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剛剛,香港剛剛傳來驚人一幕,震撼全中國!

剛剛,香港剛剛傳來驚人一幕,震撼全中國!

重磅!國家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 梁振英 著漢服參加華服節,稱"正裝不止西裝領帶"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號主按:華服,即華夏衣冠,又稱漢服,是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禮儀文化的外在文化表達。圖為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香港漢服社團指導下著漢服參加活動,並且鼓勵大家重大場合和禮儀慶典穿漢服,彰顯華夏文化之美。

梁振英穿漢服參加香港第七屆國際華服節

在第七屆香港國際華服節暨第九屆夫子廟會開啟儀式上,香港前特首、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身著漢服參加活動,並鼓勵大家,在重大場合與節日慶典中把漢服傳出去,生活化。他說:

「今天是華服節開幕禮,有幸獲邀作開幕致辭,且與大家分享一下今日盛況。很高興同大家一起出席第七屆國際華服節的開幕禮。看到在場這麼多人穿著有不同華夏風韻的服裝,令人深深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廣博。

「中華民族有不間斷的悠久歷史。作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為人類留下了很多瑰寶,其中之一是華夏服飾。我們的祖先最早發明養蠶取絲和紡織絲綢,而由於絲綢做的服裝可以長期保存下來,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中華民族古代服裝的實物憑據。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就出土了數十件兩千多年前的絲織品,其中一件是素紗襌衣,依舊保存完好,是目前出土最薄、最輕的古代絲綢。

中華文化包容、兼收並蓄,而且歷久猶新,這些特質在華夏服飾中也有充分體現。舉例說,唐朝對外開放,和周邊的地區有頻密的交流,原本濶袍大袖的漢服,到了唐朝就採納了中亞等地區的風尚,時髦女性開始穿著窄袖衣衫,長安上層婦女也十分流行披搭波斯式樣的披肩,用今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的語言來說,古時中外服飾設計的交流,就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一環,而華服節就是很好的交流平台。」

同時,梁振英鼓勵大家勇敢把漢服傳出去,他說:「正裝不一定是西裝加領帶,今天,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動,正裝包括參加者本國的傳統服飾。因此,除了舉辦「國際華服節」,夫子會也藉著籌辦其他華服活動,推廣華服,例如:「穿華服四處去」,提倡穿華服去廟宇、去中秋彩燈會、去元宵燈會等,以及推動在重大中華節日穿著華服等。」

敲黑板:華夏衣冠知識介

華夏衣冠,禮義之邦

華服又稱漢服、華夏衣冠,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民族即漢族,幾千年來禮儀文化的外在文化表達。

漢服,或者說華夏衣冠,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剃髮易服迫使漢族放棄漢服改穿滿服之前),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剃髮易服:華服消失,改穿旗裝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髮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攝政和碩睿親王諭:「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有雖稱歸順而不剃髮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 此後清廷多次就剃髮易服頒發諭旨 。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剃髮令,要求「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江陰人民奮起抵制,堅持抗戰三個月,城破,全民死戰,男女老幼無一投降。嘉定民眾也堅持了兩個多月的鬥爭,受到清兵的殘酷屠殺,演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殘暴的慘劇。當時中國廣大地區,由於明朝末年封建統治者對農業、手工業的摧殘,以及官軍對農尺.起義的進剿,已經造成許多地方千里無人煙,滿目瘡痍的景象。隨著這種殘酷政策相繼而來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強制漢族軍民一律改著滿族服裝。有些鄉間農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要被剝得全身精光,並且以能保全性命為幸。由此可見,改易冠服與剃髮令一樣,都是通過強制辦法推行的。

漢族長期的抵制鬥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 。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洲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

禮樂復興,衣冠歸來

2002年左右針對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唐裝(即滿式服裝旗袍、馬褂)是漢族服裝的狀況,不少有識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於努力恢復滿清之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的運動。同年2月14日陝西網友華夏血脈在新浪艦船知識網路版軍事歷史論壇發表了「失落的文明-漢族民族服飾」一帖,兩年內點擊量達到三十多萬並被轉貼到海內外多家網站,喚醒了一大批有識之士投身於民間漢服復興,這標誌著現代漢服運動的開始。

2003年11月22日,民間人士王樂天先生(註:此人現在已變節,深為遺憾)把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穿上了街頭。「王樂天事件」再次引起大陸各界人士和整個華人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漢民族服飾的關注,影響深遠!王樂天穿的這件漢服是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兩部分組成,不同於長袍馬褂的是,漢服沒有紐扣,大部分都是系帶。這件漢服雖然簡陋,考據不是很到位,甚至有點不合身,卻是由王樂天和他的朋友們一針一線縫製的,這幫志同道合的大男人甚至組建了一個工作室,他們查文獻,找規制,甚至手腳笨拙地拿起了縫衣針,有人因此刺破了手指,卻樂在其中。

儘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樂天還是坦然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這一行,愈加堅定了他推廣漢服的決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響他人。很快,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王樂天身著漢服的照片,那天風很大,他的頭髮有些亂,但飄逸得充滿漢韻古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張從興偶然看到了這些照片,並據此寫成了一篇報道,這篇文章也成為第一篇報道漢服的文章,並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王樂天的舉動因此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響應,並在全國掀起了漢服復興的浪潮。

古人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為何?先聖先師的禮樂文明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標誌。禮樂與漢服合二為一,從內到外把一個民族鍛造為世界上的文明之邦。不去繼承先王法服,不去弘揚先聖先師之道,而濟濟於他人之俗,學得再好,也是無根之木,怎能見華葉遞榮。

經過十四年全球同袍持之以恆地實踐,今天,漢服復興的浪潮已經席捲全球,一代又一代為文化復興而努力的年輕人前赴後繼,不懈努力,去考據、復原那些延續了幾千年而被人暴力中斷的華夏衣冠。漢服正以嶄新的時代面貌走到新時代的前台,作為中國新時期禮義之邦的外在文化表達而換髮新的生機!

來源:輔仁文學社

打賞

黃帝紀元四七一五年歲次戊戌二月廿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三國武將層出不窮,誰力氣最大?關羽第四,呂布第三,此人排第一
中越戰爭:解放軍繳獲一樣「東西」,武元甲:不惜代價搶回來

TAG: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