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說文改錯·釋帝與南

何新:說文改錯·釋帝與南

原標題:何新:說文改錯·釋帝與南


何新《古文字學筆記》:


《說文改錯·釋帝與南》



此舊筆記本,是何新1990年研究思考古文字問題的隨筆札記之一。


新編號乙冊 [1990年4月1日起用]·釋帝


【釋帝·帝字本義太陽神考】


1、甲文中帝非帝之本字,乃假禘用之。


吳大澂《古籀補》:金文中帝字有作「▽」(讀丁),「丁」與「旦」字音通。[日出曰旦,字象形,象徵太陽在地平線上。旦初義即太陽也。]


《字彙》(明梅膺祚作):「帝,上帝,天之神也」。


按天帝、上帝、神帝之帝,本字皆應作旦。旦者,太陽所名及日出也。《書·堯典》孔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


「帝/旦」古音又與「時」通。[章太炎、黃侃均有是說,證甚繁。但今漢字中仍有音例如:氏/氐通,是/堤通,社/杜通,石/擔通,施/地通,等]。


日古音讀時(時與是為同源字)。故「帝」之古語音,乃即「日」及「旦」語音之分化。古漢語有「音近義通」之音韻學規律:古語言中凡古音相通,則原初意義則多為相通。所以帝本字、本義即旦,旦者,日頭也。


已故古文字學家張舜徽先生曾說:「帝字本義即太陽神也。」其說至確。但周秦以後,帝字之此本義則淹昧久矣。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從丄朿聲。」其說不確,蓋《說文》於唐宋後多經轉抄,後人或曲改附會,而此說即屬可疑。按諦當作禘,王當作神。朿字讀刺或棘,而與帝音絕無關係)。朿當作束,束音則可通帝。


故《說文》此義正讀當作:「帝,禘也,神天下之號也,從上束聲。」]


按甲骨文確有帝字形似太陽,作:



甲骨文:帝字之異型


此應乃即旦/帝之本字也。周代以後,則假禘為帝,假帝代旦。禘者,乃燎木祭天之祭祀之名也。燎燒巨木,先須捆架之,故甲骨文之帝字,即束木之象形文字也。


甲骨文「帝」及「束」字均取象於束木之形。帝與束實為同源字,古音通。束大木為祭祀曰帝,即禘。束小木為柴則曰束。故分化為二字。


帝 :



束:


帝加示[古漢字凡從示者皆與神靈有關]即為禘,祭祀也[《說文》:禘,祭也]。故帝乃禘之本字及省體。禘,禘祭也,上古祭禮之最高者曰煙(焰)祭,即束巨木燎燒以祭天、祭日,稱為禘(帝)或禘祭,亦稱燎祭[《初學記》卷13:「祭天、日,燎柴。」]。


亦稱郊祭——即郊天之祭。禘祭乃祭禮中最隆重者也。


余以為禘祭,最初意義即對太陽神之祭祀也。[《說文》:禘,祭也。]漢儒亦以為禘(帝)乃天地及先祖之大祭祀也。


此論可發千古之覆也。


【釋南·南本義銅鼓考】


《說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冉)也。」說謂南乃南方植物枝葉,參以甲文、金文,許說不確。


南字形變(據唐蘭):



甲骨文金文獻


又,甲金文有獻字,從南從殳(或從攴),此字乃南之繁文、本字。[獻非獻也。簡化字以獻、 獻合一,謬。]




何按:竊以為南字本義乃打擊樂器,即銅鼓,乃我國古代南國特有之銅質打擊樂器也。


[商至戰國的銅鼓目前出土三座:一是兩面鼓,鼓面鑄成類似鱷魚皮的花紋,鼓身鑄雙鳥,是商代器;另兩件,筒狀,底中空,是春秋時期的秦器。戰國以後大量銅鼓出於西南地區。《後漢書·馬援傳》有馬援征駱越得到銅鼓的記載。]


銅鼓者,南方以為雷神之象徵,乃祭天神之法器。銅鼓也是打擊樂器。征戰時,銅鼓是號令士兵的指揮工具。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廣西土中銅鼓,耕者屢得之,其制正圓,而平其面,曲其腰,狀若烘籃,又類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負也。周圍款識,其圓紋為古錢,其方紋如織簟,或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圖,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環成章,合其眾紋,大類細畫圓陣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銅鼓大者闊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縣用以為更點。」]


南器傳入中原後,則演變為鐃器與鍾器。《說文》:「鐃,小鉦也。軍法。卒長執鐃。」 鐃、南音通。[章太炎云:南在古韻17部。南,那會切。鐃,第21部,女交切。那女雙聲,古娘紐歸泥紐,宵侵對轉,故鐃、南聲韻相通。]鐃,周代又稱為鉦和鍾,是最早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大者形近銅鼓,小者可執手中,其功能為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周時代。


[《康熙字典》列「南」之諸語義,有一義項為音樂名稱:「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其說亦不確。南字之本義為樂器名而非樂名。]

前人郭沫若、唐蘭亦皆嘗釋南為樂器。關於南為古代樂器,可舉五證以明之:


1、甲金文有南字作「獻」,此與(磬)之聲旁有殳(或攴),[磬,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 ,壴之旁有殳(或攴)為鼔,同義(皆為叩打發聲者)。


2、《詩》:「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何按:雅,吟歌曰雅,齊讀曰頌(誦)。南者,伴奏鼓樂也。[傅斯年釋《小雅·鼓鍾》謂:「『以雅以南,南是地名』,,『雅之訓恐已不能得其確義』,『或雅之一詞也有地方性,或者雍州之聲流入南國因而光大者稱雅,南國之樂,普及民間者稱南』「。其說不明本源,謬。」]


3、《禮記·文王世子》:「胥鼔南」。胥,樂胥。鼔,動詞,鼓南,即擊南做樂也。《儀禮·鄉飲酒》:「笙入,堂下磬南」,與鼓南同意。[按:磬,亦動詞。]


4、鄭(玄)言:「南,南音之源也。」[按:南音者,即南方音樂。]其意謂:南樂(以南奏樂),乃南方音樂之本源也。


5、《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周禮·大司樂》記樂器有「南呂、南鍾」。


綜上所述,南字本義為可打擊之樂器,說不可易。但關於「南」為何種樂器,唐蘭以為:南乃瓦制之樂器,即土殼(缶),說則不確。郭說較含糊,以為「殆鍾鎛之類也,變而為鈴」。其說近是。


[按《古今樂錄》:「凡金為樂者六:曰鍾,曰鎛,曰鐲,曰錞,曰鐃,曰鐸。」其中無鈴,鈴在鍾類,小也。]


考先秦中國南部有特有之青銅樂器,今人曰銅鼓,南人曰鍾或重[西南民族稱銅鼓為drum(重)],北人則稱之為「南」或「鐃」,故南即西南古代樂器銅鼓之故稱。銅鼓為西南文明最有象徵意義之禮器,故其也成為方位標誌——即南方,南蠻,嶺南、雲南、交南,越南[越南漢代稱南越,為百越之一。越古音母通蠻,南越即南蠻也]等。

有趣者,東西南北之東,本義為擊鼓聲,異體作鼕,亦鼓之別稱,也與樂器有關。


【古音韻學重要規律】


考察文字之古音,除研究古韻書尋求同部之字外,還有一重要方法,即觀察形聲字之聲母。許多文字今日為異讀但聲部相同;可知其古代為同聲字也。


[以上摘錄何新古文字以及札記,寫於1990。發表前作者有修訂。]


【雜記】


防風——炎帝、太昊,鳥圖騰,火神,雷神,位在西南(乾位)


大禹——黃帝、少昊,龍圖騰,太陽神,位在東北(坤位)


[炎帝即堯也,堯本字作垚,即焱。]


禹殺防風(蚩尤)


伏羲、鳳羲,即彭祖

帛書易傳《易之義》曰:「天地定立(鼎立,定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厝。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逆數也。」


艮兌澤


巽噓風


水火相射,指閃電及暴雨。


羅卦——離——雷(震?電火)——嫘祖,雷祖也。


黃帝,太陽也。


坎,水雨


(2017-10-11)

☆ 文章轉載加:zhouwen5678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文史 的精彩文章:

何新解放戰爭研究資料:劉伯承談粟裕部南下問題
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樓(二)

TAG:何新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