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溝通的基礎四:體罰是無奈,還是無能?

溝通的基礎四:體罰是無奈,還是無能?

孩子犯錯誤是經常的事,父母體罰孩子也非常常見。

爸爸:你還那樣幹嗎?

孩子:不幹了(爸爸接著又打兩下)

爸爸:干不幹了?(邊打邊罵)

孩子:不幹了(哭著,爸爸接著又打兩下)

爸爸:到底還干不幹(覺得氣還沒撒完)

孩子:干(大哭,不知所措)

爸爸:你還干?(接著又是一頓打)

孩子:不幹了

……

這不是笑話,這承載了一批80後的回憶。孩子到最後都被打糊塗了。我不覺得孩子深深的記住的是這次錯誤。

我對幼年最早的記憶就來自於挨打。那時候剛剛蹣跚學步,不知道做錯什麼事激怒了媽媽。我在地上打滾兒,她拿著鐵鍬要鏟死我。具體挨打原因已經模糊,但那種恐懼和無助一直深深地烙在心底。而我的母親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和善的人,一生中從來沒有與鄰里紅過臉。不知道為什麼她會這麼粗暴的對待她的孩子,也可能她媽媽從小就是這樣對待她的,她也有一個不幸的童年。

我在想那些體罰孩子的父母肯定沒有認識到體罰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就像我的母親,她肯定想不到一個敏感,多疑,膽小又暴躁,缺乏獨立思考的孩子,竟然來源於她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

情緒容易失控的父母對孩子做出這種行為。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病,得治。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體罰的後果。

從孩子的角度看

1.挨打帶來的恐懼和痛苦的強烈情緒,遠遠蓋過了對錯誤本身的思考。

2.孩子認為他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他也不會再去反思,為什麼做錯了以及做錯了的後果。

3.孩子會效仿父母的行為。不管是對同齡人還是以後他自己的孩子,都會很容易用這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4.只要聽父母的就行,只要按父母說的做就不會挨打。不再有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人格。

從父母的角度上來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只是發泄了自己的情緒。

我們至今還流傳著很多諺語。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我們不加以思索就拿這些諺語出來說事兒,還信奉為教條,不是古人說的就對的,古人的屎也不香。這只不過是讓憤怒而無能的家長,為自己找到的寬慰的借口罷了。

體罰是一種十分沒有效果的教育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與我們的預期背道而馳。父母懲罰孩子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方法,只能體現父母的無能。

我們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孩子內在的自制力,判斷力以及責任感。而體罰達不到這種目的。體罰只能讓父母為孩子樹立了壞的榜樣,破壞親子關係。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才會最有效。

那沒有了體罰該怎麼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呢?孩子犯錯以後,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明確的表達你的立場以及你的願望。如:打人是不對的,我不希望你再打人;把東西用完了要放回原處;不要在牆上亂塗亂畫。表明你的立場,不能攻擊孩子的人格。話語要簡潔有,「你又……你總是……」這些都是沒用的,也沒有必要說出來。

二、給孩子提供一定的選擇。假如今天出去玩,孩子不配合換衣服。家長要做的不是催促,威脅,以及強迫。你只需要告訴他:要麼換衣服出去玩,要麼在家呆著。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三、讓孩子接受錯誤行為的自然的後果。比如:不洗手就沒有水果吃;不換好衣服就不能出去玩;不收拾玩具,下次玩具就會找不著等等。而不是讓他接受體罰這個人為的後果。

四、幫助孩子找出彌補錯誤的方法,而不是你指出彌補的方法。首先你得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然後一起討論出方法,你可以引導,但不可以替代。

很多錯誤孩子會再犯,因為孩子又不是電腦,輸入一個程序,就一會一直會按程序執行。這就需要父母反覆的監督和引導。我們要的不是永遠不會犯錯,而是讓他們犯錯後能及時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錯誤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學會通過自我的約束少犯,或者是不犯這樣的錯誤。

我的脾氣並不好,敏感,多疑,暴躁,做到這些對於我來說並不容易。我給自己設立了一條底線,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觸及的底線——任何時候都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因為我知道,想毀掉一個人,就從毀掉他的自尊開始。

如果連你都做不到尊重你自己的孩子,怎麼指望你的孩子在社會上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連他自己的父母都在打他,他怎麼有勇氣去反抗社會上對他動粗的人呢?

我一直在學習,因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重新走回我的老路,我希望我的思想更加強大。我希望我能更加科學的掌控和疏通自己的情緒,學習如何愛我的孩子,愛我的家人。不讓歷史再輪迴,不讓悲劇再重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一媽咪 的精彩文章:

麻煩終結者,孩子自己
教育:熊孩子,還是熊父母

TAG:心一媽咪 |