,東南角有一小徑可通其上。遺址坐落于山之頂端,面積近1000平方米,其內原生石多於土層。試想選擇此地作為居住地址,應該是由於其地勢較周圍高出許多,視野開闊,容易觀察周圍情形。

銅壺山遺址,位於青山鎮德依大寨村民組附近,銅壺山因貌似銅壺而得名,山高近220米,四面為斜坡,遺址分布於山之巔,面積無法估計,其內原生石裸露。以上這些遺址全部集中在普安縣青山鎮所在地周圍,被認定為聚落遺址。

龍廣遺址共發現十處,均在龍廣鎮境內。分布地點有:納萬村的營盤山,柘倫村的上頭營,老場壩村的坡院,佳皂村的小字營、大字營,板那村的慕容營及七星岩等地。這些遺址均坐落在山之頂端,其內以原生石板為主,山之四面為斜坡,多為一小徑可通其上。安龍縣文物管理所在上述地點調查時,採集到不少火候低、質地鬆軟的夾砂灰陶和紅陶殘片,紋飾以繩紋為主,方格紋次之,以手製為主,輪制次之,器壁厚薄不均。

興義城腳寨遺址,在興義市南2公里的城腳寨營盤山頂上。營盤山地勢險要,東為陡斜坡,西為懸崖深谷。陶片散存面積12.2萬平方米遺址內土石相交。興義鄭電右里遺址,在興義市鄭電鎮北2公里的營盤山頂端。山之四面為斜坡,有兩條小徑通其上,遺址內土石相交,遺址總面積2萬平方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三大軍法兵器:中國兵器長得太凶,不閉眼能嚇死,一剁就完事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